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002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36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属于污水处理领域。进水先经过格栅去后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内设污泥消解区域;调节池内污水流入初沉单元,去除固体垃圾;污水进入生化池,生化池采用A/O工艺,其中A段为缺氧区,O段为好氧区;生化池总停留时间:10‑18h;污泥回流池底部由回流泵进行回流,按照每日所需排泥量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池的回流泵排入调节池的污泥消解区域;污泥回流池出水流入末端深度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用于将竖流式沉淀池出水SS从100‑200mg/L降低到10mg/L以下;出水经消毒后达标排放;污泥经初沉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幅度降低沉淀池占地面积,无需额外设置污泥消化装置,但依然具备内碳源的利用能力。

A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污水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一般为(以A2/O工艺为例):污水依次进入调节池-初沉池-生化池-沉淀池-深度处理单元-消毒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该工艺流程技术成熟,为了强化对污泥中内碳源的利用,有的技术额外设置污泥消化装置,将沉淀池污泥经消化后,上清液回流到生化池的缺氧区,利用其中含有的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强化缺氧区的反硝化脱氮能力。现有技术缺点有:1、沉淀池占地面积极大,表面负荷一般为0.75-1m3/(m2·h),在占地面积紧缺的地区难以适用。2、污泥消化装置结构复杂,投资和运行成本高,且额外需要一定的用地面积。3、生化池内回流和沉淀池外回流需要两套回流系统,造价和运行费用无法节省。4、调节池占地面积和造价都较高,但只能起到水质调节作用,无法实现生化效果。5、生化池内设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生化功能分离,虽然处理效率高,但是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1、大幅度降低沉淀池占地面积,使本技术适用于占地面积较小的项目。2、无需额外设置污泥消化装置,但依然具备内碳源的利用能力。3、生化池内外回流由两套回流系统减少到一套回流系统。4、充分利用调节池的空间,使之既可以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又能够实现一部分生化效果。5、生化池的设计可以降低厌氧区空间甚至根据实际情况取消厌氧区,使调节池实现厌氧释磷的功能。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r>1)进水先经过格栅去除块状垃圾,随后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内设污泥消解区域;调节池污泥消解停留时间,3-8d;调节池中溶解氧0-0.2mg/L;2)调节池内污水流入初沉单元,去除固体垃圾;3)污水进入生化池,生化池采用A/O工艺,其中A段为缺氧区,O段为好氧区;A、O段均投加生物膜载体填料,生化池总停留时间:10-18h;4)生化池末端设置污泥回流池,将初步固液分离后的泥水混合物从污泥回流池,回流到A段前端;混合液回流比100-300%;控制生化池内A段和O段的污泥浓度:0.9-2.0kgMLSS/L;污泥泥龄:10-20d;5)污泥回流池底部由回流泵进行回流,污泥回流池表面负荷7-9m3/(m2·h)。6)按照每日所需排泥量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池的回流泵排入调节池的污泥消解区域;7)污泥回流池出水流入末端深度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用于将竖流式沉淀池出水SS从100-200mg/L降低到10mg/L以下;8)出水经消毒后达标排放;污泥经初沉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排出;进一步,A段缺氧区溶解氧0-0.5mg/L,O段好氧区溶解氧0.5-3mg/L。进一步,填料投加量按照体积,A段10-15%,O段20-30%,进一步,污泥回流池采用竖流式沉淀池的形式进一步,在初沉单元和末端深度处理单元投加聚合氯化铝PAC进行化学除磷。在污泥消解区域回流污泥通过内源呼吸进行自降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同时在调节池内发生厌氧释磷,反硝化,氨化,水解酸化反应;调节池设置推流搅拌装置,使泥水混合物进入初沉单元;在初沉单元,将厌氧污泥沉淀分离并去除固体垃圾,经初步沉淀后的污水进入生化单元。生化单元采用基于A/O工艺的泥膜法,其中生物膜法的脱氮贡献率在90%以上,活性污泥法脱氮贡献率在10%-15%,脱氮方式以硝化反硝化为主,占70-90%;并实现部分厌氧氨氧化(占10-30%),COD的去除通过在调节池内的活性污泥将外碳源转化成胞内碳源(占5-10%),反硝化(占5-15%)和O段的异养过程(75-90%)为主。总磷的去除通过排泥(占5-10%)和化学除磷(占90-95%)完成。经生化单元处理后的泥水混合物,进入污泥回流池,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污泥部分回流到生化池(90-95%),部分排到污泥消解区(5-10%),上清液经末端深度处理单元去除SS后(SS从100-200mg/L降低到10mg/L以下)消毒达标排放。优势:1、产泥量少,大部分生化污泥在调节池内的污泥消解区域进行自降解;2、反硝化效果好,生化污泥自降解产生大量易于利用的挥发性脂肪酸,强化反硝化效果;3、本工艺无需二沉池,占地面积远小于传统工艺;4、生物膜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操作简单,运行稳定;5、污泥回流池表面负荷高,可达9m3/(m2·h),占地面积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污泥消解区域回流污泥通过内源呼吸进行自降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同时在调节池内发生厌氧释磷,反硝化,氨化,水解酸化反应;调节池设置推流搅拌装置,使泥水混合物进入初沉单元;在初沉单元,将厌氧污泥沉淀分离并去除固体垃圾,经初步沉淀后的污水进入生化单元。生化单元采用基于A/O工艺的泥膜法,其中生物膜法的脱氮贡献率在90%以上,活性污泥法脱氮贡献率在10%-15%,脱氮方式以硝化反硝化为主,占70-90%;并实现部分厌氧氨氧化(约占10-30%),COD的去除通过在调节池内的活性污泥将外碳源转化成胞内碳源(占5-10%),反硝化(占5-15%)和O段的异养过程(75-90%)为主。总磷的去除通过排泥(占5-10%)和化学除磷(占90-95%)完成。经生化单元处理后的泥水混合物,进入污泥回流池,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污泥部分回流到生化池(90-95%),部分排到污泥消解区(5-10%),上清液经末端深度处理单元去除SS后(SS从100-200mg/L降低到10mg/L以下)消毒达标排放。1、在调节池内设置污泥消解区:一般技术都是独立设置污泥消解装置,本专利技术将污泥消解同调节池连接到一起,对调节池进行简单改造,即可实现污泥消解停留时间的控制。2、若使用常规工艺,在调节池内无法实现污泥消解。由于二沉池本身有消解效果,容易导致调节池内污泥消解效率低,进而使得调节池无法具有良好生化效果,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对调节池的充分利用,通过直接污泥回流,使调节池具有了部分生化效果,降低了后端生化段负荷,降低了项目整体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3、大部分污泥作为厌氧污泥从初沉池排出,后续深度处理单元排泥量极少,降低了污泥调理药剂费用。传统工艺为,大部分污泥从二沉池排出,且污泥性状兼具好氧活性和厌氧活性,药剂调理难度大。4、在调节池内实现污泥消解的同时,产生VFA,强化了反硝化内碳源的利用,保证总氮去除能力,针对低碳氮比污水具有良好的脱总氮效果。5、创新性的采用了污泥回流池,使硝化液回流和污泥回流合二为一,减少了一台回流泵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且表面负荷远高于传统沉淀池,占地面积,投资成本极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n1)进水先经过格栅去除块状垃圾,随后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内设污泥消解区域;调节池污泥消解停留时间,3-8d;调节池中溶解氧0-0.2mg/L;/n2)调节池内污水流入初沉单元,去除固体垃圾;/n3)污水进入生化池,生化池采用A/O工艺,其中A段为缺氧区,O段为好氧区;A、O段均投加生物膜载体填料,生化池总停留时间:10-18h;/n4)生化池末端设置污泥回流池,将初步固液分离后的泥水混合物从污泥回流池,回流到A段前端;混合液回流比100-300%;控制生化池内A段和O段的污泥浓度:0.9-2.0kgMLSS/L;污泥泥龄:10-20d;/n5)污泥回流池底部由回流泵进行回流,污泥回流池表面负荷7-9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
1)进水先经过格栅去除块状垃圾,随后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内设污泥消解区域;调节池污泥消解停留时间,3-8d;调节池中溶解氧0-0.2mg/L;
2)调节池内污水流入初沉单元,去除固体垃圾;
3)污水进入生化池,生化池采用A/O工艺,其中A段为缺氧区,O段为好氧区;A、O段均投加生物膜载体填料,生化池总停留时间:10-18h;
4)生化池末端设置污泥回流池,将初步固液分离后的泥水混合物从污泥回流池,回流到A段前端;混合液回流比100-300%;控制生化池内A段和O段的污泥浓度:0.9-2.0kgMLSS/L;污泥泥龄:10-20d;
5)污泥回流池底部由回流泵进行回流,污泥回流池表面负荷7-9m3/(m2·h);
6)按照每日所需排泥量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池的回流泵排入调节池的污泥消解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纯耿春茂薛石龙马维超周密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九通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