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母翻铆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386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母翻铆工装,包括模套,所述模套前端开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模套内设置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内腔内安装有可伸出所述开口部的预压模芯,所述预压模芯尾部限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内腔内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前端抵于所述预压模芯,后端抵靠于所述内腔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带金属帽的螺母(如车轮螺母)一次性铆接完成,且螺母能够稳定压入金属帽,不致压偏,同时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维修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母翻铆工装
本技术涉及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母翻铆工装。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很多螺母(尤其是车轮螺母)上都套有一个金属帽,一是为了美观,二是提高螺母的防护性能,防止螺母生锈腐蚀,延长螺母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部分采用铆接的方式将金属帽铆在螺母上,而这样的螺母铆接成型通常需要两道工序来完成,第一步,将螺母预压到金属帽内(为提高冲击性能,金属帽和车轮螺母都是采用过盈配合,因此需要较大的压力将车轮螺母压入金属帽内);第二步,将预压后的螺母与金属帽再进行铆接成型。但是,这种两步铆接方式的效率太低,造成人员和设备浪费。更甚者,为了保证螺母准确预压到金属帽内,必须设置一个工位扶住螺母,从而为螺母准确预压到金属帽内提供稳定和导向的作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对前述螺母铆接效率高、一道工序一次铆接即可成型的螺母翻铆工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铆接效率高、一道工序一次铆接即可成型的螺母翻铆工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母翻铆工装,包括模套,所述模套前端开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模套内设置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内腔内安装有可伸出所述开口部的预压模芯,所述预压模芯尾部限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内腔内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前端抵于所述预压模芯,后端抵靠于所述内腔底部。较佳的,所述预压模芯前端设置有螺母容纳腔。较佳的,所述螺母容纳腔呈锥形且前端直径大于后端直径。较佳的,所述预压模芯内于所述螺母容纳腔后端设置有强磁。较佳的,所述预压模芯尾部直径大于所述开口部尾端的内径。较佳的,所述开口部内设置有贴合的合金模芯。较佳的,所述模套底部螺纹连接有模柱,所述弹簧后端抵靠于所述模柱前端面。较佳的,所述模柱内设有通向所述内腔的排气孔。较佳的,所述开口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开口部一段、开口部二段、开口部三段,其中开口部一段的内径为31.5mm,所述开口部三段的内径为为27.3mm,所述开口部二段为连接所述开口部一段和开口部三段的光滑弧面,所述开口部一段和开口部二段之间设置有圆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够实现带金属帽的螺母(如车轮螺母)一次性铆接完成,且螺母能够稳定压入金属帽,不致压偏,同时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维修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模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需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螺母翻铆工装,包括模套2,模套2前端开设有开口部,开口部内设置有贴合的合金模芯12,从而提高开口部的耐磨性。开口部与模套2内设置的内腔21相连通,内腔21内安装有可伸出开口部的预压模芯1,预压模芯1尾部限位于内腔21内,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通过预压模芯1尾部直径D1大于开口部尾端的内径D2的设置,从而将预压模芯1尾部限制在内腔21内,进一步限制预压模芯1的运动轨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设置卡扣等方式限制预压模芯1的运动轨迹。内腔21内置有弹簧5,弹簧5前端抵于预压模芯1,后端抵靠于内腔21底部。本实施新型中,需保证预压模芯1的长度在弹簧5的正常状态下伸出模套2的开口部。预压模芯1前端设置有螺母容纳腔11,螺母容纳腔11呈锥形且前端直径大于后端直径,以便与待铆装的螺母14契合,从而稳固螺母14不被压偏。预压模芯1内于螺母容纳腔11后端设置有强磁4,使螺母14能够顺利吸附在预压模芯1上。模套2底部螺纹连接有模柱3,从而使弹簧5后端抵靠于模柱3前端面,模柱3连接在动力机械(未图示)上从而将本申请固定在动力机械上,且模柱3前端的外螺纹与设置在模套2的内螺纹10配合,使本技术的安装、拆卸、维修都非常方便。模柱3内设有通向内腔21的排气孔16,方便预压时排气如图3所示,开口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开口部一段、开口部二段、开口部三段,其中开口部一段的内径φ1为31.5mm,开口部三段的内径为φ3为27.3mm,开口部二段为连接开口部一段和开口部三段的光滑弧面,开口部一段和开口部二段之间设置有圆角8。开口部一段和开口部二段的内径允许0.05mm的误差。通过前述内径及圆角的设置,可引导金属帽外沿往内收缩。本技术使用时,将金属帽15预先固定在预压模芯1前方正对处,上模(未图示)将螺母14送至预压模芯1处,因为强磁4的原因,螺母14端部能够稳定吸附在螺母容纳腔11内,动力机械提供动力,使模柱3和模套2往左运动,先将螺母14预先按压进金属帽15内,模柱3和模套2再继续往左运动,如图4所示,螺母14中部进入开口部,在合金模芯12的按压下实现对螺母14和金属帽15的翻铆成型。从而只需一个工位,一道工序,完成金属帽15和螺母14的翻铆成型。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母翻铆工装,其特征是:包括模套(2),所述模套(2)前端开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模套(2)内设置的内腔(21)相连通,所述内腔(21)内安装有可伸出所述开口部的预压模芯(1),所述预压模芯(1)尾部限位于所述内腔(21)内;所述内腔(21)内置有弹簧(5),所述弹簧(5)前端抵于所述预压模芯(1),后端抵靠于所述内腔(21)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母翻铆工装,其特征是:包括模套(2),所述模套(2)前端开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模套(2)内设置的内腔(21)相连通,所述内腔(21)内安装有可伸出所述开口部的预压模芯(1),所述预压模芯(1)尾部限位于所述内腔(21)内;所述内腔(21)内置有弹簧(5),所述弹簧(5)前端抵于所述预压模芯(1),后端抵靠于所述内腔(21)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翻铆工装,其特征是:所述预压模芯(1)前端设置有螺母容纳腔(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母翻铆工装,其特征是:所述螺母容纳腔(11)呈锥形且前端直径大于后端直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母翻铆工装,其特征是:所述预压模芯(1)内于所述螺母容纳腔(11)后端设置有强磁(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翻铆工装,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习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德隆盛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