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封装结构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6157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封装结构及方法,包括:堆叠布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模块,均包括相互背对布置的第一芯片及第二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一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一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附连于所述第一模块上的第二模块,其包括第三芯片,所述第三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二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模块与第一模块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化封装结构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封装
,特别涉及一种模块化封装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异质基板集成结构的制备方法,一般通过多层异质基板和有机金属布线层进行线路布置和信号互连,然后将多个功能芯片贴于一面,通过空间折叠的形式实现立体式的三维集成。该方法由于采用多层异质基板和有机金属布线层,所以在三维折叠后Z方向上的尺寸会很大,这对当前需要的小尺寸来说,缩小X、Y方向的同时大大增加Z方向上的尺寸厚度,这无法有效的减小结构件的封装体积,提高微系统集成度。而且在工作时,由于多芯片导致发热量较大,因此,其折叠弯曲处的多层异质基板和有机布线层容易因此而老化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封装结构及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异质集成结构集成度较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化封装结构,包括:堆叠布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模块,均包括相互背对布置的第一芯片及第二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一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一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堆叠布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模块,均包括相互背对布置的第一芯片及第二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一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一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n附连于所述第一模块上的第二模块,其包括第三芯片,所述第三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二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n所述第二模块与第一模块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堆叠布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模块,均包括相互背对布置的第一芯片及第二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一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一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
附连于所述第一模块上的第二模块,其包括第三芯片,所述第三芯片电性引出至所述第二模块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模块与第一模块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片为射频系统数字芯片,用于产生、放大和处理数字信号;
所述第二芯片为射频收发芯片,用于放大、移相和衰减射频信号;
所述第三芯片为天线模块,用于传输和接收射频信号。


3.一种模块化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模块并将至少一个第一模块堆叠布置,将第二模块附连至所述第一模块上;
所述第一模块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形成将第一芯片电性引出的第一附连结构,将所述第一芯片附连至第一附连结构;
将第二芯片布置为与所述第一芯片相互背对;
形成将所述第二芯片电性引出的第二附连结构,第二附连结构附连至所述第二芯片;
所述第二模块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形成将第三芯片电性引出的第三附连结构,将所述第三芯片附连至第三附连结构;
所述第三附连结构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附连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附连结构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将第一芯片电性引出的第一附连结构,将所述第一芯片附连至第一附连结构包括:
在载片上形成第一粘合层,在所述第一粘合层上依次形成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一焊盘、第一重布线层及第一导电柱;
第一芯片的焊盘附连至所述第一重布线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将第一芯片电性引出的第二附连结构,第二附连结构附连至所述第二芯片包括:
在第一芯片上上形成第二粘合层,
将第二芯片放置于第二粘合层上;
在所述第二粘合层上依次形成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二导电柱、第二重布线层及第二焊盘;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曹立强耿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先方半导体有限公司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