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980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涉及瘢痕皮肤修复技术领域。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间质干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明显抑制了胶原Ⅲ的表达,高浓度微囊泡与低浓度微囊泡治疗组的胶原Ⅲ明显低于PBS组,而胶原Ⅰ的表达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高浓度微囊泡与低浓度微囊泡均可以促进皮肤结构的合理化分布,具体表现在胶原的结构更加合理,附属结构显著地的增多;因此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具有修复瘢痕的效果,且低浓度微囊泡与高浓度微囊泡均可以促进瘢痕皮肤的修复作用,但是高浓度微囊泡修复后的疤痕面积比低浓度微囊泡治疗更小,治疗效果显著,可用于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皮肤瘢痕修复
,具体涉及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瘢痕(scar)通常是指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它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必然的产物。瘢痕生长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各种并发症,诸如外形的破坏及功能活动障碍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尤其是烧伤、烫伤、严重外伤后遗留的瘢痕。胶原是参与创面愈合的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在正常人体皮肤中,主要有胶原Ⅰ和胶原Ⅲ,胶原Ⅰ含量大,起支架作用,与胶原Ⅲ比例为10:1,在瘢痕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合成和分泌胶原,主要以胶原Ⅲ为主,另有少量的胶原Ⅰ。近年来,以干细胞特别是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为基础的皮肤再生医学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MSC可以通过分化为皮肤细胞、汗腺细胞和旁分泌促进皮肤创伤的修复,在瘢痕的修复中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是干细胞的伦理、安全性、难以储存和运输等问题限制其临床应用。目前关于瘢痕的治疗手段只要包括:对于程度比较严重的凹陷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及增生性瘢痕,手术切除是主要手段,但任何手术方式都不能将瘢痕完全去除,只是最大限度得改善或矫正瘢痕造成的危害,且手术后还宜形成新的瘢痕;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瘢痕的药物有曲安西龙、曲安奈德、地塞米松等,但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库欣综合征以及一定的副作用;采用氟里昂等低温冷源治疗雀斑、老年斑等,直接接触病变处,病变组织经7~10日坏死脱落,表皮痊愈,不过也有术后皮肤色素改变慢、创口愈合慢,不能完全去疤痕等缺点;采用化学药剂石炭酸,涂抹于疤痕皮肤表面,待疤痕处皮脱落后,即可出现鲜嫩的粉红色皮肤,实现去疤痕目的,但是黄种人不太适用这种祛疤方法。因此为治疗瘢痕以及在治疗瘢痕过程中产生的新瘢痕,需要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对瘢痕直接干预,剂量及安全性更可控。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优选的,所述干细胞包括人脐带间质干细胞。优选的,所述制剂包括针剂,所述针剂中微囊泡的数量为4.5×108~4.5×1011/200μl。优选的,所述针剂以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修复瘢痕的制剂,所述制剂以人脐带间质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为有效成分,所述微囊泡的数量为4.5×108~4.5×1011/200μl。优选的,所述制剂中还包括磷酸盐缓冲液。优选的,所述制剂的剂型包括针剂。优选的,所述制剂包括化妆品或护肤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经实施例证实,间质干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明显抑制了胶原Ⅲ的表达,高浓度微囊泡与低浓度微囊泡治疗组的胶原Ⅲ明显低于PBS组,而胶原Ⅰ的表达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高浓度微囊泡与低浓度微囊泡均可以促进皮肤结构的合理化分布,具体表现在胶原的结构更加合理,附属结构显著地的增多;因此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具有修复瘢痕的效果,且低浓度微囊泡与高浓度微囊泡均可以促进瘢痕皮肤的修复作用,但是高浓度微囊泡处理后的疤痕面积比低浓度微囊泡处理更小,修复效果显著。附图说明图1为MSC及其微囊泡的鉴定图,其中A表示脐带间质干细胞;B为脐带间质干细胞透射电镜图;C为脐带间质干细胞微囊泡表面标记图;图2为Nanosight技术测微囊泡粒径,其中A表示微囊泡峰值;B表示Nanosight技术微囊泡示踪图;图3为微囊泡修复大鼠瘢痕模型的结果对比图,其中图3A为处理第一天、第四天和第七天的对比图;图3B为治疗第十天、第十三天和第十六天的对比图;图4为皮肤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图;图5为皮肤组织进行Masson胶原染色结果图;图6为胶原组织化学染色图,其中图6A为胶原Ⅰ的化学染色图,图6B为胶原Ⅲ的化学染色图;图7为RT-PCR检测皮肤组织中胶原Ⅰ与胶原Ⅲ表达图;图8为人体瘢痕实验微囊泡处理结果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述干细胞优选包括人脐带间质干细胞,本专利技术对所述人脐带间质干细胞的来源并没有特殊限定,优选按照HucMSC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体外培养扩增MSC(QiaoChunetal.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isolatedfromtheumbilicalcord.CellBiolInt.2008Jan;32(1):8-15)。本专利技术从人脐带间质干细胞中提取微囊泡,具体步骤优选包括:待所述MSC生长面积覆盖80%后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48h收集培养上清液,2000g,10min离心除去细胞碎片后即为脐带间质干细胞分泌的上清(MSC-CM);将收集的MSC-CM经差速离心弃去细胞碎片及细胞器后移至15ml规格的100000DaMWCO超滤离心管中浓缩,将浓缩液移至5ml浓度为30%的蔗糖/D2O密度垫上,4℃条件下,100000g离心3h,收集底部5ml的缓冲垫(含微囊泡)用PBS稀释洗涤后,置入100000DaMWCO超滤离心管中洗涤,最后将收集的微囊泡浓缩液定量,0.22μm滤膜过滤除菌,Nanosigt法测定胞外囊泡的微粒数,分装,于-70℃冷藏备用。利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提取方法,提取得到的微囊泡具有直径约为100nm左右的囊泡状结构,较均一,且微粒数量原始浓度2.2~2.5×108/μl。本专利技术所述制剂的剂型优选包括针剂,所述针剂中微囊泡的数量优选为4.5×108~4.5×1011/200μl。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针剂优选以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修复瘢痕的制剂,所述制剂以人脐带间质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为有效成分,所述微囊泡的数量为4.5×108~4.5×1011/200μl。本专利技术所述制剂中优选还包括磷酸盐缓冲液;所述制剂的剂型优选包括针剂。本专利技术所述制剂优选包括化妆品或护肤品。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制剂修复瘢痕的方法,优选向瘢痕部位皮下组织四点注射所述制剂,所述注射的量优选为4.5×108~4.5×1011/200μl,注射量按照预实验最佳效果确定;或将所述制剂均匀涂抹于清洁后的瘢痕处,轻柔拍打按摩至完全吸收;所述涂抹的用量优选为4.5×108~4.5×1011/200μl,涂抹量按照动物实验的效果确定。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和来源分别如下:MSC培养试剂:低糖DMEM、胎牛血清(Gibco公司产品)、胰蛋白酶(Sigma公司产品)、二氧化碳培养箱(Forma公司)、无血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制备修复瘢痕的制剂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细胞包括人脐带间质干细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包括针剂,所述针剂中微囊泡的数量为4.5×108~4.5×1011/200μl。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剂以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剂。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甘立军班博别庆丽陈彦戎吴佩佩贾庆志谢娜李莹澳魏东
申请(专利权)人: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