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899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绕线结构对绕制大功率或大电流的绕组不能在原有绕制小功率或小电流的绕线设备上绕制的弊端,提供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属于电机绕线技术领域,包括转子轴,安装在转子轴上的换向器和转子铁芯,所述换向器包括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换向片,换向片上固定设置有用于绕漆包线的绕线部件,所述转子铁芯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绕线的绕线槽,所述转子绕组通过两根相互绝缘的线圈绕成的转子线圈均分原本流经一根转子线圈上的电流,该绕线工艺可以在不更新现有绕线装备的情况下,可绕制更大额定电流的转子绕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机绕线
,具体涉及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
技术介绍
单相串励电动机属于单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是交直流两用的,所以又称为交直流两用串励电动机,因其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串联而得名。由于它转速高、体积小、启动转矩大、转速可调,既可在直流电源上使用,又可在单相交流电源上使用,因而在电动工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转子绕组的绕线结构,如附图2所示,转子绕组的线圈通过换向器和转子铁芯上的绕线槽往复环绕形成线圈,线圈沿着换向器上的换向片依次绕制。但是一般绕线装备对可绕制的线径有一定的范围要求,线径越大,绕线装置能承受的线的张紧力越大。线圈的线径又和电流有关,电机通过的电流越大,电机绕组的线径也就越大。当绕线设备需要绕制大功率或大电流的电机绕组时,所需的线圈的线径会超出该绕线设备所能绕制的最大线圈线径,而无法绕制生产。此种情况下,只能购买可以绕制更大线径的绕线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绕线结构对绕制大功率或大电流的绕组不能在原有绕制小功率或小电流的绕线设备上绕制的弊端,提供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该绕线结构可以在不更新现有绕线装备的情况下,绕制可通过更大电流的电机绕组。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包括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所述转子绕组包括转子轴,安装在转子轴上的换向器和转子铁芯,所述换向器包括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换向片,换向片上固定设置有用于绕漆包线的绕线部件,所述转子铁芯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绕线的绕线槽,其中,开始绕线的第一个绕线部件设为第一绕线部件,开始绕线的第一个绕线槽设为第一绕线槽;所述转子铁芯和换向器上环绕设置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起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部件,并且,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一绕线槽、第N+7绕线槽后连接于第N+2绕线部件,该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N+1绕线槽、第N+8绕线槽,如此往复环绕设置;所述第二线圈的起始端连接于第N+1绕线部件,并且,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一绕线槽、第N+7绕线槽后连接于第N+3绕线部件,该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N+1绕线槽、第N+8绕线槽,如此往复环绕设置;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组成一圈转子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相互绝缘;其中N为正奇数;所述换向器通过碳刷和串励电机的定子绕组串联连接。上述方案中,转子绕组将一圈转子线圈分成相互间隔绝缘的两圈线圈,分担了原本在一圈转子线圈上的电流,使转子线圈所需绕线的线径减小。作为优选,所述绕线部件为线钩或线槽。作为优选,所述碳刷的宽度和两个换向片总的宽度相等。保证碳刷在转子绕组转动的每个角度都能和换向器有两个换向片保持接触,相邻两个换向片分别对应相互绝缘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使得碳刷上的电流通过换向器均分给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流经单个线圈的电流变小了,线圈的线径进而也可以相对减小。作为优选,所述绕线槽数量和所述换向片数量之比为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线径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现有绕线设备需要绕制大电流或大功率的电机绕组而现有的绕线结构所需的绕组线圈的线径超出了该绕线设备能够绕制的范围时,本技术的绕线结构可以在现有绕线设备上通过对线圈绕线方式的改变,让通过线圈电流分流的方法实现线圈线径不增大的情况下,让绕组线圈可以通过更大的电流,从而可以绕制可通过更大电流的电机绕组,节约了更新绕线设备的资金,使原有的绕线设备继续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转子线圈的绕线结构展开示意图;图2为改进前的转子线圈的绕线结构展开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串励电机的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电气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1、绕线槽;2-1、换向片;3-1、绕线部件;4-1、第一线圈;5-1、第二线圈;6、定子绕组;7、碳刷;8、转子绕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包括定子绕组6和转子绕组8,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绕组8包括转子轴,安装在转子轴上的换向器和转子铁芯,所述换向器包括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换向片2-1,换向片2+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绕漆包线的绕线部件3-1,绕线部件3-1为线钩或线槽,本实施例中为线钩。所述转子铁芯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绕线的绕线槽1-1,绕线槽1-1和换向片2-1的数量之比为1:2。其中,开始绕线的第一个绕线部件3-1设为第一绕线部件,开始绕线的第一个绕线槽1-1设为第一绕线槽;所述转子铁芯和换向器上环绕设置线径相同的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所述第一线圈4-1的起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部件,并且,第一线圈4-1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一绕线槽、第N+7绕线槽后连接于第N+2绕线部件,该第一线圈4-1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N+1绕线槽、第N+8绕线槽,如此往复环绕设置;所述第二线圈5-1的起始端连接于第N+1绕线部件,并且,第二线圈5-1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一绕线槽、第N+7绕线槽后连接于第N+3绕线部件,该第二线圈5-1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N+1绕线槽、第N+8绕线槽,如此往复环绕设置;所述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组成一圈转子线圈,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之间相互绝缘;其中N为正奇数;所述换向器通过碳刷7和串励电机的定子绕组6串联连接。碳刷7的宽度和两个换向片2-1总的宽度相等。保证碳刷7在转子绕组8转动的每个角度都能和换向器有两个换向片2-1保持接触,相邻两个换向片2-1分别对应相互绝缘的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使得碳刷7上的电流通过换向器均分给了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流经单个线圈的电流变小了,线圈的线径进而也可以相对减小。以110V交流串励电机为例,其绕线槽1-1数量为16个,则换向器上的换向片2-1数量为32片,改进前的转子线圈绕线方式如图2所示,一圈转子线圈由一根漆包线围绕绕线槽1-1和换向片2-1相互递增绕转子铁芯一圈而成。改进后的转子线圈绕线方式如图1所示,一圈转子线圈由相互绝缘的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相互间隔绕转子铁芯一圈绕成。改进后流经转子线圈的电流通过碳刷7和换向片2-1均分给了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使得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上流经的电流量是改进前的一半,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的线径也相应的减小。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包括定子绕组(6)和转子绕组(8),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绕组(8)包括转子轴,安装在转子轴上的换向器和转子铁芯,所述换向器包括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换向片(2-1),换向片(2-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绕漆包线的绕线部件(3-1),所述转子铁芯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绕线的绕线槽(1-1),其中,开始绕线的第一个绕线部件(3-1)设为第一绕线部件,开始绕线的第一个绕线槽(1-1)设为第一绕线槽;所述转子铁芯和换向器上环绕设置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所述第一线圈(4-1)的起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部件,并且,第一线圈(4-1)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一绕线槽、第N+7绕线槽后连接于第N+2绕线部件,该第一线圈(4-1)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N+1绕线槽、第N+8绕线槽,如此往复环绕设置;所述第二线圈(5-1)的起始端连接于第N+1绕线部件,并且,第二线圈(5-1)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一绕线槽、第N+7绕线槽后连接于第N+3绕线部件,该第二线圈(5-1)再一次圆周环绕嵌入第N+1绕线槽、第N+8绕线槽,如此往复环绕设置;所述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组成一圈转子线圈,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之间相互绝缘;其中N为正奇数;所述换向器通过碳刷(7)和串励电机的定子绕组(6)串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包括定子绕组(6)和转子绕组(8),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绕组(8)包括转子轴,安装在转子轴上的换向器和转子铁芯,所述换向器包括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换向片(2-1),换向片(2-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绕漆包线的绕线部件(3-1),所述转子铁芯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绕线的绕线槽(1-1),其中,开始绕线的第一个绕线部件(3-1)设为第一绕线部件,开始绕线的第一个绕线槽(1-1)设为第一绕线槽;所述转子铁芯和换向器上环绕设置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5-1);所述第一线圈(4-1)的起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部件,并且,第一线圈(4-1)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一绕线槽、第N+7绕线槽后连接于第N+2绕线部件,该第一线圈(4-1)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N+1绕线槽、第N+8绕线槽,如此往复环绕设置;所述第二线圈(5-1)的起始端连接于第N+1绕线部件,并且,第二线圈(5-1)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第一绕线槽、第N+7绕线槽后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建新黄剑波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宏钜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