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6493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07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车辆,该系统包括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连接;缸盖水套包括缸盖下水套、缸盖上水套和通道系统;缸体水套上设有流道,缸盖下水套上设有进液口;流道与进液口连通,进液口与缸盖下水套的排气侧连通,缸盖下水套的排气侧与缸盖下水套的进气侧连通,缸盖下水套的进气侧通过通道系统与缸盖上水套连通,且缸盖下水套的进气侧与缸体水套连通。该系统能够使得冷却液通过集成在缸体上的流道直接流入缸盖下水套,使得温度更低的冷却液能够全部流经缸盖排气侧,均匀地分配后流经各缸排气鼻梁区、火花塞孔周围,使得这些温度高的位置得到最充分的冷却,有效降低缸盖鼻梁区温度。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engine cooling water jacket system, an engine cooling method and a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车辆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冷却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车辆。
技术介绍
现代增压发动机为使得发动机结构设计紧凑、减小尺寸同时减少零部件数量,通常采用集成排气歧管的缸盖设计。为保证冷却效果、并满足铸造工艺要求,缸盖水套通常设计成两片,即缸盖上水套和缸盖下水套。现有技术中有些方案水套结构设计不能合理分配流向缸盖上水套、缸盖下水套和缸体水套的冷却液流量,会导致缸盖鼻梁区、集成排气歧管和缸体缸间温度过高,容易引起发动机结构开裂以及发动机爆震、早燃。另外,现有技术中还有些方案的缸盖上下水套连接位置容易产生缺陷,连接通道容易被局部堵塞,造成水流量急剧减小,增加缸盖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要解决是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冷却水套系统不能充分地冷却排气鼻梁区和火花塞周围区域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包括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和所述缸盖水套连接;所述缸盖水套包括缸盖下水套、缸盖上水套和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水套(1)和缸盖水套,所述缸体水套(1)和所述缸盖水套连接;/n所述缸盖水套包括缸盖下水套(2)、缸盖上水套(3)和通道系统;/n所述缸体水套(1)上设有流道,所述缸盖下水套(2)上设有进液口;/n所述流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排气侧连通,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排气侧与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进气侧连通,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进气侧通过所述通道系统与所述缸盖上水套(3)连通,且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进气侧与所述缸体水套(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水套(1)和缸盖水套,所述缸体水套(1)和所述缸盖水套连接;
所述缸盖水套包括缸盖下水套(2)、缸盖上水套(3)和通道系统;
所述缸体水套(1)上设有流道,所述缸盖下水套(2)上设有进液口;
所述流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排气侧连通,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排气侧与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进气侧连通,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进气侧通过所述通道系统与所述缸盖上水套(3)连通,且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进气侧与所述缸体水套(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系统包括第一通道(4)结构和第二通道(5)结构;
所述第一通道(4)结构设于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进气侧;
所述第二通道(5)结构设于所述缸盖的水堵孔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4)结构包括四个第一通道(4),所述四个第一通道(4)分布于所述缸盖下水套(2)的进气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5)结构包括两个第二通道(5),所述两个第二通道(5)中的其中一个设于所述缸盖水套的前端水堵位置处,所述两个第二通道(5)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缸盖水套的后端水堵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4)和所述第二通道(5)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陈杨沫潘建考沈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