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去除浇口塑胶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811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于去除浇口塑胶的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下模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成型槽,下模内设置有注塑模块,注塑模块设置在成型槽之间,注塑模块内开设有连通成型槽的流道。注塑模块包括升降块以及分别固定在升降块两侧的限位块,限位块内开设有连通成型槽与流道的浇口,升降块弹性滑动设置在下模内,上模靠近下模的一面设置有用于驱动升降块的顶出装置。调节顶出装置使其向升降块上施加作用力,升降块受力后带动限位块在下模内向下滑动,限位块相对于成型槽发生错位移动,使得塑件与浇口分离,从而准确的将浇口残余塑胶切除,使得型件易于从模具上取出。整个过程无须使用切刀,在保证能够去除多余塑胶的前提下,有效的保护了型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去除浇口塑胶的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去除浇口塑胶的模具。
技术介绍
SIM卡是数字蜂窝移动电话的用户识别卡,它的全称是“用户识别模块”。目前SIM卡塑件的注塑成型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填充—保压—冷却—脱模四个阶段,上述工艺过程基本都是在注塑模具中进行。现有的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202826257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特别是一种自动切断浇口的SIM卡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上设有前模芯和限位块,限位块中设有流道。所述后模上设有后模芯和在后模芯前端的型腔,所述型腔内设有连通流道和型腔的浇口。所述后模上设有切刀,所述切刀前端的刀刃正对浇口的后端,所述切刀后端连接有将刀刃推入浇口的切刀顶出装置。在脱模前,成型的产品和流道内的残余塑胶连成一体,需要增加去浇口工序。其通过切刀顶出装置将切刀的切断部推入前模的浇口位置,从而在模具中实现自动切除浇口残余塑胶的目的。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的注塑模具通过在后模上设置切刀,从而能够实现自动切除浇口残余塑胶的目的。利用切刀切除浇口残余塑胶,就需要准确的对切刀的进行精密的定位。注塑模具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然而由于在切除浇口残余塑胶时切刀与后模芯不断发生相对滑动,使得两者之间的侧壁发生较大的机械磨损,导致切刀与后模芯之间产生缝隙,从而使得切刀无法准确的切除浇口残余塑胶。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准确切除浇口残余塑胶的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从而准确切除浇口残余塑胶的模具。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去除浇口塑胶的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成型槽,所述下模内设置有注塑模块,所述注塑模块设置在所述成型槽之间,所述注塑模块内开设有连通所述成型槽的流道;所述注塑模块包括升降块以及分别固定在所述升降块两侧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内开设有连通所述成型槽与所述流道的浇口,所述升降块弹性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模内,所述上模靠近所述下模的一面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升降块的顶出装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注塑前,驱动上模靠近定模,上模与下模相互啮合时,成型槽与上模之间形成密封的型腔。通过注塑机将熔融的塑胶原料通过限位块内的流道进入型腔内,完成填充后,经保压和冷却后形成型件,在浇口位置处形成连接型件与浇口的残余塑胶。然后调节顶出装置使其向升降块上施加作用力,升降块受力后带动限位块在下模内向下滑动,限位块相对于成型槽发生错位移动,使得塑件与浇口分离,从而准确的将浇口残余塑胶切除,使得型件易于从模具上取出。调节顶出装置使其恢复原始状态,升降块在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便于进行下一次的注塑,整个过程无须使用切刀,在保证能够去除多余塑胶的前提下,有效的保护了型件。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顶出装置包括气缸以及固定在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一端的顶块,所述顶块与所述升降块相互靠近的一面的面积相同。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气缸的活塞杆上下移动,从而能够驱动顶块上下移动。顶块向下移动作用在升降块上时,使得升降块的表面能够受力均匀,保证了升降块能够在下模内稳定的滑动,便于对浇口位置处残余塑胶的切除。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升降块内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动管,所述滑动管远离所述升降块的一端共轴固定连接有限位管;所述限位管与所述滑动管远离所述升降块的一端共轴滑移套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远离所述限位管的一端与所述下模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管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模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升降块向下移动时,驱动滑动管在支撑柱上向下移动,下模与限位管之间的弹簧受压紧缩积蓄弹力。当浇口处的残余塑胶被切除后,释放施加在升降块上的外力,弹簧自然恢复提供动力驱动滑动管在支撑柱上向上移动,同时升降块向上移动回复初始位置。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个所述滑动管之间设置有除废管,所述除废管的一端与所述下模固定连接,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升降块内与所述升降块滑移配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升降块向下移动时,除废管一方面在切除浇口处的多余塑胶使得型件与限位块分离的同时,能够将升降块与限位块内凝固冷却的多余塑胶从流道中清除出来,便于下一次的注塑成型。另一方面便于将熔融的塑胶原料通过注塑机注射到型腔内,增加了模具的实用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下模的一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流道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升降块的外侧壁与所述支撑块的外侧壁相互滑移配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升降块在下模内上下移动时,能够带动限位块在支撑块的限位槽内上下滑移,增加了模具工作时的稳定性,从而使得限位块的侧壁与成型槽之间能够发生准确的错位移动,便于将多余塑胶从型件上切除下来。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浇口的横截面呈“<”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呈“<”设置的浇口作用在于利用紧缩流动面而使进料达到加速的效果,高剪切率可使进料流动性良好;粘滞加热的升温效果也有提升料温降低粘度的作用。在成型完毕后浇口最先固化封口,有防止进料回流以及避免型腔压力下降过快使成型品产生收缩凹陷的功能,成型后则方便剪除以分离流道系统及型件。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限位管的一端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凸块靠近所述成型槽的一侧边沿处开设有倒角。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升降块带动限位块向上移动恢复初始状态时,可能会由于限位块与成型槽边沿处的缝隙导致限位块难以恢复初始位置。在凸块上开设倒角一方面取出了限位块边沿处的锐边,有效的保护了型件,另一方面保证了限位块能够随着升降块恢复到初始位置。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成型槽内开设有芯片槽,所述芯片槽的四周固定连接有第一凸起部,所述上模靠近所述下模的一面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部贴合的第二凸起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与下模相互啮合时,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相互贴合保证了型件与芯片之间能够形成缝隙,芯片槽使得金属芯片能够稳定的固定在注塑成型的型件的底面,保证了型件的底面能够显示出金属芯片。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进行注塑前,驱动上模靠近定模,上模与下模相互啮合时,成型槽与上模之间形成密封的型腔。通过注塑机将熔融的塑胶原料通过限位块内的流道进入型腔内,完成填充后,经保压和冷却后形成型件,在浇口位置处形成连接型件与浇口的残余塑胶。然后调节顶出装置使其向升降块上施加作用力,升降块受力后带动限位块在下模内向下滑动,限位块相对于成型槽发生错位移动,使得塑件与浇口分离,从而准确的将浇口残余塑胶切除,使得型件易于从模具上取出。调节顶出装置使其恢复原始状态,升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去除浇口塑胶的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成型槽(21),所述下模(2)内设置有注塑模块(22),所述注塑模块(22)设置在所述成型槽(21)之间,所述注塑模块(22)内开设有连通所述成型槽(21)的流道(221);/n所述注塑模块(22)包括升降块(222)以及分别固定在所述升降块(222)两侧的限位块(223),所述限位块(223)内开设有连通所述成型槽(21)与所述流道(221)的浇口(224),所述升降块(222)弹性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模(2)内,所述上模(1)靠近所述下模(2)的一面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升降块(222)的顶出装置(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去除浇口塑胶的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成型槽(21),所述下模(2)内设置有注塑模块(22),所述注塑模块(22)设置在所述成型槽(21)之间,所述注塑模块(22)内开设有连通所述成型槽(21)的流道(221);
所述注塑模块(22)包括升降块(222)以及分别固定在所述升降块(222)两侧的限位块(223),所述限位块(223)内开设有连通所述成型槽(21)与所述流道(221)的浇口(224),所述升降块(222)弹性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模(2)内,所述上模(1)靠近所述下模(2)的一面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升降块(222)的顶出装置(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去除浇口塑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装置(11)包括气缸(111)以及固定在所述气缸(111)的活塞杆一端的顶块(112),所述顶块(112)与所述升降块(222)相互靠近的一面的面积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去除浇口塑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块(222)内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动管(3),所述滑动管(3)远离所述升降块(222)的一端共轴固定连接有限位管(31);
所述限位管(31)与所述滑动管(3)远离所述升降块(222)的一端共轴滑移套设有支撑柱(32),所述支撑柱(32)远离所述限位管(31)的一端与所述下模(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32)的外侧套设有弹簧(33),所述弹簧(33)的一端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何许晓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超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