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761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55
为了解决目前的多根加热管带来的多根连接线与控制系统连接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圆盘形主体11、引导槽2和螺栓固定孔3,其中,圆盘形主体11上设有引导槽2和螺栓固定孔3,引导槽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加热管6的连接线7能够穿过相应的引导槽2使得连接线7在集线器固定支架1上进行定位,螺栓固定孔3内部可以打入螺丝,使得圆盘形主体11能够与换热器的外壳进行固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较为具体的,涉及到一种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能够对换热器内部的加热管的连接线进行固定和整理作用,使得所有的加热管的连接线能够整齐排布。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供暖装置目前还在采用燃油、燃气液体的加热器或者电散热器,以上的燃油、燃气液体的加热器或者电散热器的换热效率都比较低,所以本公司开发出一款电液体加热器,其热交换效率远远高于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供暖装置,能够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给整车的循环液体进行加热。其采用的主要原理是用控制系统控制加热管的工作与否从而来实现升温处理,同时将加热管放置在换热器外壳中,并在换热器的外壳上设置进液孔和出液孔,新能源汽车的循环液体从进液孔进入到换热器的外壳内部,并被加热管加热,加热后的循环液体从出液孔排出,进入到新能源汽车内部进行液体内循环,这样可以对新能源汽车内部的循环液实现加热升温处理。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换热器的升温高效以及换热器内部的温度的均匀性,所以需要使用多根加热管进行加热升温处理,而每一根加热管上都设有两个连接线,这两根连接线均需要与控制系统连接,当多个连接线与控制系统连接的时候,连接线非常的杂乱繁多,使得其与控制系统连接产生了困难,不利于快速安装,且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目前的多根加热管带来的多根连接线与控制系统连接困难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包括圆盘形主体11,在原盘形主体11的上设有引导槽2,所有的加热管6上的一对连接线都需要通过相应的引导槽2进行固定,然后再将通过集线器固定支架1进行固定后的连接线引出去与控制系统进行电性连接,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多根加热管带来的多根连接线与控制系统连接困难的问题,使得整个加热管的安装效率提升。一种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圆盘形主体11、引导槽2和螺栓固定孔3,其中,圆盘形主体11上设有引导槽2和螺栓固定孔3,引导槽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加热管6的连接线7能够穿过相应的引导槽2使得连接线7在集线器固定支架1上进行定位,螺栓固定孔3内部可以打入螺丝,使得圆盘形主体11能够与换热器的外壳进行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引导槽2的数量为多个,且引导槽2包括喇叭形开孔2A,喇叭形开孔2A包括大喇叭口、小喇叭口和连接大喇叭口和小喇叭口的延伸面,喇叭形开孔2A均匀的分散在圆盘形主体11的靠近外部边缘的位置,圆盘形主体11包括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喇叭形开孔2A的大喇叭口与第一表面111齐平,且大喇叭口中有一部分超出圆盘形主体11的直径的宽度,喇叭形开孔2A的小喇叭口的方向朝向远离第一表面111的方向延伸,在喇叭形开孔2A的大喇叭口超出圆盘形主体11的部分设置缺口2B,缺口2B也朝向远离第一表面111的方向延伸形成斜坡面导槽2C,斜坡面导槽2C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外侧挡片2D和第二外侧挡片2E,并在第一外侧挡片2D和第二外侧挡片2E之间设置第三中间挡片2F,每一根加热管6包括两根连接线7,分别为第一连接线71和第二连接线72,其中第一连接线71穿过第一外侧挡片2D、第三中间挡片2F和斜坡面导槽2C构成的第一导槽被从圆盘形主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一侧引导到第二表面112一侧,第二连接线72穿过第三中间挡片2F、第二外侧挡片2E和斜坡面导槽2C构成的第二导槽被从圆盘形主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一侧引导到第二表面112一侧。第三中间挡片2F的作用是为了增加爬电距离。进一步的,大喇叭口中的超出圆盘形主体11的部分为大喇叭口的1/3~1/2直径的部分。进一步的,缺口2B的弧长为喇叭形开孔2A的大喇叭口的圆弧的1/8~1/4,进一步优选的,缺口2B的弧长为喇叭形开孔2A的大喇叭口的圆弧的1/6。进一步的,含有喇叭形开孔2A的引导槽2的数量为2~15个,较为优选的,含有喇叭形开孔2A的引导槽2的数量8个。进一步的,引导槽2为圆柱形通孔,圆柱形通孔的侧壁根部固定在第一表面111上,圆柱形通孔的侧壁从第一表面111往第二表面112的方向延伸,并且超出第二表面112所在的表面,且圆柱形通孔位于圆盘形主体11的内部,不会超出圆盘形主体11的径向位置。进一步的,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较为优选的,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的数量为一个。进一步的,当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的数量为一个时,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位于圆盘形主体11的正中间位置。进一步的,在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的周围设置两根加强筋5,分别为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位于圆盘形主体11的第二表面112上,且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设置在圆盘形主体11的同一个直径上,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和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分别与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筋的另外一端和第二加强筋的另外一端分别与圆盘形主体11的外边沿连接,在第一加强筋的中间位置和第二加强筋的中间位置分别设有圆弧形挡片42,在第一加强筋靠近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的附近和第二加强筋靠近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的附近设置长方形挡片41,位于中间的加热管6的第一连接线71穿过圆柱形通孔被从圆盘形主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一侧引导到第二表面112一侧并穿过圆弧形挡片42和第一加强筋附近的长方形挡片41中间的通道后被固定,位于中间的加热管6的第二连接线72穿过圆柱形通孔被从圆盘形主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一侧引导到第二表面112一侧并穿过圆弧形挡片42和第二加强筋附近的长方形挡片41中间的通道后被固定。进一步的,在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的周围还设置有一根或多根加强筋5,所述的一根或多根加强筋5的一端均与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引导槽2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的一根或多根加强筋5的另外一端均与圆盘形主体11的外边沿连接。进一步的,在所有的加强筋5上均设有第一螺栓固定孔31,在第一螺栓固定孔31中从第二表面112向第一表面111的方向打入螺丝或者螺钉,螺丝或者螺钉的自由端固定在换热器外壳上,使得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的圆盘形主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与换热器外壳的中间位置进行固定;在集线器固定支架的圆盘形主体11的边缘设有多个第二螺栓固定孔32,第二螺栓固定孔32位于相邻的两个喇叭形开孔2A之间,在第二螺栓固定孔32中从第二表面112向第一表面111的方向打入螺丝或者螺钉,螺丝或者螺钉的自由端固定在换热器外壳上,使得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的圆盘形主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与换热器外壳的边缘位置进行固定。由此可见,采用本技术的集线器固定支架,可以有效整理多根加热管6的多根连接线7,使得连接线的自由端能够整齐的固定在集线器固定支架的圆盘形主体11的第二表面112上,有利于后期将这些连接线接入到控制系统中。附图说明图1为具体实施案例1的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具体实施案例1的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具体实施案例1的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具体实施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圆盘形主体(11)、引导槽(2)和螺栓固定孔(3),其中,圆盘形主体(11)上设有引导槽(2)和螺栓固定孔(3),引导槽(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加热管(6)的连接线(7)能够穿过相应的引导槽(2)使得连接线(7)在集线器固定支架(1)上进行定位,螺栓固定孔(3)内部可以打入螺丝,使得圆盘形主体(11)能够与换热器的外壳进行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圆盘形主体(11)、引导槽(2)和螺栓固定孔(3),其中,圆盘形主体(11)上设有引导槽(2)和螺栓固定孔(3),引导槽(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加热管(6)的连接线(7)能够穿过相应的引导槽(2)使得连接线(7)在集线器固定支架(1)上进行定位,螺栓固定孔(3)内部可以打入螺丝,使得圆盘形主体(11)能够与换热器的外壳进行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引导槽(2)的数量为多个,且引导槽(2)包括喇叭形开孔(2A),喇叭形开孔(2A)包括大喇叭口、小喇叭口和连接大喇叭口和小喇叭口的延伸面,喇叭形开孔(2A)均匀的分散在圆盘形主体(11)的靠近外部边缘的位置,圆盘形主体(11)包括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喇叭形开孔(2A)的大喇叭口与第一表面(111)齐平,且大喇叭口中有一部分超出圆盘形主体(11)的直径的宽度,喇叭形开孔(2A)的小喇叭口的方向朝向远离第一表面(111)的方向延伸,在喇叭形开孔(2A)的大喇叭口超出圆盘形主体(11)的部分设置缺口(2B),缺口(2B)也朝向远离第一表面(111)的方向延伸形成斜坡面导槽(2C),斜坡面导槽(2C)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外侧挡片(2D)和第二外侧挡片(2E),并在第一外侧挡片(2D)和第二外侧挡片(2E)之间设置第三中间挡片(2F),每一根加热管(6)包括两根连接线(7),分别为第一连接线(71)和第二连接线(72),其中第一连接线(71)穿过第一外侧挡片(2D)、第三中间挡片(2F)和斜坡面导槽(2C)构成的第一导槽被从圆盘形主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一侧引导到第二表面(112)一侧,第二连接线(72)穿过第三中间挡片(2F)、第二外侧挡片(2E)和斜坡面导槽(2C)构成的第二导槽被从圆盘形主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一侧引导到第二表面(112)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大喇叭口中的超出圆盘形主体(11)的部分为大喇叭口的1/3~1/2直径的部分,缺口(2B)的弧长为喇叭形开孔(2A)的大喇叭口的圆弧的1/8~1/4。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含有喇叭形开孔(2A)的引导槽(2)的数量为2~15个。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集线器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引导槽(2)为圆柱形通孔,圆柱形通孔的侧壁根部固定在第一表面(111)上,圆柱形通孔的侧壁从第一表面(111)往第二表面(112)的方向延伸,并且超出第二表面(112)所在的表面,且圆柱形通孔位于圆盘形主体(11)的内部,不会超出圆盘形主体(11)的径向位置。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维超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凯途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