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物料清理回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运输
,尤其涉及一种物料清理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火车货运敞车运送散料时,在翻车机卸车后,车厢内部依然残留了大量物料(尤其冬季冰冻和雨季板结),这些残留物料必须要清理干净。一方面为避免浪费,需要回收剩余物料;另一方面铁道部门要求离厂车厢必须清理干净且要保证卸车时间。现有技术中,对于散落于车厢内部残留的物料清理的方式,是靠人工打开车厢门及进入车厢内部来实施清理工作,或者通过机械设备对物料进行清理,如通过刮板、螺旋推送结合振激装置实施大块板结物料的清理方案,或通过螺旋提升装置将散料输送至车厢外部的方案。然而,现有技术中对通过车厢清理的方式不仅清理效率低,同时人力成本高,并且现有技术中大部分只是对单一物料形态如散料等处理,无法对包含不同季节、不同物料形态对象的体系化处理,如板结物料,尤其是冻料,导致对车厢清理的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对敞车车厢内残余的余料清理效率低,人力成本高,并且清理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清理效率高、人力成本低,并且清理效果更好的物料清理回收系统。一种物料清理回收系统,其包括:支撑系统;铣削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破碎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且位于所述铣削系统的后侧;物料回收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且位于所述破碎系统的后侧;余料清除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且位于所述物料回收系统的后侧。优选的,所述支撑系统包括:r>支撑架体;移动架体,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体上,且能沿所述支撑架体移动;所述铣削系统、所述破碎系统、所述物料回收系统及所述余料清除系统均设置于所述移动架体上。优选的,所述移动架体包括第一移动架体,所述第一移动架体包括:第一行走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体上,且能沿所述支撑架体移动;第一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上,且能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移动;第一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装置上。优选的,所述移动架体还包括第二移动架体,所述第二移动架体包括:第二行走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体上,且能沿所述支撑架体移动;第二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上,且能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移动;第二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上;回转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上。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架体设置有三个,且所述铣削系统、所述物料回收系统、所述余料清除系统分别设置于不同的所述第一移动架体上,所述破碎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架体上。优选的,所述余料清除系统包括:清扫组件,包括清扫机架、清扫装置及吸盘装置,所述清扫机架与所述支撑系统连接,所述清扫装置与所述吸盘装置设置于所述清扫机架上,清理组件,包括清理控制装置及清理执行装置,所述清理执行装置与所述清理控制装置连接,且所述清理执行装置设置于所述清扫装置上;吸料组件,包括吸料装置及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吸料装置及所述吸盘装置连接。优选的,所述清扫装置包括:车壁盘刷装置,设置于所述清扫机架的侧面;车底盘刷装置,设置于所述清扫机架的底部;所述吸盘装置的进料口设置于所述清扫机架的底部。优选的,所述吸料装置包括:真空泵;除尘集料装置,出风口与所述真空泵的吸风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连接管道与所述除尘集料装置连通,且所述连接管道为伸缩式管道。优选的,所述车壁盘刷装置与所述车底盘刷装置上均设置有所述清理执行装置,设置于所述车壁盘刷装置上的所述清理执行装置对应所述车壁盘刷装置的刷毛设置,设置于所述车底盘刷装置上的所述清理执行装置对应所述车底盘刷装置的刷毛设置。优选的,所述物料清理回收系统还包括排料系统,所述排料系统包括:篦子沟,对应所述支撑系统设置,且开设有多个通孔;破碎机,设置于所述篦子沟上,且对应所述物料回收系统设置;输送机,设置于所述篦子沟下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物料清理回收系统通过各系统之间相互有机衔接,实现流水化清理作业,可以对车厢内残留的不同形态的物料(冰冻物料、粘结物料、干燥物料、大块物料等清扫模式)进行清扫回收工作。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物料清理回收系统通过依次设置的铣削系统、破碎系统、物料回收系统及余料清除系统可以实现对物料的铣削、破碎、铲料清除及抽吸清除,通过所述铣削系统可以将将冰冻物料破碎或者是粘结的矿粉打散,从而方便后续所述物料回收系统对物料的铲料清除。通过所述破碎系统可以将冬季冰冻固结在厢壁上的物料进行破碎,使之与车厢厢壁分离,并且对于夏季等雨季的粘结物料进行疏松,同时车厢内残留的大块物料也在此环节破碎改小,从而方便后续所述物料回收系统对物料的铲料清除。通过所述余料清除系统可以将车厢内残留的小颗粒散料进行最终抽吸清除。通过各系统之间有机衔接,可以有效的提升清理效率,并且通过机械化清理,也有效的降低人力成本,同时通过所述余料清除系统对物料进行最终回收也有效提升了清理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物料清理回收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物料清理回收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铣削系统与第一移动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第二移动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破碎系统与移动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物料回收系统与移动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余料清除系统与移动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余料清除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物料清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系统;/n铣削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n破碎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且位于所述铣削系统的后侧;/n物料回收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且位于所述破碎系统的后侧;/n余料清除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且位于所述物料回收系统的后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料清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系统;
铣削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
破碎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且位于所述铣削系统的后侧;
物料回收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且位于所述破碎系统的后侧;
余料清除系统,设置于所述支撑系统上,且位于所述物料回收系统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清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包括:
支撑架体;
移动架体,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体上,且能沿所述支撑架体移动;
所述铣削系统、所述破碎系统、所述物料回收系统及所述余料清除系统均设置于所述移动架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料清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体包括第一移动架体,所述第一移动架体包括:
第一行走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体上,且能沿所述支撑架体移动;
第一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上,且能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移动;
第一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装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料清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体还包括第二移动架体,所述第二移动架体包括:
第二行走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体上,且能沿所述支撑架体移动;
第二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上,且能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移动;
第二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上;
回转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料清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架体设置有三个,且所述铣削系统、所述物料回收系统、所述余料清除系统分别设置于不同的所述第一移动架体上,所述破碎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架体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想,曾志刚,靳海滨,徐浩,
申请(专利权)人:哈工大机器人岳阳军民融合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