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书林专利>正文

分析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1314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分析皿是液体光学比色分析仪器中的一个部件。现有分析皿在窗口内壁处存在流动死角,因此,在窗口内壁上吸附有气泡或其他残留物,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之分析皿中设有流动腔体,它与各通道相比较为狭窄,且与被检通道形成小于90°的夹角。因此,消除了死角,从而可消除和避免产生吸附物。该分析皿可替代现有光学比色分析仪器中的分析皿。(*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液体光学比色分析仪器
在现有的比色分析仪器中,所用的分析皿其结构及工作情况见附图说明图1所示,它由吸样口1、被检通道2、排样口3及处于被检通道两端的窗口4、5组成。整体均由玻璃制作。液样自吸样口1被吸入,停留在被检通道2中时,光线自窗口4入射,经过液样自窗口5出射,实现液样检测。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是,由于液样在分析皿转弯处有“短路”流动,在窗口4、5内壁形成流动死角,因此在窗口4、5内壁上吸附有气泡或其他残留物,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消除窗口内壁上的上述吸附物,从而设计了本技术之分析皿。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见图2,在吸样通道7和被检通道10之间,在被检通道10和排样通道13之间分别设计一个流动腔体8、12,两流动腔体和各通道相比较为狭窄,且呈小于90°角的转弯。按着本技术之设计,液样经过流动腔体8时流速提高,并且由于流动腔体8与被检通道10非呈直角,液样冲击窗口9内壁后继续流动,消除该流动死角,消除和避免产生吸附物。基于同样设计,并且在分析皿中液样是被从排样口14抽出而流动,因此,液样自流动腔体12进入排样通道13前,大量流经窗口11内壁,所以这一死角也被消除。实现了本技术之目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图1是现有技术之分析皿结构及工况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分析皿结构及工况示意图。下面结合实例说明本技术分析皿,见图2,吸样口6、吸样通道7、被检通道10、排样通道13及排样口14均为圆柱形,直径在2.0~3.5mm之间,但应相互一致,一般定为2.5mm。流动腔体8、12与其他各通道相比较为狭窄,其形状也可取圆柱形,直径在0.5~1.5mm之间,一般定为1.0mm。流动腔体8、12与被检通道10之间的夹角Φ为30~60°,一般取45°。吸样通道7、排样通道13与被检通道10相距2.8~5.6mm,一般取3.5mm。各通道及流动腔体在不锈钢块料上加工而成。窗口9、11采用光学玻璃平板粘贴在被检通道10两端,检测光线自窗口9入射,自窗口11出射。权利要求1.一种分析皿,由吸样口6、窗口9、被检通道10、窗口11和排样口14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吸样通道7与被检通道10之间,在被检通道10与排样通道13之间,分别设有流动腔体8和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皿,其特征在于,流动腔体8、12其直径要小于各通道直径,且其与被检通道10呈小于90°的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析皿,其特征在于,流动腔体8、12其直径为0.5~1.5mm,一般取1.0mm,其与被检通道10所夹角度为30~60°,一般取4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皿,其特征在于,玻璃窗口9、11粘贴在被检通道10两端。专利摘要分析皿是液体光学比色分析仪器中的一个部件。现有分析皿在窗口内壁处存在流动死角,因此,在窗口内壁上吸附有气泡或其他残留物,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本技术之分析皿中设有流动腔体,它与各通道相比较为狭窄,且与被检通道形成小于90°的夹角。因此,消除了死角,从而可消除和避免产生吸附物。该分析皿可替代现有光学比色分析仪器中的分析皿。文档编号G01N21/03GK2348381SQ9820560公开日1999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3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3日专利技术者马书林, 江再舟 申请人:马书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析皿,由吸样口6、窗口9、被检通道10、窗口11和排样口14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吸样通道7与被检通道10之间,在被检通道10与排样通道13之间,分别设有流动腔体8和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书林江再舟
申请(专利权)人:马书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2[中国|吉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