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6002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36
一种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水体微藻种群多样性的建立;S2.水体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建立;S3.种植水生植物,有效净化水体中的氨氮、总磷、重金属等;S4.引入大型水生动物对水体氮磷进行彻底去除;S5.捕捞水生动物,恢复水体自净。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水体中激活微藻,配合投撒接种微生物菌种,并在水体内种植水生植物,营造小型、中型、大型动物生长所需条件,立体式建立水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消除水体污染物(总氮及总磷),恢复和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重建水体生态系统,营造生态景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理景观水体、坑塘的方法,属于水体污染处理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的质量。许多城市绿地、公园、居住小区里,人工湖泊等景观水体不断涌现。但许多城市景观水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水体发臭及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这样既严重影响周围景观的视觉效果,丧失了景观水体的功能,也使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城市生态化的建设,因此,对受污染的景观水体进行治理与修复已刻不容缓。城市景观水体一般水域面积都较小,多为静止或流动性较差的封闭缓流水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因此容易受到污染。景观水体主要污染源有内源与外源两种。内源主要是水体的底泥污染,外源则较多,例如居民的生活污水、养鱼投放过量的饵、游人随手丢弃的垃圾杂物、游艇等娱乐设施的污染等。这些水体一旦被污染,就很容易出现水中悬浮物增多、浊度增大、细菌含量增高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残留在水中,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当水体中N、P等营养盐长期大量积存时,就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泛滥,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严重的时候还发出臭味。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CN2018112986306,公开号:CN109231472A)公开一种城市及周边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景观水体调控及生态净化方法,根据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形成的塌陷坑塘积水和水系,构建以主塌陷坑塘为大水体,以周围水系为网络系统的水资源梯级调控网络,首先利用周围水系构建不同水位高差的梯级调控系统,利用水体梯级调控池对水体进行分级调控,之后利用水体生态过滤方法对调控后的水体过滤,利用生态修复廊道对过滤后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再对水体进行污染物清理,清理后的水体进行富营养化大水体治理,最后利用风力调节型浮藻收集围网去除水体中残留的水生植物从而将有污染的水体还原为符合标准的生态水;所述水体梯级调控池:利用现有大水体区域或者人工挖掘出大水体区域,根据大水体区域周边水系结构,包括大水面围绕大水面设计骨干河道构建出闭合循环的人工循环体系,将骨干河道分割为不同调控区段,包括首级调控区段、中间调控区段和末级调控区段,将各调控区段之间形成具有高低差的阶梯结构,每个调控区段根据需要设置有复数个调控单元,使先一级调控区段中的水体完成相应生态净化处理任务后才排入下一级调控区段,各调控区段之间均设置模拟自然界地下水过滤系统的人工过滤基质层,先一级调控区段中的水体必须通过人工过滤基质层才可流入下一级;并在最终末级调控区段流入大水面之前设置藻类过滤网,同时首级区段设置藻类打捞网,使大水面待处理水资源流入调控系统时完成藻类、大颗粒污染物及垃圾等的过滤。再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CN2017108110484,公开号:CN107386196A)公开一种河漫滩湿地坑塘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包括设置在河漫滩靠近河流主河槽(1)的一级坑塘单元以及至少一级设置在所述第一级坑塘单元外侧的次级坑塘单元,所述一级坑塘单元包括至少两个通过生态河汊(7)相连接的一级坑塘(2),所述次级坑塘单元的每一级包括至少两个通过生态河汊(7)相连接的次级坑塘(3),所述一级坑塘(2)、次级坑塘(3)的底部高度自主河槽(1)向外依次升高,所述一级坑塘与主河槽(1)之间通过半渗透生态堰坝(4)相连通,不同级别的坑塘之间通过渗透生态堰坝(5)相连通,相同级别的坑塘之间通过生态河汊相连成坑塘单元。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CN2010100022869,公开号:CN101880106A),公开一种兼具污水脱氮除磷与再生回用功能的多级串联景观生态塘,系统由缺氧深塘(1)、过滤屏障(2)、景观生态塘(3)和终端净化塘(4)串联组成,通过强化水体中的菌藻共生和节能复氧等技术,对城市二级出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使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多级再生回用水质标准并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塘深为0.6~1.5m,水力停留时间为2~3d;塘内放养各种鱼类以及其他水生动物;塘周边由浅到深分别布设挺水和沉水植物带(6),挺水植物带种植芦苇、香蒲等;沉水植物带种植黑藻、眼子菜等;景观生态塘床体呈凹凸起伏结构,使水体产生紊流,同时增大了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另外在凹沟上水面设置移动式小型人工湿地或生物浮岛(7),提高塘内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能力。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9201212882,公告号:2010.3.31)公开一种景观水物理处理结合生态治理系统,其物理处理系统整体设置在景观水一侧的地面以下,处理系统的药水混合装置中药水被加药泵经由管道抽送到管道混合器,景观水被水泵经由管道抽送到管道混合器,混合药水后的景观水进入高效沉淀器并在高效沉淀器中沉淀絮凝体,高效沉淀器后面设置过滤器,经过滤器过滤后的水体由出水管回流进景观水池。在处理景观水体同时引入生态系统,包括净水微生物、藻类、水草、食浮游植物的动物、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由此形成许多条食物链,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并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从而有效地去除有机物、无机盐、细菌等污物。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310664164x,公开号:CN103663727A)公开一种微生物引导的生物操纵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包括首先分离出针对性强的菌株,将针对性强的菌株投入所需要修复的富营养化水体中,使之与水体中的相对应的部分营养元素或富含营养元素的物质结合,分解、转移、转化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恢复水体内的物质平衡;分解10-15天,待水体内的物质平衡恢复以后,人工种植一定数量的水草或放养适宜种群或一定数量的鱼群;定期对水体进行维护,针对于水体修复情况,定期除草或捕捞;所述的针对性强的菌株是硝化、反硝化芽孢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芽孢杆菌、贫营养化有机矿化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产乳酸芽孢杆菌中的至少一种。此外,如中国专利,其公开号:CN102874934A,公开一种受污染水体直接原位治理净化与生态修复的技术;公开号:CN103172178A,公开一种校园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和保持方法;公告号:CN103641276B,公开一种城市景观水体综合处理方法及系统,公开号:CN103787503A,公开一种风光互补曝气污水处理系统及应用;公开号:CN109775868A,公开一种河湖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法;公开号:CN110028203A,公开一种水产养殖退水旁路治理及生态修复循环处理方法等等现有技术,上述景观水体的治理方法虽然采用了多种生态治理方法,但是经过现场评估和长期跟踪检验,工程技术人员认为,上述现有技术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水体污染物(总氮及总磷),恢复和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此外,申请人熟知,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景观水体的传统治理方法主要是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并且底泥环境疏浚修复,主要是利用机械,人工疏浚河流底泥,降低底泥向水体中释放污染物,是治理黑臭水体的一个主要方式,但是在底泥疏浚过程中,底泥被泛起、搅拌,会导致污染物重新进入表层水体,有可能引起藻类疯长,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S1.水体微藻种群多样性的建立:根据水体现有的微藻种类,通过引入外源藻种,建立水体微藻多样性;/nS2.水体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建立:对水体土著微生物进行评估,投加复合微生物菌群或特种微生物;/nS3.种植水生植物;/nS4.引入大型水生动物对水体氮磷进行去除;/nS5.捕捞水生动物,恢复水体自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水体微藻种群多样性的建立:根据水体现有的微藻种类,通过引入外源藻种,建立水体微藻多样性;
S2.水体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建立:对水体土著微生物进行评估,投加复合微生物菌群或特种微生物;
S3.种植水生植物;
S4.引入大型水生动物对水体氮磷进行去除;
S5.捕捞水生动物,恢复水体自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其特征为:步骤S2中,所述复合微生物菌群包括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放线菌和反硝化细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其特征为:所述光合细菌为红螺菌;所述反硝化细菌为凝结芽孢杆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其特征为:步骤S2中,所述复合微生物菌群的使用量为1-20ppm;所述特种微生物的使用量为0.5-2pp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其特征为:步骤S3中,种植的水生植物是紫根水葫芦;所述水生植物按水体的30%进行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其特征为:步骤S4中,引入的大型水生动物是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性或草食性鱼类;所述水生动物的放养密度是0.012kg/m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水体、坑塘治理维护的方法,其特征为:步骤S2中所述复合微生物菌群制备方法如下:
(1).采集黑臭水体或受污染严重水体的底泥1.0g,放入装有9mL无菌水并放有玻璃珠的50mL三角瓶中,置摇床上振荡20min使微生物细胞分散,静置30s即成10-1稀释液;
(2).用1mL无菌吸管吸取10-1稀释液1mL,移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吸吹3次,混合菌液,即成10-2稀释液;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诚众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