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377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适于设置在基坑周侧,包括:劲性复合桩体,适于埋设于土中,包括呈刚性设置的桩芯和包裹在桩芯周侧呈半刚性的外桩;搭接桩,呈半刚性或刚性设置,与劲性复合桩体相邻并呈周期线性排列,并呈环形围设;支撑结构,与劲性复合桩体固定连接,至少部分支撑结构适于设置在土层上方并支撑基坑中的结构。通过设置劲性复合桩体,形成刚性桩和半刚性桩的互补增强,在保证桩身强度的同时,提高了桩体与周边土体的结合力,设置搭接桩,提高周边土层的抗剪能力,提高劲性复合桩的水平承载力,增大了支护结构抵抗周边土体侧力的能力。支撑结构的设置,可以作为辅助支撑,降低对周边回填土的回填压系数的要求,降低了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桩基建设
,具体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基坑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作为常见施工工程,它可以提供一个空间,使基础的砌筑作业得以按照设计所指定的位置进行,在建筑工程中起到基石的作用。当基坑开挖较深或邻近有建筑物,或土质不稳定及存在地下水影响等,就需要用到基坑支护,以防护外侧土层坍入或出现渗水等。如今,某些建筑,如火车翻车机室、电厂转运站、煤水处理站等,通常分为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地下结构设置在基坑中,而地上结构的平面尺寸可能大于地下结构,部分地上结构会落在地下结构完成后返还填实的回填土上,为避免发生沉降或偏移,保证土质的承载能力,对回填土的回填压实系数要求较高,提高了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基坑内部建筑的地上结构对周边土质的承载力要求高,增加了施工难度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适于设置在基坑周侧,包括:劲性复合桩体,适于埋设于土中,包括呈刚性设置的桩芯和包裹在所述桩芯周侧呈半刚性的外桩;搭接桩,与所述劲性复合桩体相邻且贴合设置,并呈周期线性排列,适于呈环形围设在所述基坑外侧;支撑结构,与所述劲性复合桩体连接,至少部分所述支撑结构适于设置在土层上方并支撑所述基坑中的结构。劲性复合桩体与所述搭接桩呈双层交错排列。外桩与相邻所述搭接桩间至少部分相互咬合。支撑结构包括:垫梁,包括立柱结构,沿伸至所述桩芯中,并与所述桩芯固定;拉梁,适于设置在土层外侧,与所述垫梁连接,并朝向所述基坑方向延伸设置。桩芯为管桩,沿中心轴向上设置有轴孔,适于容纳所述立柱结构。外桩和所述搭接桩为水泥土桩。搭接桩沿竖直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桩芯延伸长度。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适于设置在基坑周侧,包括:劲性复合桩体,适于埋设于土中,包括呈刚性设置的桩芯和包裹在所述桩芯周侧呈半刚性的外桩;搭接桩,呈半刚性或刚性设置,与所述劲性复合桩体相邻并呈周期线性排列,并呈环形围设;支撑结构,与所述劲性复合桩体固定连接,至少部分所述支撑结构适于设置在土层上方并支撑所述基坑中的结构。当桩体整体呈刚性设置时,在桩体达到满足承载要求的最大沉降量时,桩身极限强度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桩身强度的浪费,提高了工程量,增加支护建设费用,而桩体整体呈散桩或半刚性桩时,桩身均匀性低,强度较差,且易受周边土质影响。通过在基坑周侧设置劲性复合桩体,形成刚性桩和半刚性桩的互补增强,协同承载,在保证桩身强度的同时,提高了桩体与周边土体的结合力;同时,设置搭接桩,与劲性复合桩体相邻并呈周期线性排列,进一步改善支护结构特性,提高周边土层的抗剪能力,从而提高劲性复合桩的承载力,增大了支护结构抵抗周边土体侧力的能力。此外,支撑结构的设置,可以作为对基坑内建筑的地上部分的辅助支撑,降低对周边回填土的回填压系数的要求,降低了施工难度。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支护结构,劲性复合桩体与所述搭接桩呈双层交错排列,且贴合设置。这样设置使得劲性复合桩体在多个方向上与搭接桩贴合,分散水平方向受力,提高劲性复合桩体对于周边土层挤压的水平抗力性能,同时提高劲性复合桩体的水平承载力,保证劲性复合桩体在不良土质条件下的适用性,此外,双层的设置在保证支护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建设和材料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支护结构,桩芯为管桩,沿中心轴向上设置有轴孔,适于容纳所述立柱结构。通过将桩芯设置为管桩,一方面桩芯呈中空的设置,在与外桩结合满足承载要求的前提下,节省了桩芯的耗材,避免了桩身强度的浪费,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水平承载力,另一方面,这样设置为垫梁上的立柱结构提供安设空间,既提高了安设有部分劲性复合桩体的桩身强度,也使得支撑结构强度更高,可以较为稳定的支撑基坑中的结构,提高了支撑结构的承载能力。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支护结构,外桩和所述搭接桩为水泥土桩。外桩和搭接桩为水泥土桩,渗透系数较低,可以有效阻止地下水浸入基坑内,既保证基坑内的结构可以在无水环境下施工,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工期,也避免基坑中的建筑在建成后,在土层高湿的环境下而发生的沉降或渗水等现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基坑支护结构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基坑支护结构的劲性复合桩体和搭接桩的排列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劲性复合桩体;2-搭接桩;11-桩芯;111-轴孔;12-外桩;3-垫梁;4-拉梁;31-立柱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适于设置在基坑周侧,包括:劲性复合桩体1、搭接桩2及支撑结构。劲性复合桩是将S桩(散体桩)、M桩(半刚性桩)、C桩(刚性桩)中两种或三种桩型复合为同一桩体,形成有互补增强作用的复合桩。散体桩是指无粘结强度的桩,通常为碎石桩、砂桩或渣土桩等,适用于挤密松散的砂土、粉土、素填土和杂填土地基;半刚性桩也称柔性桩,通常指无须桩周土的围箍即能自立,桩身刚度和强度较小、压缩量较大,单桩沉降以桩身压缩为主、受桩端持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支护结构,适于设置在基坑周侧,其特征在于,包括:/n劲性复合桩体(1),适于埋设于土中,包括呈刚性设置的桩芯(11)和包裹在所述桩芯(11)周侧呈半刚性的外桩(12);/n搭接桩(2),与所述劲性复合桩体(1)相邻且贴合设置,并呈周期线性排列,适于呈环形围设在所述基坑外侧;/n支撑结构,与所述劲性复合桩体(1)连接,至少部分所述支撑结构适于设置在土层上方并支撑所述基坑中的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结构,适于设置在基坑周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劲性复合桩体(1),适于埋设于土中,包括呈刚性设置的桩芯(11)和包裹在所述桩芯(11)周侧呈半刚性的外桩(12);
搭接桩(2),与所述劲性复合桩体(1)相邻且贴合设置,并呈周期线性排列,适于呈环形围设在所述基坑外侧;
支撑结构,与所述劲性复合桩体(1)连接,至少部分所述支撑结构适于设置在土层上方并支撑所述基坑中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劲性复合桩体(1)与所述搭接桩(2)呈双层交错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桩(12)与相邻所述搭接桩(2)间至少部分相互咬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庆建赵志伟王二峰刘长虹柴洁马骁张宁刘晓东何欢鞠红梅刘学武石鑫丁圣潇侯亚委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