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293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包括施工隐形缝,所述施工隐形缝的两侧分别为先浇筑混凝土结构和后浇筑混凝土结构,所述施工隐形缝的上方设置有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覆盖所述施工隐形缝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至少20cm,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的上方设置有聚氨酯防水涂料层,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层的厚度范围在1.5~2.0mm,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层背离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的一侧设置有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内部渗透与表面成膜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不会二次漏水,有效延长了防水期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施工隐形缝是由于天气、工人需要吃饭或者泵车出现故障等原因造成现浇筑面不能一次性浇筑,需要留着缝隙,等天气恢复正常、工人可以继续施工或者泵车修好后继续浇筑,因此施工隐形缝是临时结构;后浇带是由于浇筑物自身结构太长或者太大,不能一次性浇筑,以免物体发生热胀冷缩而开裂,因此留置两三个月左右,变形完全释放了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一般要高于前次混凝土一个等级,比如:前次混凝土的强度是C30,则后浇带的强度就为C35。不论是施工隐形缝还是后浇带,均是在新老混凝土之间形成的隐形缝隙,也是最容易产生漏水的部位,因此必须在这些位置进行防水加强处理。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结构,常规的处理方式是在新老混凝土界面处设置中埋式止水带或者膨胀止水条,起到防止漏水渗水的问题;但是对于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内的中埋式止水带或者膨胀止水条,在浇筑结构混凝土时会产生由于振捣不当等原因导致止水带或者膨胀条错位的现象,在外侧防水层失去使用功能时,止水带或者膨胀条起不到其正常的防水效果;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若混凝土结构存在沉降变形过大,止水带抵挡不住结构的过度变形,在变形的过程中防水层会被拉断,从而导致漏水问题。因此,亟需一种新的防水加强结构,在薄弱处设置从而保证防水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采用内部渗透与表面成膜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不会二次漏水,有效延长了防水期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包括施工隐形缝,所述施工隐形缝的两侧分别为先浇筑混凝土结构和后浇筑混凝土结构,所述施工隐形缝的上方设置有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覆盖所述施工隐形缝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至少20cm,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的上方设置有聚氨酯防水涂料层,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层的厚度范围在1.5~2.0mm,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层背离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的一侧设置有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优选的,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的涂覆密度为250~300ml/m2。优选的,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层包括第一聚氨酯防水涂料层和第二聚氨酯防水涂料层,所述第一聚氨酯防水涂料层的涂覆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聚氨酯防水涂料层的涂覆方向。优选的,所述第一聚氨酯防水涂料层的厚度大于第二聚氨酯防水涂料层的厚度。优选的,所述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的设置厚度为1.0~1.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提出新的薄弱点防水加强的结构,采用内部渗透和表面成膜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不会二次漏水,具体的,本防水加强结构通过第一道结构中的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从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隐形缝隙中渗入,通过与两侧的先浇筑混凝土结构和后浇筑混凝土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结晶体,从而将隐形缝隙填满密实,提高缝隙的防水密闭性;然后通过第二道中的聚氨酯防水材料超强的断裂延伸率和粘结强度,可以随着结构一起变形,防止结构被拉断;最后结合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与聚氨酯防水材料的较强粘结力,同时具有优异的耐水性,即使长期泡在水利也不会软化或者溶胀,有效保护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耐久性;本技术提供的防水加强结构不仅丰富和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常规防水结构的不足,而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施工隐形缝;2、先浇筑混凝土结构;3、后浇筑混凝土结构;4、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5、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1、第一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2、第二聚氨酯防水涂料层;6、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包括施工隐形缝1,施工隐形缝1的两侧分别为先浇筑混凝土结构2和后浇筑混凝土结构3,先浇筑混凝土结构2和后浇筑混凝土3之间的结合界面呈常规线型,此结合界面通常容易造成漏水问题,本技术中所有施工隐形缝1的匹配结构均适用于后浇带结构。如图1所示,施工隐形缝1的上方设置有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一方面能够从施工隐形缝中渗入,通过与两侧混凝土结构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结晶体从而将隐形缝隙填满密实,有效提高缝隙的防水密闭性,另一方面将水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覆盖施工隐形缝1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至少20cm,进一步确保周边混凝土结构一体防水效果,图1中简单示意出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朝向先浇筑混凝土结构、后浇筑混凝土结构和隐形缝的渗透情况,有效将三者连为一体;为了确保良好的渗透量,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的涂覆密度为250~300ml/m2。如图1所示,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的上方设置有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聚氨酯防水涂料具有超强的断裂延伸率和粘结强度,能够随着结构一起变形,不会被结构拉裂,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简单通过止水带产生的弊端。择优的,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的厚度在1.5~2.0mm,确保综合良好的断裂延伸率和粘结强度。为了确保聚氨酯防水涂料结构完全覆盖在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上方,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设置为两层,包括第一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1和第二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2,第一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1的涂覆方向垂直于第二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2的涂覆方向,且第一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1的厚度大于第二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2的厚度。如图1所示,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背离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的一侧设置有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6,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与聚氨酯防水涂料具有较强的粘结力,并且具有优异的耐水性,即使长期泡在水里也不会软化或者不会溶胀,有效的保护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耐久性。择优的,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6的设置厚度为1.0~1.5mm。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施工隐形缝(1),所述施工隐形缝(1)的两侧分别为先浇筑混凝土结构(2)和后浇筑混凝土结构(3),所述施工隐形缝(1)的上方设置有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覆盖所述施工隐形缝(1)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至少20cm,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的上方设置有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的厚度范围在1.5~2.0mm,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背离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的一侧设置有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施工隐形缝(1),所述施工隐形缝(1)的两侧分别为先浇筑混凝土结构(2)和后浇筑混凝土结构(3),所述施工隐形缝(1)的上方设置有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覆盖所述施工隐形缝(1)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至少20cm,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的上方设置有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的厚度范围在1.5~2.0mm,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层(5)背离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层(4)的一侧设置有Ⅲ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层(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施工隐形缝或者后浇带的防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国友石小成李春德金鑫郁金珠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斯力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