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8882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污水处理站,包括钢结构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钢结构框架内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通风系统;所述钢结构框架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和下层,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口设置在下层,所述进水口通过水管与设置在上层的过滤斜管顶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站利用钢结构框架将污水处理系统立体的组合起来,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占用的空间,提升了空间利用率,而且相较于现有的污水处理罐能够处理的污水量更大,能够大幅提升污水处理效率;而且将立体化的污水处理系统使得后期的维护更加便利,维护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到污水处理站中对设备进行清洗和检修,也便于对污水的即使监控,随时调整污水处理使用的药物,使得污水处理的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站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站。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污水排放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如何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通常采用生物法为主要处理手段,常用的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厌氧好氧法和膜生物反应法等。但是,由于污水中的污染物组成非常复杂,如果只采用单一份方法对于污水进行处理,很难达到排污标准。现有的做法是将几种方法按照适当的顺序排列组成一套污水处理系统,这种污水处理系统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为了节省空间人们一般都会使用地埋式或放置式的污水处理罐。但是污水处理罐无论是埋在地下还是放置在地面维护和清理都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站,利用钢结构框架将整套污水处理系统立体的组合起来,不仅使空间利用最大化,而且方便后期维护和随时根据污水处理的需要做出调整。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处理站,包括钢结构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钢结构框架内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通风系统;所述钢结构框架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和下层,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口设置在下层,所述进水口通过水管与设置在上层的过滤斜管顶端连接,所述过滤斜管的低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缺氧池的顶部连接,所述缺氧池顶部还设有与进药装置连接的进药口,所述缺氧池的底部设有设有污水提升泵和水管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池,所述厌氧池并排设置在所述缺氧池的一侧,所述厌氧池的另一侧设有好氧池,所述厌氧池和好氧池用隔板隔开,所述隔板向厌氧池倾斜形成开口,使得所述厌氧池底部和好氧池底部联通,所述好氧池底部设有布气装置,所述布气装置与设置在上层的气泵装置连接,所述好氧池另一侧池壁的下端设有与所述V型沉淀池底部联通的联通管,所述V型沉淀池的上部设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通过水管与储水桶连接,所述储水桶与加压泵连接,所述加压泵的储水口与设置在上层的紫外线消毒罐连接,所述紫外线消毒罐与二次沉淀池连接,所述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口直接与设置在下层的排水管连接。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还包括:进一步的,与所述布气装置连接的气泵装置设置在上层所述缺氧池和厌氧池的顶部,所述气泵装置包括两个气泵和射流器,所述气泵通过气管与所述布气装置连接,所述射流器设置在所述气管的支管上,所述气管和支管上分别设有气阀。进一步的,所述布气装置的两端分别设有主气体分流管,一端的主气体分流管与气泵装置连接,另一端的主气体分流管末端连接有排气管,所述主气体分流管之间设有相互平行气体扩散管,所述气体扩散管上均匀的设有多个气体扩散砂盘。进一步的,连接所述紫外线消毒罐与二次沉淀池的水管上设有支管,所述支管上设有检测加药装置,所述检测加药装置包括两个进药管,所述进药管的两端分别设有水阀。进一步的,所述进药装置设置在下层,所述进药装置包括格栅槽和混流泵,所述V型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抽泥管,所述混流泵的一个进水口与所述抽泥管连接,所述混流泵的另一个进水口与所述格栅槽连接,所述混流泵的出水口与缺氧池顶部的进药口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钢结构框架上层顶部设有支撑天棚,所述支撑天棚上架设有屋面板。进一步的,所述通风系统包括抽风机和排风管,所述抽风机固定在所述支撑天棚上,所述排风管的末端与抽风机连接,所述排风管的另一端从所述钢结构框架的一侧伸出且延伸到屋面板之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站利用钢结构框架将污水处理系统立体的组合起来,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占用的空间,提升了空间利用率,而且相较于现有的污水处理罐能够处理的污水量更大,能够大幅提升污水处理效率;而且将立体化的污水处理系统使得后期的维护更加便利,维护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到污水处理站中对设备进行清洗和检修,也便于对污水的即使监控,随时调整污水处理使用的药物,使得污水处理的效率更高,更加节能环保。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站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站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站实施例另一个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钢结构框架,11、支撑天棚,12、屋面板,13、抽风机,14、排风管,2、过滤斜管,3、缺氧池,31、进药装置,4、厌氧池,5、好氧池,51、隔板,52、布气装置,521、主气体分流管,522、排气管,523、气体扩散管,524,气体扩散砂盘,6、气泵装置,61、气泵,62、流器,7、V型沉淀池,71、溢流槽,72、联通管,8、储水桶,9、紫外线消毒罐,91、二次沉淀池。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站实施例参照图1-3所示,包括钢结构框架1以及设置在钢结构框架1内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通风系统。钢结构框架1包括及上下设置的上层和下层,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口设置在下层。进水口通过水管与设置在上层的过滤斜管2顶端连接,过滤斜管2的底端设有出水口和检测口。过滤斜管2的出水口与缺氧池3的顶部连接,将经过过滤斜管2过滤的污水直接输送到缺氧池,缺氧池3顶部还设有与进药装置31连接的进药口。缺氧池3的底部设有设有污水提升泵31和水管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池4,使得污水在缺氧池3中充分与药物发生反应。本实施例中厌氧池4并排设置在缺氧池3的左侧,厌氧池4的左侧则设有好氧池5,厌氧池4和好氧池5中间隔板51隔开,隔板51的下端向厌氧池4倾斜形成开口,使得厌氧池4底部和好氧池5底部联通。好氧池5底部设有布气装置52,布气装置52与设置在上层的气泵装置6连接,为了避免布气装置52影响厌氧池4中反应,隔板51的下端端部低于布气装置52的上端。V型沉淀池7设置在好氧池5的左侧,好氧池5左侧的池壁下端设有与V型沉淀池7底部联通的联通管71。V型沉淀池7的上部设有溢流槽71,污水从好氧池5流到V型沉淀池7中,再从顶部的溢流槽71移除,溢流槽71通过水管与储水桶8连接。储水桶8设置在下层,与加压泵81连接,污水从储水桶8处来,经过加压泵81的加压,加压泵81出水口与设置在上层的紫外线消毒罐9连接。为了使得消毒充分,本实施例中的紫外线消毒罐9设有两个,污水可以缓慢的在紫外线消毒罐9中流过,而不影响污水处理的速度。紫外线消毒罐9与二次沉淀池91连接,二次沉淀池91的出水口直接与设置在下层的排水管连接。与布气装置52连接的气泵61装置6设置在上层缺氧池3和厌氧池4的顶部。为了使得布气装置52得到足够的气压,气泵装置6包括两个气泵61和射流器62,气泵61通过气管与布气装置52连接,射流器62设置在气管的支管上,气管和支管上分别设有气阀。当气压不够时,将气管一侧的气阀关闭,打开支管上的气阀,气泵6出来的气体再次经过射流器62加压。为了使得好氧池5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结构框架(1)以及设置在所述钢结构框架(1)内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通风系统;所述钢结构框架(1)包括及上下设置的上层和下层,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口设置在下层,所述进水口通过水管与设置在上层的过滤斜管(2)顶端连接,所述过滤斜管(2)的底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缺氧池(3)的顶部连接,所述缺氧池(3)顶部还设有与进药装置(31)连接的进药口,所述缺氧池(3)的底部设有设有污水提升泵和水管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池(4),所述厌氧池(4)并排设置在所述缺氧池(3)的一侧,所述厌氧池(4)的另一侧设有好氧池(5),所述厌氧池(4)和好氧池(5)用隔板(51)隔开,所述隔板(51)向厌氧池(4)倾斜形成开口,使得所述厌氧池(4)底部和好氧池(5)底部联通,所述好氧池(5)底部设有布气装置(52),所述布气装置(52)与设置在上层的气泵装置(6)连接,V型沉淀池(7)设置在所述好氧池(5)的左侧,所述好氧池(5)另一侧池壁的下端设有与所述V型沉淀池(7)底部联通的联通管(72),所述V型沉淀池(7)的上部设有溢流槽(71),所述溢流槽(71)通过水管与储水桶(8)连接,所述储水桶(8)与加压泵(81)连接,所述加压泵(81)的出水口与设置在上层的紫外线消毒罐(9)连接,所述紫外线消毒罐(9)与二次沉淀池(91)连接,所述二次沉淀池(91)的出水口直接与设置在下层的排水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结构框架(1)以及设置在所述钢结构框架(1)内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通风系统;所述钢结构框架(1)包括及上下设置的上层和下层,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口设置在下层,所述进水口通过水管与设置在上层的过滤斜管(2)顶端连接,所述过滤斜管(2)的底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缺氧池(3)的顶部连接,所述缺氧池(3)顶部还设有与进药装置(31)连接的进药口,所述缺氧池(3)的底部设有设有污水提升泵和水管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池(4),所述厌氧池(4)并排设置在所述缺氧池(3)的一侧,所述厌氧池(4)的另一侧设有好氧池(5),所述厌氧池(4)和好氧池(5)用隔板(51)隔开,所述隔板(51)向厌氧池(4)倾斜形成开口,使得所述厌氧池(4)底部和好氧池(5)底部联通,所述好氧池(5)底部设有布气装置(52),所述布气装置(52)与设置在上层的气泵装置(6)连接,V型沉淀池(7)设置在所述好氧池(5)的左侧,所述好氧池(5)另一侧池壁的下端设有与所述V型沉淀池(7)底部联通的联通管(72),所述V型沉淀池(7)的上部设有溢流槽(71),所述溢流槽(71)通过水管与储水桶(8)连接,所述储水桶(8)与加压泵(81)连接,所述加压泵(81)的出水口与设置在上层的紫外线消毒罐(9)连接,所述紫外线消毒罐(9)与二次沉淀池(91)连接,所述二次沉淀池(91)的出水口直接与设置在下层的排水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站,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布气装置(52)连接的气泵装置(6)设置在上层所述缺氧池(3)和厌氧池(4)的顶部,所述气泵装置(6)包括两个气泵(61)和射流器(62),所述气泵(61)通过气管与所述布气装置(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碧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中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