土壤修复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7556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土壤修复治理系统,应用在土壤治理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处理罐体、电机、驱动轴、螺旋叶片、连接管、雾化喷头和出料口,处理罐体包括上部罐体和下部罐体,下部罐体的容积大于上部罐体的容积,上部罐体的开口处沿外周壁固定设置有上部环边,下部罐体的开口处沿外周壁固定设置有与上部环边相对应的下部环边,上部环边与下部环边沿周缘均开设有若干固定孔,且上部环边上的固定孔与下部环边上的固定孔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两个固定孔之间穿设有固定螺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的技术效果是:可对堆积在处理罐体底壁上的土壤进行清理,以防堵塞,从而保证了土壤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土壤治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土壤修复治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土壤治理
,特别涉及一种土壤修复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土壤污染物是指使土壤遭受污染的物质。其来源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来自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以及大气沉降物等,另外在自然界某些矿床或元素和化合物的高集中心周围,由于矿物的自然分解与风化,往往形成自然扩散带,使附近土壤中某元素的含量超出一般土壤含量。可以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公告号为CN20662243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土壤修复治理装置,其结构包括装置主体、土壤螺旋出料机构以及土壤治理机构,装置主体包括进料斗、处理罐体、支撑脚以及出料口,支撑脚固定在处理罐体环形侧面下部位置,进料斗安装在处理罐体环形侧面上部左侧,出料口装配在处理罐体环形侧面下部右侧,土壤螺旋出料机构设置在处理罐体内中部位置,土壤治理机构设置在进料斗右侧的处理罐体环形侧面上部。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土壤修复治理装置,由于螺旋叶片与处理罐体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从而土壤容易长期堆积在处理罐体的底壁上,无法清理,长时间使用后,土壤变干硬化,更加无法通过搅拌排出,容易引起处理罐体内部堵塞,对土壤正常的治理工作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土壤修复治理系统,其优点是:可对堆积在处理罐体底壁上的土壤进行清理,以防堵塞,从而保证了土壤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土壤治理效率。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土壤修复治理系统,包括处理罐体、电机、驱动轴、螺旋叶片、连接管、雾化喷头和出料口,所述处理罐体包括上部罐体和下部罐体,所述下部罐体的容积大于上部罐体的容积,所述上部罐体的开口处沿外周壁固定设置有上部环边,所述下部罐体的开口处沿外周壁固定设置有与上部环边相对应的下部环边,所述上部环边与下部环边沿周缘均开设有若干固定孔,且所述上部环边上的固定孔与下部环边上的固定孔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两个所述固定孔之间穿设有固定螺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备长期工作对土壤进行修复,需定期对处理罐体内部进行清理,工作人员可将上部罐体从下部罐体上拆卸下来,然后对堆积在处理罐体底壁上的土壤进行疏通清理,待清理完成后,再将上部罐体重新安装固定于下部罐体上,从而可有效防止工作过程中土壤堆积引起的处理罐体内部堵塞,保证了土壤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土壤治理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部罐体的端壁上沿周缘设置有密封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上部罐体安装固定于下部罐体上时,密封垫被压紧在上部罐体与下部罐体之间,起到有效的密封作用,以防土壤处理液及土壤中携带的水分向外渗出,将设备外壁弄脏,增加不必要的清洁工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旋叶片背离驱动轴的一侧设置有螺旋刮板,所述螺旋刮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于螺旋叶片上,所述螺旋刮板与处理罐体的内壁相接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旋叶片旋转搅拌出料的过程中,可带动螺旋刮板同步转动,螺旋刮板接触到处理罐体的内壁上,可将粘附在处理罐体内壁上的土壤刮下来,以减少土壤粘壁的可能,同时通过螺旋刮板不断旋转,还可防止土壤堆积在处理罐体的底壁上,以避免处理罐体内部堵塞。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部罐体的内顶壁上开设有供连接管和雾化喷头沉入的沉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管和雾化喷头置于沉槽内,避免了连接管和雾化喷头凸出于上部罐体的内壁,而影响螺旋刮板正常旋转,同时也保护了连接管和雾化喷头免遭螺旋刮板的破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槽的开口处设置有用于封闭沉槽的金属网,所述金属网与沉槽的槽壁可拆卸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金属网用于挡住土壤,以防土壤进入沉槽内粘附在雾化喷头上,造成雾化喷头堵塞而影响处理液正常喷出,另外,还需定期将金属网拆卸下来,进行清洗,以防土壤堵塞金属网网孔,导致处理液无法喷向土壤。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部罐体的环形侧面上设置有观察视镜。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观察视镜便于工作人员随时观察处理罐体内部土壤修复情况,工作人员还可根据观察视镜来控制向处理罐体内部加入土壤的量,以避免土壤加入过多导致处理罐体内部填充满,从而可有效减小金属网网孔被土壤堵塞的可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料口固定设置于下部罐体背离电机一侧的端面上,且所述出料口倾斜向下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出料口设置在下部罐体背离电机一侧的端面上,从而在对土壤搅拌的过程中,更方便将土壤推送出,更加便于出料,另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出料口的位置,本结构中的出料口的位置可有效避免处理罐体末端出现土壤堆积死角。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部罐体的外顶壁上设置有两个吊耳,且两个所述吊耳分别位于上部罐体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两个吊耳便于工作人员借助机械设备将上部罐体吊起,从而提高上部罐体安装拆卸的便利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可对堆积在处理罐体底壁上的土壤进行疏通清理,从而可有效防止工作过程中土壤堆积引起的处理罐体内部堵塞,保证了土壤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土壤治理效率;2、螺旋刮板接触到处理罐体的内壁上,可将粘附在处理罐体内壁上的土壤刮下来,同时螺旋刮板不断旋转,还可防止土壤堆积在处理罐体的底壁上,以避免处理罐体内部堵塞。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下部罐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上部罐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沉槽与金属网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处理罐体;101、上部罐体;102、下部罐体;2、电机;3、驱动轴;4、螺旋叶片;5、连接管;6、雾化喷头;7、出料口;8、固定孔;9、固定螺栓;10、上部环边;11、下部环边;12、密封垫;13、螺旋刮板;14、紧固螺栓;15、沉槽;16、金属网;17、观察视镜;18、吊耳;19、边沿;20、进料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土壤修复治理系统,如图1和图2,包括处理罐体1、电机2、驱动轴3、螺旋叶片4、连接管5(如图4)、雾化喷头6(如图4)、进料斗20和出料口7,处理罐体1包括上部罐体101和下部罐体102,上部罐体101的容积小于下部罐体102的容积,进料斗20、连接管5和雾化喷头6安装于上部罐体101上,电机2、驱动轴3、螺旋叶片4和出料口7安装于下部罐体102上,将待修复的土壤从进料斗20投入处理罐体1内部,然后通过雾化喷头6向土壤喷洒处理液,经旋转的螺旋叶片4搅拌的同时,不断地将土壤向前推进,最终从出料口7排出,完成土壤治理工作。如图1,出料口7固定设置在下部罐体102背离电机2一侧的端面上,且出料口7底面为弧面,弧度与下部罐体102环形侧面的弧度一致,出料口7弧形内底面与下部罐体102内底壁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壤修复治理系统,包括处理罐体(1)、电机(2)、驱动轴(3)、螺旋叶片(4)、连接管(5)、雾化喷头(6)和出料口(7),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罐体(1)包括上部罐体(101)和下部罐体(102),所述下部罐体(102)的容积大于上部罐体(101)的容积,所述上部罐体(101)的开口处沿外周壁固定设置有上部环边(10),所述下部罐体(102)的开口处沿外周壁固定设置有与上部环边(10)相对应的下部环边(11),所述上部环边(10)与下部环边(11)沿周缘均开设有若干固定孔(8),且所述上部环边(10)上的固定孔(8)与下部环边(11)上的固定孔(8)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两个所述固定孔(8)之间穿设有固定螺栓(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壤修复治理系统,包括处理罐体(1)、电机(2)、驱动轴(3)、螺旋叶片(4)、连接管(5)、雾化喷头(6)和出料口(7),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罐体(1)包括上部罐体(101)和下部罐体(102),所述下部罐体(102)的容积大于上部罐体(101)的容积,所述上部罐体(101)的开口处沿外周壁固定设置有上部环边(10),所述下部罐体(102)的开口处沿外周壁固定设置有与上部环边(10)相对应的下部环边(11),所述上部环边(10)与下部环边(11)沿周缘均开设有若干固定孔(8),且所述上部环边(10)上的固定孔(8)与下部环边(11)上的固定孔(8)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两个所述固定孔(8)之间穿设有固定螺栓(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罐体(101)的端壁上沿周缘设置有密封垫(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叶片(4)背离驱动轴(3)的一侧设置有螺旋刮板(13),所述螺旋刮板(13)通过紧固螺栓(14)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丽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青山生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