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弹簧垫圈、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4491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24
弹簧垫圈以轴线为中心形成为环状,该弹簧垫圈具备:支承部,其包含沿与轴线垂直的平面形成的座面、和与座面相反的一侧的敞开面;变形部,其与支承部的径向的端部或者周向的端部连结,并以相对于平面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及突出部,其设置于支承部和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并在支承部或者变形部的厚度方向上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弹簧垫圈、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本公开涉及弹簧垫圈、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弹簧垫圈,其具有支承部和变形部,支承部与变形部以相互交叉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若变形部与支承部以接近相互平行的状态的方式被按压,则这种弹簧垫圈通过变形部的变形而产生排斥该按压的斥力。弹簧垫圈通过这种斥力而起到弹簧的功能。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97068号公报在上述那样的弹簧垫圈中,存在变形部过度变形而塑性变形的顾虑。若变形部塑性变形,则弹簧垫圈作为弹簧的功能受损,存在可靠性降低的顾虑。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对提高了可靠性的弹簧垫圈、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进行说明。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弹簧垫圈以轴线为中心形成为环状,该弹簧垫圈具备:支承部,其包含沿与轴线垂直的平面形成的座面、和与座面相反一侧的敞开面;变形部,其与支承部的径向的端部或者周向的端部连结,并以相对于平面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及突出部,其设置于支承部和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并在支承部或者变形部的厚度方向上突出。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可靠性的弹簧垫圈、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量可变阀机构的增压器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增压器的侧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的(a)和图5的(b)分别是图4中的弹簧垫圈的立体图。图6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图7的(a)和图7的(b)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弹簧垫圈的立体图。图8是具备变形例所涉及的弹簧垫圈的流量可变阀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流量可变阀机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9的流量可变阀机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弹簧垫圈是以轴线为中心形成为环状的弹簧垫圈,并具备:支承部,其包含沿与轴线垂直的平面形成的座面、和与座面相反的一侧的敞开面;变形部,其与支承部的径向的端部或者周向的端部连接,并以相对于平面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及突出部,其设置于支承部和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并在支承部或者变形部的厚度方向上突出。在该弹簧垫圈中,支承部包含沿与轴线垂直的平面形成的座面、和与座面相反的一侧的敞开面。变形部与支承部的径向或者周向的端部连接,并以相对于上述平面倾斜的方式延伸。弹簧垫圈例如在沿着轴线的轴线方向上配置在两个部件之间。若该两个部件沿轴线方向相互接近,则变形部以接近上述平面(座面所接触的面)的方式变形并产生斥力。这里,突出部设置于支承部和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并在支承部或者变形部的厚度方向上突出。因此,在变形部到达上述平面之前,上述两个部件中的任意一方与突出部抵接。由此,抑制了变形部的过度变形,从而抑制了弹簧垫圈的塑性变形。由此,通过该弹簧垫圈,能够提高可靠性。在几个方式中,支承部以轴线为中心形成为环状,变形部与支承部的径向的端部连接,突出部设置在支承部的敞开面上。在该情况下,由于支承部以轴线为中心形成为环状,因此当以座面例如与一方的部件接触的方式配置弹簧垫圈时,弹簧垫圈的稳定性提高。在几个方式中,变形部与支承部的径向的外端部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起到提高可靠性的上述效果。在几个方式中,突出部通过将支承部的径向的内缘弯折而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起到提高可靠性的上述效果。在几个方式中,变形部与支承部的径向的内端部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起到提高可靠性的上述效果。在几个方式中,突出部通过将支承部的径向的外缘弯折而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起到提高可靠性的上述效果。在几个方式中,支承部具备:多个第一支承部,它们分别包含沿与轴线垂直的第一平面形成的第一座面、和与第一座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一敞开面;和多个第二支承部,它们分别包含沿与轴线垂直且在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平面分离的第二平面形成的第二座面、和与第二座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敞开面,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在周向上分离并且沿周向交替配置,变形部具有多个倾斜部,多个倾斜部与第一支承部的周向的端部及第二支承部的周向的端部连接,并以相对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倾斜的方式延伸,突出部设置于第一支承部的第一敞开面上和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敞开面上中的至少一方。在该情况下,弹簧垫圈例如在沿轴线的轴线方向上配置在两个部件之间。若上述两个部件沿轴线方向相互接近,则第一座面及第二座面接近的同时倾斜部变形而产生斥力。这里,突出部设置于第一支承部的第一敞开面上和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敞开面上的至少一方。因此,在倾斜部到达第一平面或者第二平面之前,上述两个部件中的任意一方与突出部抵接。由此,抑制了倾斜部的过度变形,从而抑制了弹簧垫圈的塑性变形。由此,通过该弹簧垫圈,能够提高可靠性。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具备:阀,其具有阀体和从阀体突出的阀轴;止动部件,其固定在阀轴的与阀体相反的一侧;阀安装部件,其在阀体与止动部件之间安装于阀轴,并与止动部件一起保持阀;以及上述弹簧垫圈,其配置在阀安装部件与止动部件之间、或者阀安装部件与阀体之间,并对阀安装部件和阀施加斥力。在该情况下,若阀安装部件与止动部件、或者阀安装部件与阀体接近,则弹簧垫圈的变形部变形而产生斥力。这里,在变形部到达沿座面的平面之前,阀安装部件、止动部件、或者阀体中的任意一方与突出部抵接。由此,抑制了变形部的过度变形,从而抑制了弹簧垫圈的塑性变形。由此,通过该流量可变阀机构,能够提高可靠性。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具备:阀;轴杆,其在第一端连结有阀;筒状的轴承,其将轴杆支承为能够旋转;连杆部件,其连结于轴杆的第二端,该第二端从轴承的与阀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突出;以及上述弹簧垫圈,其配置在轴承的端面与连杆部件之间,并对轴承和连杆部件施加斥力。在该情况下,弹簧垫圈的弹力能够抑制轴承与连杆部件之间的碰撞。由此,减少流量可变阀机构中的轴承与连杆部件之间的碰撞声(撞击声),因而能够减少从增压器产生的声音。这能够提高增压器的可靠性。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具备:阀;轴杆,其在第一端连结有阀;连杆部件,其在基端部连结有轴杆的第二端;动作杆,其连结于连杆部件的末端部;以及上述弹簧垫圈,其配置在连杆部件与动作杆之间,并对连杆部件和动作杆施加斥力。在该情况下,弹簧垫圈的弹力能够抑制连杆部件与动作杆之间的碰撞。由此,减少流量可变阀机构中的连杆部件与动作杆之间的碰撞声(撞击声),因而能够减少从增压器产生的声音。这能够提高增压器的可靠性。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具备:阀;轴杆,其在第一端连结有阀;第一连杆部件,其在基端部连结有轴杆的第二端;动作杆,其连结于第一连杆部件的末端部;第二连杆部件,其连结于动作杆的与第一连杆部件相反的一侧的基端部;以及上述弹簧垫圈,其配置在动作杆与第二连杆部件之间,并对动作杆和第二连杆部件施加斥力。在该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簧垫圈,其以轴线为中心形成为环状,所述弹簧垫圈的特征在于,具备:/n支承部,其包含沿与所述轴线垂直的平面形成的座面、和与所述座面相反的一侧的敞开面;/n变形部,其与所述支承部的径向的端部或者周向的端部连接,并以相对于所述平面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及/n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和所述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并在所述支承部或者所述变形部的厚度方向上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413 JP 2018-0774301.一种弹簧垫圈,其以轴线为中心形成为环状,所述弹簧垫圈的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其包含沿与所述轴线垂直的平面形成的座面、和与所述座面相反的一侧的敞开面;
变形部,其与所述支承部的径向的端部或者周向的端部连接,并以相对于所述平面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及
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和所述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并在所述支承部或者所述变形部的厚度方向上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形成为环状,
所述变形部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径向的端部连接,
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敞开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部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径向的外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通过将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径向的内缘弯折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部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径向的内端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簧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通过将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径向的外缘弯折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备:
多个第一支承部,它们分别包含沿与所述轴线垂直的第一平面形成的第一座面、和与所述第一座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一敞开面;和
多个第二支承部,它们分别包含沿与所述轴线垂直且在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平面分离的第二平面形成的第二座面、和与所述第二座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敞开面,
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所述周向上分离并且沿所述周向被交替配置,
所述变形部具有多个倾斜部,所述多个倾斜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周向的端部及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周向的端部连接,并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倾斜的方式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毅彦卞真熹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