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34311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属于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发动机冷却水套冷却效果差的问题。本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体水套、缸盖上水套和缸盖下水套,缸盖下水套位于缸体水套和缸盖上水套之间,缸盖下水套与缸盖上水套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冷却通道相连,缸盖下水套与缸体水套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二冷却通道相连,缸盖下水套的进水口位于缸盖的后端,缸体水套的出水口和缸盖上水套的出水口均位于缸盖的后端。本发动机冷却水套具有冷却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冷却
,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各项性能均受到人们的关注,汽车包括发动机,发动机的好像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性能。发动机在工作时需要冷却,现有的发动机冷却结构,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方法[申请号:200910172935.7;公开号:CN101655046A],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包括气缸体水套和气缸盖水套,冷却水从气缸体进入,经气缸体水套后进入到气缸盖水套内,然后从气缸盖水套再进入到气缸体水套内,最后从气缸体流出。该种结构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水路通道只有一条,冷却水从气缸体进入,冷却水需要通过气缸体水套和气缸盖水套后再次进入到气缸体水套内,然后从气缸体流出,即冷却水在发动机中流动的路程长,流动的时间长,冷却水流经气缸体水套和气缸盖水套后本身温度较高,再次流经气缸体水套起不到很好的冷却效果,反而降低了冷却液的流速,使该种结构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冷却效果差,从而使发动机冷却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果。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体水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缸盖上水套和缸盖下水套,所述缸盖下水套位于所述缸体水套和缸盖上水套之间,所述缸盖下水套与缸盖上水套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冷却通道相连,所述缸盖下水套与缸体水套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二冷却通道相连,所述缸盖下水套的进水口位于缸盖的后端,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水口和缸盖上水套的出水口均位于缸盖的后端。本发动机冷却水套,缸盖上水套和缸盖下水套分层设计,冷却液由缸盖下水套的进水口进入到缸盖的下部,然后该冷却液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冷却液通过第一冷却通道进入到缸盖上水套后从缸盖上水套的出水口排出,另一部分冷却液通过第二冷却通道进入到缸体水套后从缸体水套的出水口排出。本缸盖上部和缸体直接由缸盖下水套提供冷却液,且分成两条通道,使冷却液充分的与发动机接触,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冷却液在发动机中的路程,且可以加快冷却液的流动速度,使冷却液能够更快的带走发动机产生的热量,降低发动机的温度,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果,抑制发动机爆震和早燃,有利于提升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中,所述缸盖上水套和缸盖下水套中供冷却液流动的通道沿横向布置,所述缸体水套中供冷却液流动的通道沿纵向布置。本发动机冷却水套,缸盖采用横流,缸体采用纵流,缸体中的冷却液形成压差,提高缸体中冷却液的流速,有效降底缸筒温度,避免缸垫烧结、机油结胶、缸孔轻微划伤等问题。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中,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水口和缸盖上水套的出水口贴合设置形成发动机出水口,所述缸盖下水套的进水口为发动机进水口,所述缸盖的后端具有加工平面,所述发动机进水口和发动机出水口均位于加工平面中,且所述发动机进水口和发动机出水口相邻设置。发动机进水口和发动机出水口布置在缸盖后端,使发动机更加紧凑、有利于实现平台化发展,同时可以少装一个节温器,降低发动机的成本;而且该种布置方式使发动机进水口离缸盖鼻梁区较近,能有效降低缸盖鼻梁区温度,有效避免缸盖鼻梁区开裂。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中,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均位于缸盖的同一侧。合理利用空间,使冷却液更好的与发动机接触带走热量降温。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中,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间隔设置。使冷却液分流时流动平稳,提高冷却液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中,所述缸盖上还设有暖风进水口,所述暖风进水口和发动机出水口相邻设置。暖风进水口在发动机出水口附近,能更快速获取暖风。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中,所述缸盖上还设有增压器进水口,所述增压器进水口与发动机进水口相邻设置。增压器的进水口直接开在发动机进水口处,能利用要进入到发动机中的冷却液有效降低增压器温度。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中,相邻两个缸体之间设置缸间冷却通道。缸间冷却通道为定点强制冷却,冷却液流速度更快,能有效降底缸间温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动机冷却水套采用缸盖上水套和缸盖下水套分层设计,使冷却液充分的与发动机接触,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冷却液在发动机中的路程,加快冷却液的流动速度,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果,抑制发动机爆震和早燃,有利于提升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2、本发动机进水口和发动机出水口均设置在缸体的后端且位置靠近,利于冷却系统模块化集成,使发动机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冷却系统的布置。3、本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缸盖采用横流,缸体采用纵流,能有效降底缸筒温度,避免缸垫烧结、机油结胶、缸孔轻微划伤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动机冷缸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3是本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图中,1、缸体水套;2、缸盖上水套;3、缸盖下水套;4、第一冷却通道;5、第二冷却通道;6、发动机出水口;7、发动机进水口;8、加工平面;9、暖风进水口;10、增压器进水口;11、缸间冷却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动机冷却水套主要用于三缸发动机,如图1所示,发动机包括缸盖,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体水套1、缸盖上水套2、缸盖下水套3、第一冷却通道4、第二冷却通道5和缸间冷却通道11。如图2、图3所示,缸盖下水套3位于缸体水套1和缸盖上水套2之间,缸盖下水套3与缸盖上水套2之间通过第一冷却通道4相连,缸盖下水套3与缸体水套1之间通过第二冷却通道5相连,第一冷却通道4和第二冷却通道5均位于缸盖的同一侧,缸间冷却通道11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缸体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通道4的数量为四个,第二冷却通道5的数量为九个,第一冷却通道4和第二冷却通道5为一三一三一三一的方式排列设置,在实际生产中,第一冷却通道4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或者五个,第二冷却通道5的数量可以为六个或者十二个。缸盖下水套3的进水口位于缸盖的后端,缸体水套1的出水口和缸盖上水套2的出水口均位于缸盖的后端。缸体水套1的出水口和缸盖上水套2的出水口贴合设置形成发动机出水口6,缸盖下水套3的进水口为发动机进水口7,缸盖的后端具有加工平面8,发动机进水口7和发动机出水口6均位于加工平面8中,且发动机进水口7和发动机出水口6相邻设置。缸盖上水套2和缸盖下水套3中供冷却液流动的通道沿横向布置,缸体水套1中供冷却液流动的通道沿纵向布置。缸盖上的暖风进水口9和发动机出水口6相邻设置,缸盖上的增压器进水口10与发动机进水口7相邻设置。工作时,冷却液通过发动机进水口7即缸盖下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体水套(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缸盖上水套(2)和缸盖下水套(3),所述缸盖下水套(3)位于所述缸体水套(1)和缸盖上水套(2)之间,所述缸盖下水套(3)与缸盖上水套(2)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冷却通道(4)相连,所述缸盖下水套(3)与缸体水套(1)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二冷却通道(5)相连,所述缸盖下水套(3)的进水口位于缸盖的后端,所述缸体水套(1)的出水口和缸盖上水套(2)的出水口均位于缸盖的后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体水套(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缸盖上水套(2)和缸盖下水套(3),所述缸盖下水套(3)位于所述缸体水套(1)和缸盖上水套(2)之间,所述缸盖下水套(3)与缸盖上水套(2)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冷却通道(4)相连,所述缸盖下水套(3)与缸体水套(1)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二冷却通道(5)相连,所述缸盖下水套(3)的进水口位于缸盖的后端,所述缸体水套(1)的出水口和缸盖上水套(2)的出水口均位于缸盖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上水套(2)和缸盖下水套(3)中供冷却液流动的通道沿横向布置,所述缸体水套(1)中供冷却液流动的通道沿纵向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1)的出水口和缸盖上水套(2)的出水口贴合设置形成发动机出水口(6),所述缸盖下水套(3)的进水口为发动机进水口(7),所述缸盖的后端具有加工平面(8),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沫张育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