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5489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06
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包括通过可纵向伸缩件相互连接的上模板和下模板、上垫板、上模、下垫板、下模,上垫板的上、下端分别与上模板、上模连接,下垫板的上、下端分别与下模、下模板连接,上、下模均为桶状结构,上模的内壁与下模的上表面相匹配,上、下模的内腔中分别设置有上、下鼎模,上鼎模的上端与上垫板连接,上鼎模的下表面与下鼎模的上表面相匹配,下鼎模的下端面上纵向开设有多个支撑腔,支撑腔的内部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支撑腔的顶面、下垫板上表面抵接的弹簧,下模外部套设的托板顶部与上模底部围合形成容纳板压成型件外边缘的腔体。本设计不仅避免了冲压过程中褶皱的产生,而且便于工件脱模和更换零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加工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内撑式板压成型件在汽车车身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空调外挂式支撑板、圆形散风热后背隔热板、备胎负重支撑板等。车辆的承载以及使用安全需求使得对于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外观和性能要求较高,尤其是具有不规则形状的内撑式板压成型件,如何制作出质量稳定的产品是业界的一项难题。常规的内撑式板压成型件加工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为实现半成品工件中部的冲压成型,通常需要使半成品工件中部与鼎模之间具有冲压间隙,在冲压过程中,由于半成品工件中部的下端无支撑结构,当半成品工件的外端受力后会将作用力传递至中部,导致中部受力变形,且变形不均匀,从而容易在工件中部产生皱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褶皱产生的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的加工模具及其使用方法。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所述上模板的左、右两侧通过可纵向伸缩件与下模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模板的下方设置有上垫板、上模,所述上垫板的上、下端分别与上模板、上模固定连接,所述下模板的上方设置有下垫板、下模,所述下垫板的上、下端分别与下模、下模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模、下模均为桶状结构,上模的内壁与下模的上表面相匹配,且上模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上鼎模,下模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下鼎模,所述上鼎模的上端与上垫板固定连接,上鼎模的下表面与下鼎模的上表面相匹配,下鼎模的下端面上纵向开设有多个支撑腔,所述支撑腔的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腔的顶面、下垫板的上表面抵接,所述下模的外部套设有托板,所述托板的顶部与上模的底部围合形成容纳板压成型件的外边缘的腔体。所述装置还包括导正销,所述上鼎模的中心处开设有容纳导正销头部的一号通孔,所述下鼎模的中心处开设有与导正销的杆部固定连接的导正孔。所述下鼎模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支撑腔一一对应的小孔凸模,所述小孔凸模位于支撑腔的正上方,且小孔凸模的外壁与板压成型件上设置的折弯结构的内侧面相配合,小孔凸模、内撑式板上对应开设有定位孔,所述上鼎模上纵向开设有多个容纳折弯结构的二号通孔。所述下模的上表面包括内侧斜壁和外侧斜壁,所述上鼎模的底部为倒锥台结构,包括底面和侧壁,所述底面、侧壁分别与下鼎模的上表面、内侧斜壁相匹配,所述外侧斜壁与上模的内壁相匹配。所述可纵向伸缩件为液压举升油缸。一种M型内撑式板的冲压成型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为:先在弹簧处于自由状态下将板压成型件的半成品工件置于下鼎模上,再将导正销的杆部穿过半成品工件上开设的中心孔后与导正孔固定连接,并使小孔凸模的外壁与折弯结构的内壁相配合、小孔凸模和半成品工件上的定位孔对应定位,然后启动可纵向伸缩件,使其带动上模板向下移动,该过程中,上鼎模移动至与半成品工件接触后会推动下鼎模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向下移动,直至下鼎模的下端与下模接触,最后完成冲压成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中上模板的下方设置有上垫板、上模,上垫板的上、下端分别与上模板、上模固定连接,下模板的上方设置有下垫板、下模,下垫板的上、下端分别与下模、下模板固定连接,上模、下模均为桶状结构,上模的内壁与下模的上表面相匹配,且上模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上鼎模,下模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下鼎模,上鼎模的上端与上垫板固定连接,上鼎模的下表面与下鼎模的上表面相匹配,下鼎模的下端面上纵向开设有多个支撑腔,支撑腔的内部设置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腔的顶面、下垫板的上表面抵接,下模的外部套设有托板,托板的顶部与上模的底部围合形成容纳板压成型件的外边缘的腔体,一方面,本设计通过在下鼎模与下模之间增设弹簧结构,不仅使得半成品工件与下鼎模之间无需设置冲压间隙,从而避免冲压过程中褶皱的产生,而且在冲压结束后弹簧的推力也能将成品件向上推进而使工件与模具脱离,有效解决了高强度的冲压后产品与模具下端紧密贴合导致粘连而不方便脱模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结构将上垫板、上模、上鼎模、下垫板、下模、托板均设计为独立的结构,不仅便于各部件的更换,而且能够通过将受力较大的部件采用高强度材料的方式在增加模具强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避免了冲压过程中褶皱的产生,而且便于工件脱模和更换零件。2、本专利技术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中上鼎模上纵向开设有多个容纳折弯结构的二号通孔,该通孔结构不仅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减轻模具的重量,而且还能避免因铁削杂质的存在造成的聚集性压缩使模具产生崩裂。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减轻了模具的重量,而且避免了模具的崩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上模板1、下模板2、上垫板3、上模4、下垫板5、下模6、内侧壁61、外侧壁62、上鼎模7、一号通孔71、二号通孔72、底面73、侧壁74、下鼎模8、支撑腔81、弹簧82、导正孔83、小孔凸模84、托板9、可纵向伸缩件10、板压成型件20、折弯结构201、导正销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图2,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所述上模板1的左、右两侧通过可纵向伸缩件10与下模板2固定连接;所述上模板1的下方设置有上垫板3、上模4,所述上垫板3的上、下端分别与上模板1、上模4固定连接,所述下模板2的上方设置有下垫板5、下模6,所述下垫板5的上、下端分别与下模6、下模板2固定连接,所述上模4、下模6均为桶状结构,上模4的内壁与下模6的上表面相匹配,且上模4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上鼎模7,下模6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下鼎模8,所述上鼎模7的上端与上垫板3固定连接,上鼎模7的下表面与下鼎模8的上表面相匹配,下鼎模8的下端面上纵向开设有多个支撑腔81,所述支撑腔8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82,所述弹簧82的两端分别与支撑腔81的顶面、下垫板5的上表面抵接,所述下模6的外部套设有托板9,所述托板9的顶部与上模4的底部围合形成容纳板压成型件20的外边缘的腔体。所述装置还包括导正销30,所述上鼎模7的中心处开设有容纳导正销30头部的一号通孔71,所述下鼎模8的中心处开设有与导正销30的杆部固定连接的导正孔83。所述下鼎模8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支撑腔81一一对应的小孔凸模84,所述小孔凸模84位于支撑腔81的正上方,且小孔凸模84的外壁与板压成型件20上设置的折弯结构201的内侧面相配合,小孔凸模84、板压成型件20上对应开设有定位孔,所述上鼎模7上纵向开设有多个容纳折弯结构201的二号通孔72。所述下模6的上表面包括内侧斜壁61和外侧斜壁62,所述上鼎模7的底部为倒锥台结构,包括底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所述上模板(1)的左、右两侧通过可纵向伸缩件(10)与下模板(2)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n所述上模板(1)的下方设置有上垫板(3)、上模(4),所述上垫板(3)的上、下端分别与上模板(1)、上模(4)固定连接,所述下模板(2)的上方设置有下垫板(5)、下模(6),所述下垫板(5)的上、下端分别与下模(6)、下模板(2)固定连接,所述上模(4)、下模(6)均为桶状结构,上模(4)的内壁与下模(6)的上表面相匹配,且上模(4)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上鼎模(7),下模(6)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下鼎模(8),所述上鼎模(7)的上端与上垫板(3)固定连接,上鼎模(7)的下表面与下鼎模(8)的上表面相匹配,下鼎模(8)的下端面上纵向开设有多个支撑腔(81),所述支撑腔(8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82),所述弹簧(82)的两端分别与支撑腔(81)的顶面、下垫板(5)的上表面抵接,所述下模(6)的外部套设有托板(9),所述托板(9)的顶部与上模(4)的底部围合形成容纳板压成型件(20)的外边缘的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所述上模板(1)的左、右两侧通过可纵向伸缩件(10)与下模板(2)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模板(1)的下方设置有上垫板(3)、上模(4),所述上垫板(3)的上、下端分别与上模板(1)、上模(4)固定连接,所述下模板(2)的上方设置有下垫板(5)、下模(6),所述下垫板(5)的上、下端分别与下模(6)、下模板(2)固定连接,所述上模(4)、下模(6)均为桶状结构,上模(4)的内壁与下模(6)的上表面相匹配,且上模(4)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上鼎模(7),下模(6)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其内壁相配合的下鼎模(8),所述上鼎模(7)的上端与上垫板(3)固定连接,上鼎模(7)的下表面与下鼎模(8)的上表面相匹配,下鼎模(8)的下端面上纵向开设有多个支撑腔(81),所述支撑腔(8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82),所述弹簧(82)的两端分别与支撑腔(81)的顶面、下垫板(5)的上表面抵接,所述下模(6)的外部套设有托板(9),所述托板(9)的顶部与上模(4)的底部围合形成容纳板压成型件(20)的外边缘的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导正销(30),所述上鼎模(7)的中心处开设有容纳导正销(30)头部的一号通孔(71),所述下鼎模(8)的中心处开设有与导正销(30)的杆部固定连接的导正孔(8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M型内撑式板压成型件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鼎模(8)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支撑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艳王传雄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