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1879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包括:船体、一级油污处理系统、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和储油装置,所述一级油污处理系统、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和所述储油装置通过支架组设置在所述船体上,所述储油装置为储油箱,所述储油箱安装在所述船体甲板上,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后端,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的后端设置在所述吸油传送带的上端,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利用通过吸油毡初步吸附海洋表面的油污,再通过导油管中的积油结构对吸油毡处理过的海面进行二次处理,有效的提高了海面油污的处理效率,避免了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环境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
技术介绍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海洋资源大力开发和利用时频频出现的各种海上漏油事故,使得海上溢油的处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目前漏油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焚烧、生物复原、亲油材料吸附、堰式撇油结合真空泵吸取等,但这些方式存在效率低、使用场合受限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提出现有的海洋油污处理方法效率低且会发生二次污染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通过吸油毡初步吸附海洋表面的油污,再通过导油管中的积油结构对吸油毡处理过的海面进行二次处理,有效的提高了海面油污的处理效率,避免了二次污染。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一级油污处理系统、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和储油装置,所述一级油污处理系统、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和所述储油装置通过支架组设置在所述船体上,所述储油装置为储油箱,所述储油箱安装在所述船体甲板上,所述一级油污处理系统包括吸油传送带和挤压装置,所述吸油传送带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前端,所述吸油传送带的后端设置在所述储油箱的上端,所述挤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吸油传送带后端与所述吸油传送带贴合;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包括抽油泵、导油管和喷头,所述导油管为C型管,所述抽油泵设置在在所述导油管的前端,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导油管的后端,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后端,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的后端设置在所述吸油传送带的上端。进一步地,所述导油管内部设有积油装置,所述积油装置包括积油结构Ⅰ、积油结构Ⅱ、积油结构Ⅲ和积油结构Ⅳ,所述积油结构Ⅰ设置在所述导油管的前端;所述积油结构Ⅱ设置在所述积油结构Ⅰ的上端;所述积油结构Ⅲ设置在所述导油管的水平段的后端;所述积油结构Ⅳ设置在所述积油结构Ⅲ的后端。进一步地,所述积油结构Ⅰ和所述积油结构Ⅱ之间设有管道Ⅰ,所述管道Ⅰ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储油箱中;所述积油结构Ⅲ的前端设有积油挡板,所述积油结构Ⅲ之间设有管道Ⅱ,所述管道Ⅱ在所述积油结构Ⅲ和所述积油结构Ⅳ之间设有支管,所述管道Ⅱ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储油箱中。进一步地,所述吸油传送带为表面设有吸油毡的传送带;所述挤压装置为挤压滚轮,所述挤压滚轮与所述吸油传送带上的所述吸油毡紧密贴合;所述积油结构Ⅰ为多层波纹板,所述积油结构Ⅱ为多孔纤维板,所述积油结构Ⅲ和所述积油结构Ⅳ为高效聚结元件;所述喷头为雾化喷头。进一步地,所述船体为双体船;所述支架组包括支架Ⅰ、支架Ⅱ、支架Ⅲ和支架Ⅳ,所述支架Ⅰ和所述支架Ⅱ连接在所述吸油传送带和所述船体之间;所述支架Ⅲ连接在所述船体与所述挤压装置之间;所述支架Ⅳ连接在所述船体和所述导油管之间。较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采用双船体结构,此结构相对于单体船结构,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大的甲板面积,同时具有高横稳性、高航速性和灵活性等特点。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以支持无人驾驶远程操作,清污人员只需控制该船的运动轨迹,不直接参与溢油回收,减少人力的投入。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实现二度对油污进行回收处理。首先由双体船带起部分油污经传送带运输至挤压轴进行分离,然后由吸油泵抽取船尾油水混合物进行二度回收处理。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将吸油毡与传送带和滚轴结合,通过挤压轴的作用实现吸油毡的循环利用,降低了溢油回收成本。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利用多层波纹板、高效聚结元件、加热雾化装置提高溢油回收效率。基于上述理由本专利技术可在海洋环境技术等领域广泛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的导油管示意图。图中:1、吸油毡;2、雾化喷头;3、导油管;4、储油箱;5、抽油泵;6、传送带;7、支架Ⅰ;8、甲板;9、双体船;10、多层波纹板;11、多孔纤维板;12、积油结构Ⅲ;13、积油挡板;14、管道Ⅰ;15、管道Ⅱ;16、支架Ⅳ;17、支架Ⅱ;18、支架Ⅲ;19、积油结构Ⅳ;20、挤压滚轮。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清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己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向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一级油污处理系统、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和储油装置,所述一级油污处理系统、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和所述储油装置通过支架组设置在所述船体上,所述储油装置为储油箱,所述储油箱安装在所述船体甲板上,所述一级油污处理系统包括吸油传送带和挤压装置,所述吸油传送带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前端,所述吸油传送带的后端设置在所述储油箱的上端,所述挤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吸油传送带后端与所述吸油传送带贴合;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包括抽油泵、导油管和喷头,所述导油管为C型管,所述抽油泵设置在在所述导油管的前端,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导油管的后端,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后端,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的后端设置在所述吸油传送带的上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一级油污处理系统、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和储油装置,所述一级油污处理系统、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和所述储油装置通过支架组设置在所述船体上,所述储油装置为储油箱,所述储油箱安装在所述船体甲板上,所述一级油污处理系统包括吸油传送带和挤压装置,所述吸油传送带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前端,所述吸油传送带的后端设置在所述储油箱的上端,所述挤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吸油传送带后端与所述吸油传送带贴合;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包括抽油泵、导油管和喷头,所述导油管为C型管,所述抽油泵设置在在所述导油管的前端,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导油管的后端,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船体的后端,所述二级油污处理系统的后端设置在所述吸油传送带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二度回收的海上溢油清理双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管内部设有积油装置,所述积油装置包括积油结构Ⅰ、积油结构Ⅱ、积油结构Ⅲ和积油结构Ⅳ,所述积油结构Ⅰ设置在所述导油管的前端;所述积油结构Ⅱ设置在所述积油结构Ⅰ的上端;所述积油结构Ⅲ设置在所述导油管的水平段的后端;所述积油结构Ⅳ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嘉驹马志肖梦媛罗京孙广西郝玉阁王新宇王思远杨思凡徐鹏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