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2693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06
为了解决现有的新能源巴士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热功率无法智能调节、耗能大、体积大、控制系统寿命短和接线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其包括控制系统和换热器,控制系统包括第一外壳11、IGBT温度控制模块12和第一盖板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线系统2,集线系统2包括第二盖板21、接线板、集线器固定支架25和第二外壳2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较为具体的,涉及到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新能源巴士汽车的供暖装置中采用电加热管式加热装置,有以下缺点:1、现有的电加热管只能以固定20KW功率工作,电能浪费严重;2、目前的换热器和控制系统的体积都相对比较大,维修和保养非常不方便;3、目前控制系统采用高压继电器的方式对加热管的工作与否进行控制,而高压继电器的实用寿命大概为几千次,这样就使得整个供暖装置的寿命受到限制;4、换热器的加热管的连接线在与控制系统连接的时候,接线非常复杂,很容易装错。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的加个管功率小、体积大、控制系统寿命短和接线复杂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其包括控制系统、集线系统和换热器,控制系统包括第一外壳11、IGBT温度控制模块12和第一盖板13,IGBT温度控制模块12固定在第一外壳11和第一盖板13组成的密闭腔室内部,IGBT温度控制模块12的表面设置公端子,公端子可以穿过第一盖板13表面的导槽;集线系统包括第二盖板21、接线板、集线器固定支架25和第二外壳26,接线板和集线器固定支架25位于第二盖板21和第二外壳26组成的容置腔室内部,接线板位于靠近第二盖板21的方向,接线板的表面设有母端子,母端子可以穿过第二盖板21表面的导槽,接线板与集线器固定支架25通过螺钉和/或螺柱固定在一起,集线器固定支架位于远离第二盖板21的方向,连接线251的一端设有线鼻子2511,线鼻子2511固定在接线板的表面,连接线251的另外一端穿过并固定在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引线槽252内,换热器3的第三盖板31位于换热器3外壳的一侧,加热管32头部固定在第三盖板31上,加热管32位于换热器3的外壳内部,加热管32头部设有连接线与集线器固定支架25上的引导槽252内的连接线对接,同时第二盖板21的导槽内的母端子和第一盖板13的导槽内的公端子的位置匹配,且第二盖板21和第一盖板13的位置也互相匹配,这样可以使得控制系统1和集线系统2能够快速方便的安装在一起,安装的方式可以采用卡扣、螺钉或者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结合。并且,加热管32的数量采用多个,多个加热管32在第三盖板31上均匀分布。这样可以提升控制系统与换热器的连接线的安装效率,也间接使得导热管的数量和分布不再受到限制,另外由于采用IGBT温度控制模块,使得对整个换热器的加热管的功率控制更加精准,同时也能提升加热管的功率,整个供暖装置的换热效率大大提升。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其包括控制系统和换热器,控制系统包括第一外壳11、IGBT温度控制模块12和第一盖板13,IGBT温度控制模块12固定在第一外壳11和第一盖板13组成的密闭腔室内部,换热器3的内部设有多根加热管32,多根加热管32的头部均匀固定在第三盖板31上,多根加热管32的头部设有连接线,其特征在于:IGBT温度控制模块12的表面设置公端子,公端子可以穿过第一盖板13表面的导槽;还包括集线系统2,集线系统2包括第二盖板21、接线板、集线器固定支架25和第二外壳26,接线板和集线器固定支架25位于第二盖板21和第二外壳26组成的容置腔室内部,接线板位于靠近第二盖板21的方向,接线板的表面设有母端子,母端子可以穿过第二盖板21表面的导槽,接线板与集线器固定支架25通过螺钉和/或螺柱固定在一起,集线器固定支架位于远离第二盖板21的方向,连接线251的一端设有线鼻子2511,线鼻子2511固定在接线板的表面,连接线251的另外一端穿过并固定在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引线槽252内,换热器3的第三盖板31上固定着的加热管32头部的连接线与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连接线电性连接后,将第三盖板31与第二外壳26匹配固定,同时第二盖板21的导槽内的母端子和第一盖板13的导槽内的公端子的位置匹配,且第二盖板21和第一盖板13的位置也互相匹配,这样可以使得控制系统1和集线系统2能够快速方便的安装在一起。进一步的,换热器3的外壳上设有第一进液管33和第一出液管34,外部温度较低的循环液从第一进液管33进入到换热器内部,经过加热管32的加热后,从第一出液管34离开换热器内部;在靠近第一进液管33的位置设置第二进液口,在靠近第一出液管34的位置设有第二出液口,第二进液管35的一端与第二进液口连接,第二进液管35的另外一端与控制系统1的第一外壳11上的进液孔112连接,使得换热器3内部的循环液能够进入到控制系统1内部,对控制系统内部的IGBT温度控制模块12进行降温,第二出液管36的一端与第二出液口连接,第二出液管36的另外一端与控制系统1的第一外壳11上的出液孔113连接,使得对IGBT温度控制模块12降温后的循环液能够从控制系统1的内部转移到换热器3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对IGBT温度控制模块12进行降温,保证了IGBT温度控制模块12的正常工作,另外IGBT温度控制模块12为无触点的调节模式,这样可以使得整个采暖装置的使用寿命大大提升。进一步的,在换热器3的外壳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37、第二温度传感器38和过热温度传感器39,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37位于第一进液管33附近,第二温度传感器38位于第一出液管34附近,第一温度传感器37通过连接线与第一插头371电性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38通过连接线与第二插头381电性连接,过热温度传感器39通过连接线与第三插头391电性连接,集线系统2的第二外壳26上设有三个连接器,这三个连接器的一端与接线板电性连接,这三个连接器的另外一端分别与第一插头371、第二插头381和第三插头391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控制系统1和集线系统2的组合安装方式包括采用卡扣、螺钉或者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结合。进一步优选的,控制系统1的第一外壳11上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固定孔111,集线系统2上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固定孔261,且第一固定孔111和第二固定孔262的位置互相匹配,在对应的第一固定孔111和第二固定孔262中打入螺钉并锁死。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控制系统1内部的密封性和换热器3内部的密封性,在第一外壳11和第一盖板13之间增加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包括密封圈、密封垫或者密封胶;在集线系统2的第二外壳26与换热器3的第三盖板31结合处增加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包括密封圈、密封垫或者密封胶。进一步的,接线板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接线板的数量可以根据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高度来设定,当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高度较大时,则接线板的数量较多,当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高度较小时,则接线板的数量较少。进一步的,当接线板的数量为多个时,相邻的接线板之间通过接线端子进行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接线板的数量为3个,分别为第一接线板22、第二接线板23和第三接线板24,第一接线板22的形状按照第二盖板21的形状设定,第二接线板23和第三接线板24均为圆形,且第三接线板24的直径小于第二接线板23的直径,第三接线板24、第二接线板23依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其包括控制系统和换热器,控制系统包括第一外壳(11)、IGBT温度控制模块(12)和第一盖板(13),IGBT温度控制模块(12)固定在第一外壳(11)和第一盖板(13)组成的密闭腔室内部,换热器(3)的内部设有多根加热管(32),多根加热管(32)的头部均匀固定在第三盖板(31)上,多根加热管(32)的头部设有连接线,其特征在于:IGBT温度控制模块(12)的表面设置公端子,公端子可以穿过第一盖板(13)表面的导槽;还包括集线系统(2),集线系统(2)包括第二盖板(21)、接线板、集线器固定支架(25)和第二外壳(26),接线板和集线器固定支架(25)位于第二盖板(21)和第二外壳(26)组成的容置腔室内部,接线板位于靠近第二盖板(21)的方向,接线板的表面设有母端子,母端子可以穿过第二盖板(21)表面的导槽,接线板与集线器固定支架(25)通过螺钉和/或螺柱固定在一起,集线器固定支架位于远离第二盖板(21)的方向,连接线(251)的一端设有线鼻子(2511),线鼻子(2511)固定在接线板的表面,连接线(251)的另外一端穿过并固定在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引线槽(252)内,换热器(3)的第三盖板(31)上固定着的加热管(32)头部的连接线与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连接线电性连接后,将第三盖板(31)与第二外壳(26)匹配固定,同时第二盖板(21)的导槽内的母端子和第一盖板(13)的导槽内的公端子的位置匹配,且第二盖板(21)和第一盖板(13)的位置也互相匹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其包括控制系统和换热器,控制系统包括第一外壳(11)、IGBT温度控制模块(12)和第一盖板(13),IGBT温度控制模块(12)固定在第一外壳(11)和第一盖板(13)组成的密闭腔室内部,换热器(3)的内部设有多根加热管(32),多根加热管(32)的头部均匀固定在第三盖板(31)上,多根加热管(32)的头部设有连接线,其特征在于:IGBT温度控制模块(12)的表面设置公端子,公端子可以穿过第一盖板(13)表面的导槽;还包括集线系统(2),集线系统(2)包括第二盖板(21)、接线板、集线器固定支架(25)和第二外壳(26),接线板和集线器固定支架(25)位于第二盖板(21)和第二外壳(26)组成的容置腔室内部,接线板位于靠近第二盖板(21)的方向,接线板的表面设有母端子,母端子可以穿过第二盖板(21)表面的导槽,接线板与集线器固定支架(25)通过螺钉和/或螺柱固定在一起,集线器固定支架位于远离第二盖板(21)的方向,连接线(251)的一端设有线鼻子(2511),线鼻子(2511)固定在接线板的表面,连接线(251)的另外一端穿过并固定在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引线槽(252)内,换热器(3)的第三盖板(31)上固定着的加热管(32)头部的连接线与集线器固定支架(25)的连接线电性连接后,将第三盖板(31)与第二外壳(26)匹配固定,同时第二盖板(21)的导槽内的母端子和第一盖板(13)的导槽内的公端子的位置匹配,且第二盖板(21)和第一盖板(13)的位置也互相匹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换热器(3)的外壳上设有第一进液管(33)和第一出液管(34),外部温度较低的循环液从第一进液管(33)进入到换热器内部,经过加热管(32)的加热后,从第一出液管(34)离开换热器内部;在靠近第一进液管(33)的位置设置第二进液口,在靠近第一出液管(34)的位置设有第二出液口,第二进液管(35)的一端与第二进液口连接,第二进液管(35)的另外一端与控制系统(1)的第一外壳(11)上的进液孔(112)连接,使得换热器(3)内部的循环液能够进入到控制系统(1)内部,对控制系统内部的IGBT温度控制模块(12)进行降温,第二出液管(36)的一端与第二出液口连接,第二出液管(36)的另外一端与控制系统(1)的第一外壳(11)上的出液孔(113)连接,使得对IGBT温度控制模块(12)降温后的循环液能够从控制系统(1)的内部转移到换热器(3)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采暖加热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维超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凯途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