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液相流动分析系统荧光检测池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9256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荧光检测装置,特别是一种微液相流动分析系统荧光检测池,池体上设有激发光路、液体流路及荧光收集光路,其中激发光路与液体流路处在同一平面内,荧光收集光路与该平面垂直。所述激发光路、液体流路及荧光收集光路三者的中心线相互垂直共扼交叉;所述液体流路为通孔结构;所述池体由金属材质或聚醚醚酮或特氟龙等非金属材质加工而成;所述检测池通过光纤与光学部件偶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光纤将检测池与其他光学部件偶联,可实现光路的自动准直,无需光学校准,光学背景低,柱外效应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荧光检测装置,特别是一种微液相流动分析系统荧光检测池
技术介绍
荧光检测作为一种光致发光型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强的选择性,在痕量样品检测中应用极为广泛。作为荧光检测系统的重要部件,检测池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体性能的优劣。一个好的检测池应具有的特点是杂散光小、光学背景低、激光效率和荧光收集效率高、和其他部件连接方便。色谱理论表明,柱外效应是影响柱效的重要因素,柱内径越小,对柱外效应要求越严格。为减小检测池谱带扩展,Frank Yang等引入了柱上检测。这种模式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柱外扩散,制作也相对简单。在微液相流动分析系统中应用非常普遍。但是,由于毛细管圆柱型的横截面积以及光程短等因素,因此带来的缺点是光学背景高、检测灵敏度低。另外,微米级尺寸的毛细管检测池也增加了光学校准难度。为减小杂散光和校准困难,Gerald L.Klein等设计了一种无窗检测池,即在毛细管径向位置对称的打两个孔,将两根光纤放置在两孔上,用胶将光纤与毛细管粘在一起,光纤直接和流动相接触。尽管这种设计能解决上述问题,但在直径仅有几十微米的毛细管壁上打孔并非易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液相流动分析系统荧光检测池,其特征在于:池体(4)上设有激发光路(1)、液体流路(2)及荧光收集光路(3),其中激发光路(1)与液体流路(2)处在同一平面内,荧光收集光路(3)与该平面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丙成徐静关亚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