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智能停车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148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智能停车库,包括开设在地面上的第一安装槽和固定连接在地面上的多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固定安装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遮阳棚,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对的内侧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两个呈上下设置的停放台,两个所述停放台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底部设有绕线机构,所述安装块的前侧壁与下面一个停放台的底部之间设有升降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其能够在一个车位上停放两辆车,大大利用了立体空间,大大提高了同等面积下停车库所能容纳的车辆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体智能停车库
本技术涉及停车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立体智能停车库。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大、中、小城市相继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停车库只能在停车库内的地面上停车,对空间的利用率小,在停车流量较大时,很容易导致停车库车位紧张的问题发生,为此我们设计了立体智能停车库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停车库只能在停车库内的地面上停车,对空间的利用率小,在停车流量较大时,很容易导致停车库车位紧张的问题,而提出的立体智能停车库,其能够在一个车位上停放两辆车,大大利用了立体空间,大大提高了同等面积下停车库所能容纳的车辆数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立体智能停车库,包括开设在地面上的第一安装槽和固定连接在地面上的多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固定安装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遮阳棚,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对的内侧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两个呈上下设置的停放台,两个所述停放台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底部设有绕线机构,所述安装块的前侧壁与下面一个停放台的底部之间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伸缩端绕设在绕线机构上,两个所述停放台之间设有防护机构。优选地,所述绕线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槽内底部的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有绕线轮,所述升降机构的伸缩端绕设在绕线轮上。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下面一个停放台前侧壁上的两个第一通线轮,所述安装块的前侧壁固定安装有呈上下设置的第二通线轮和第三通线轮,所述安装块的前侧壁固定连接有拉绳,所述拉绳依次穿过两个第一通线轮、第二通线轮和第三通线轮并绕设在绕线轮上。优选地,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两个停放台之间的防护网,下面一个所述停放台上固定安装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转动连接有防护门,所述防护门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安装框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设有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延伸至卡槽内并与其内侧壁相抵紧。优选地,所述卡紧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内的卡块,所述卡块延伸至卡槽内并与其内侧壁相抵紧,所述卡块的侧壁与第二滑槽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停放台的顶部设有防滑纹。本技术有益效果为:结构设计合理,其能够在一个车位上停放两辆车,大大利用了立体空间,大大提高了同等面积下停车库所能容纳的车辆数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立体智能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立体智能停车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安装框和防护门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图5为停放台与防护网之间的连接俯视图。图中:1第一安装槽、2弹簧、3安装块、4第一支撑杆、5遮阳棚、6第二安装槽、7第一滑槽、8停放台、9第一通线轮、10第二通线轮、11第三通线轮、12伺服电机、13绕线轮、14拉绳、15第二支撑杆、16防护网、17安装框、18防护门、19卡槽、20第二滑槽、21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照图1-5,立体智能停车库,包括开设在地面上的第一安装槽1和固定连接在地面上的多个第一支撑杆4,所述第一安装槽1内固定安装有安装块3,所述安装块3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6,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4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遮阳棚5,第二安装槽6相对的内侧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7,第一滑槽7内滑动连接有两个呈上下设置的停放台8,停放台8的顶部设有防滑纹,两个停放台8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支撑杆15,第二安装槽6的内底部设有绕线机构,绕线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槽6内底部的伺服电机12,伺服电机12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有绕线轮13,升降机构的伸缩端绕设在绕线轮13上;安装块3的前侧壁与下面一个停放台8的底部之间设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伸缩端绕设在绕线机构上,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下面一个停放台8前侧壁上的两个第一通线轮9,安装块3的前侧壁固定安装有呈上下设置的第二通线轮10和第三通线轮11,安装块3的前侧壁固定连接有拉绳14,拉绳14依次穿过两个第一通线轮9、第二通线轮10和第三通线轮11并绕设在绕线轮13上,通过绕线机构和升降机构的设立,启动伺服电机12,伺服电机12做绕线操作,在第一通线轮9、第二通线轮10和第三通线轮11的共同作用下,拉绳14带动停放台8上升,上升到与安装块3的顶部齐平时,伺服电机12停止转动并固定,此时,操作者即可将车开到下面一个停放台8上,然后下车,反向转动伺服电机12,使上面一个停放台8与安装块3的顶部齐平,这样,上面一个停放台8上也可以停放车辆,增加了空间利用率;两个停放台8之间设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两个停放台8之间的防护网16,下面一个停放台8上固定安装有安装框17,安装框17内转动连接有防护门18,防护门18上开设有卡槽19,安装框17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二滑槽20,第二滑槽20内设有卡紧机构,卡紧机构延伸至卡槽19内并与其内侧壁相抵紧,卡紧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20内的卡块21,卡块21延伸至卡槽19内并与其内侧壁相抵紧,卡块21的侧壁与第二滑槽20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2,通过防护机构的设立,在防护网的阻挡下,防止在停放台8上升的过程中,小孩在旁边玩耍掉入第二安装槽6内的情况发生,并将卡紧机构设置在小孩接触不到的高度,防止小孩触碰卡块21将防护门18开启。本技术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本技术中,当需要进行停放车辆操作时,首先,操作者启动伺服电机12,伺服电机12做绕线操作,在第一通线轮9、第二通线轮10和第三通线轮11的共同作用下,拉绳14带动停放台8上升,上升到与安装块3的顶部齐平时,伺服电机12停止转动并固定,此时,操作者即可将车开到下面一个停放台8上;车辆停放完毕后,操作者拉动卡块21,使卡块21滑入第二滑槽20内,卡块21脱离对防护门18的限制,操作者将防护门18打开,操作者从防护网16内出来,将防护门18关上,松开卡块21,卡块21在弹簧2弹力的作用下滑入卡槽19内并与其内侧壁相抵紧,然后操作者反向转动伺服电机12,使上面一个停放台8与安装块3的顶部齐平,这样,上面一个停放台8上也可以停放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立体智能停车库,包括开设在地面上的第一安装槽(1)和固定连接在地面上的多个第一支撑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内固定安装有安装块(3),所述安装块(3)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6),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4)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遮阳棚(5),所述第二安装槽(6)相对的内侧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7),所述第一滑槽(7)内滑动连接有两个呈上下设置的停放台(8),两个所述停放台(8)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支撑杆(15),所述第二安装槽(6)的内底部设有绕线机构,所述安装块(3)的前侧壁与下面一个停放台(8)的底部之间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伸缩端绕设在绕线机构上,两个所述停放台(8)之间设有防护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立体智能停车库,包括开设在地面上的第一安装槽(1)和固定连接在地面上的多个第一支撑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内固定安装有安装块(3),所述安装块(3)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6),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4)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遮阳棚(5),所述第二安装槽(6)相对的内侧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7),所述第一滑槽(7)内滑动连接有两个呈上下设置的停放台(8),两个所述停放台(8)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支撑杆(15),所述第二安装槽(6)的内底部设有绕线机构,所述安装块(3)的前侧壁与下面一个停放台(8)的底部之间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伸缩端绕设在绕线机构上,两个所述停放台(8)之间设有防护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智能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槽(6)内底部的伺服电机(12),所述伺服电机(12)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有绕线轮(13),所述升降机构的伸缩端绕设在绕线轮(1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智能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下面一个停放台(8)前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志年施爱民朱勇明黄安如王月鲜李迎香彭鹏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市瑞华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