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及其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2500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11:00
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及其加工工艺。涉及半导体芯片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光模块型光伏二极管结构以及加工工艺的改进。提供了一种极性明确,便于识别,且散热性能好的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及其加工工艺。包括框架一、框架二、芯片、跳线和封装体,所述芯片固定焊接在所述框架二上,所述跳线将所述芯片与所述框架一相连,构成二极管单向导通电路,所述封装体将所述芯片与跳线封闭,所述封装体呈U或C形状,所述U或C形状的封装体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框架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产品设置了散热金属片(热沉体),提高了散热效果和通电流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及其加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芯片封装
,尤其涉及光模块型光伏二极管结构以及加工工艺的改进。
技术介绍
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使用过程中部分位置可能被遮蔽,进而作为负载消耗能量并发热,这就是热斑效应,它对组件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将一个旁路二极管并联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两端,能有效地避免热斑效应损害电池组件。随着光伏组件行业中大硅片、双面双玻等技术的发展,组件功率不断增大,对二极管的通电流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电流下,要使旁路二极管正常工作而不被烧毁,一方面要降低芯片内阻或使用多颗芯片,另一方面要提升封装的散热能力。现有技术(如本申请人201620644097.4,光伏发电组件旁路保护模块)为避免雷击浪涌对二极管损伤,对一组太阳能电池组件采用了组块电路化的旁路构造,一旦其中某一个芯片出现问题,导致模块整体失效。为此,CN110061695A,2019-7-26,提出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接线盒的模块,该案实质上就是对一个二极管芯片进行了封装,以适应于光伏发电的需求。然而,光伏发电行业面对的两个现实性问题仍需进行解决,一是、我国幅员辽阔,即便在某一地点的同一天内,也会出现日照条件差异巨大的情况,这就对模块整体的散热性能有很高的要求。二是、在对大量光伏发电组件进行装配时,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的极性识别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极性明确,便于识别,且散热性能好的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及其加工工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框架一、框架二、芯片、跳线和封装体,所述芯片固定焊接在所述框架二上,所述跳线将所述芯片与所述框架一相连,构成二极管单向导通电路,所述封装体将所述芯片与跳线封闭,所述封装体呈U或C形状,所述U或C形状的封装体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框架一。在所述框架一朝向所述封装体的方向设有凹口,所述框架二朝向所述封装体的方向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伸入所述凹口、且相互保留绝缘间隙;所述芯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凸起上。在所述框架二上开设有汇流带孔槽,所述汇流带孔槽位于所述封装体的外侧。所述凹口部分位于所述封装体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封装体外侧。还包括热沉体,所述热沉体与所述框架一和框架二的底面相接触,所述热沉体的表面设有绝缘氧化层;所述热沉体的底面与所述封装体底面等高。所述热沉体朝向所述框架一的两角部分别设有凸柱。所述热沉体的底面设有可揭防护膜。在所述热沉体的底面开设有凹痕。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的加工方法,按以下步骤加工:1)、冲压加工框架一和框架二,2)、将所述框架一和框架二置入焊接装置中,再放置芯片和跳线,焊接;3)、在具有表面绝缘氧化层的热沉体底面贴附可揭防护膜,并将可揭防护膜朝下置入封装模具中,将步骤2)制得的焊接组件放置在所述热沉体之上,保持热沉体的顶面与框架一和框架二紧密贴合;封装;4)、封装后,揭去所述可揭防护膜。本专利技术在确保制得品使用性能的基础上,将封装体设置为U或C形状,这样操作人员在装配过程中能够很容易地辨识制得品的极性方向,避免在繁忙工作中需要对产品极性进行仔细的观察辨别。此外,为适应极端气候的能力,本专利技术的产品设置了散热金属片(热沉体),提高了散热效果和通电流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框架一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框架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热沉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A-A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模块单元的内部构造示意图,图8是图7的仰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封装后模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仰视图。图中1是框架一,11是凹口,2是框架二,21是凸起,22是汇流带孔槽,3是芯片,4是跳线,5是封装体,6是热沉体,61是凸柱,62是绝缘氧化层,63是凹痕,7是可揭防护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10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包括框架一1、框架二2、芯片3、跳线4和封装体5,芯片3固定焊接在框架二2上,跳线4将芯片3与框架一1相连,构成二极管单向导通电路,封装体5将芯片3与跳线4封闭,封装体5呈U或C形状,U或C形状的封装体的开口方向朝向框架一1。当然,对于本专利产品的极性说明,可根据客户具体要求进行设定,本案中不再赘述。在框架一1朝向封装体5的方向设有凹口11,框架二2朝向封装体5的方向设有凸起21,凸起11伸入凹口21、且相互保留绝缘间隙;芯片3固定设置在凸起21上。在框架二2上开设有汇流带孔槽22,汇流带孔槽位22于封装体5的外侧。凹口11部分位于封装体5内、另一部分位于封装体5外侧。位于封装体5外侧的部分凹口11,可作连接框架一1一侧汇流带使用。还包括热沉体6,热沉体6与框架一1和框架二1的底面相接触,热沉体6的表面设有绝缘氧化层62;热沉体6的底面与封装体5底面等高。热沉体6可选用铝合金等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绝缘氧化层62可选用氧化铝等致密的金属氧化物,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热传递性。金属的导热系数远大于塑封料,故使用金属散热片代替部分塑封料进行导热,可大大提高封装的散热能力,散热金属片表面经过绝缘处理,其形状为柱形,厚度为框架下表面至塑封体下表面的距离,柱面形状同塑封体下表面形状保持一致,其尺寸为所有边缘距塑封体下表面各边缘为0.5mm时的尺寸,0.5mm的边距保证了散热片在塑封体内的结合性与塑封体的强度,避免了散热片易脱落或塑封体易局部破损的问题,此时为趋于极限的散热设计。另外,考虑到不规则金属片的加工难度和成本等问题,散热片也可设计为规则形状,尺寸也可对应缩小,但散热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热沉体6朝向框架一1的两角部分别设有凸柱61。凸柱61与框架一1的两角部分可被重叠封装在一起,可以提高封装体的结构强度。热沉体6的底面设有可揭防护膜7。在热沉体6的底面开设有凹痕63。凹痕63便于快速找到可揭防护膜7与热沉体6的重合处,以利于撕揭防护膜7。本专利技术的加工方法,按以下步骤加工:1)、冲压加工框架一1和框架二2,2)、将框架一1和框架二2置入焊接装置中,再放置芯片3和跳线4,焊接;3)、在具有表面绝缘氧化层的热沉体6底面贴附可揭防护膜7,并将可揭防护膜7朝下置入封装模具中,将步骤2)制得的焊接组件放置在热沉体6之上,保持热沉体6的顶面与框架一1和框架二2紧密贴合;封装;4)、封装后,揭去可揭防护膜7。具体操作工艺流程为:在热沉体6下表面贴具有粘性的、可承受高温(需要具体明确一下温度范围)的薄膜(可揭防护膜7)。使用特定治具将对应数量的热沉体6放入塑封模具的型腔中,再放入焊接件进行塑封。因金属片下表面与塑封体下表面平齐,故塑封完成后可能留有残胶。此时将薄膜(可揭防护膜7)撕掉,即可将残胶去除,使金属片表面外露。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包括框架一、框架二、芯片、跳线和封装体,所述芯片固定焊接在所述框架二上,所述跳线将所述芯片与所述框架一相连,构成二极管单向导通电路,所述封装体将所述芯片与跳线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呈U或C形状,所述U或C形状的封装体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框架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包括框架一、框架二、芯片、跳线和封装体,所述芯片固定焊接在所述框架二上,所述跳线将所述芯片与所述框架一相连,构成二极管单向导通电路,所述封装体将所述芯片与跳线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呈U或C形状,所述U或C形状的封装体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框架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一朝向所述封装体的方向设有凹口,所述框架二朝向所述封装体的方向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伸入所述凹口、且相互保留绝缘间隙;所述芯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凸起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二上开设有汇流带孔槽,所述汇流带孔槽位于所述封装体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口部分位于所述封装体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封装体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旁路二极管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沉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昌忠周理明肖宝童王毅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