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及停车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435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包括下凹式绿地区和生态透水停车区,所述下凹式绿地区与所述生态透水停车区相邻;所述下凹式绿地区与所述生态透水停车区分别设置在原土层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场,包括若干上述停车位,且若干所述停车位之间平行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优化调整海绵停车位,将下凹式绿地与透水停车位有机组合,在有限空间内同时实现海绵化、绿化、停车三大功能,改善场所内部径流雨水就地消纳、绿化率、地面停车三者之间的空间矛盾。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海绵停车位形式小巧,能最大限度利用场地,就地消纳雨水,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增强源头控制效益,减小海绵城市建设的末端治理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及停车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海绵设施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及停车场。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雨水引发的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通过多样小型的实施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开发水文机制,减少负面环境影响。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实施措施多种多样,其中生物滞留设施及透水铺装较常用,它们能通过蒸发和下渗对城市雨水径流发挥滞蓄作用,有效地减少面源总量和径流峰值流量,推迟峰值流量形成时间,补充地下水,改善水环境,促进城市水循环。海绵城市在实施过程中,内容涵盖建筑与小区、道路与管网、广场与公园等多个方面。处于城市中心城区的小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凹式绿地区和生态透水停车区,所述下凹式绿地区与所述生态透水停车区相邻;所述下凹式绿地区与所述生态透水停车区分别设置在原土层(15)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凹式绿地区和生态透水停车区,所述下凹式绿地区与所述生态透水停车区相邻;所述下凹式绿地区与所述生态透水停车区分别设置在原土层(15)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式绿地区呈T字型,所述生态透水停车区呈凹字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式绿地区外围一周采用路缘石(1)铺设,其内部由上至下依次为,覆盖层(7)、介质土层(8)和第一级配碎石层,所述第一级配碎石层铺设在原土层(15)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缘石(1)中每间隔一段距离铺设有开口路缘石(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口路缘石(2)的开口处敷设卵石(3);并且在所述覆盖层(7)上种植植物(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配碎石层根据碎石的粒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级配碎石层I(9)、第一级配碎石层II(10)和第一级配碎石层III(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下凹式绿地的生态透水停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透水停车区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钊搏于继强吴华德周方文毛瑞邱瑀白若男郭春辉罗志海范洁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