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发动机。
技术介绍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目前小缸径机体的发动机常用打孔冷却形式,具体多为X型、Y型水道,该冷却形式对冷却液流动导向不足,水流组织差。例如,X型打孔冷却形式,由于冷却液由进排气侧同时上往缸盖,导致缸盖排气侧的上水量受限,影响有效上水效率,不利于缸盖排气侧冷却。而Y型打孔冷却形式,只有一侧上水,水流量受到最小截面积影响,上水效率有限。同时,需要缸盖的进排气侧同时上水,水流组织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对冷却液流动导向不足,水流组织差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所述缸间冷却结构设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的气缸之间的鼻梁区且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内的冷却水套和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盖内的冷却水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发动机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所述缸间冷却结构设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的气缸之间的鼻梁区且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内的冷却水套和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盖内的冷却水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包括:/n设于所述鼻梁区的靠近所述发动机的排气侧的一端的第一辅助导向水道;/n设于所述鼻梁区的靠近所述发动机的进气侧的一端的第二辅助导向水道,所述第二辅助导向水道与靠近所述发动机的进气侧的所述冷却水套连通;/n设于所述鼻梁区的相互贯通的交叉水孔,所述交叉水孔包括第一水孔和与第一水孔交叉并且连通的第二水孔,所述第一水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辅助导向水道连通,所述第一水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所述缸间冷却结构设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的气缸之间的鼻梁区且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内的冷却水套和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盖内的冷却水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包括:
设于所述鼻梁区的靠近所述发动机的排气侧的一端的第一辅助导向水道;
设于所述鼻梁区的靠近所述发动机的进气侧的一端的第二辅助导向水道,所述第二辅助导向水道与靠近所述发动机的进气侧的所述冷却水套连通;
设于所述鼻梁区的相互贯通的交叉水孔,所述交叉水孔包括第一水孔和与第一水孔交叉并且连通的第二水孔,所述第一水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辅助导向水道连通,所述第一水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导向水道连通,所述第二水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导向水道连通,所述第二水孔的另一端与靠近所述排气侧的所述冷却水套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水孔的轴线相交点在所述发动机的活塞一环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的缸间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水孔与所述发动机机体的顶面的夹角处设有倒角或圆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琦山,赵文彬,张红雨,高进,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