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流汇聚扰流的锥形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021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6
一种分流汇聚扰流的锥形瓶,包括锥形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瓶体(1)内壁上设有上下两道环形凸起(11)以及位于两道环形凸起(11)之间的凸块(12);所述凸块(12)的一周边缘是由多段圆弧线段相切连接构成;所述环形凸起(11)绕锥形瓶体(1)周向一周,且为波浪形;所述两道环形凸起(11)中,上环形凸起(11)以向上拱起的波峰(111)与下环形凸起(11)的向下拱起的波谷(112)相对,在上环形凸起(11)的波峰(111)和对应的下环形凸起(11)的波谷(112)之间设置所述凸块(12),以此每个所述凸块(12)的周向与上、下环形凸起(11)间形成有四处狭窄部(13),该四处狭窄部作为扰流加速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流汇聚扰流的锥形瓶
本技术涉及化学、生物实验容器,具体涉及一种锥形瓶。
技术介绍
锥形瓶(Conicalflask)一种实验室常见的玻璃仪器,由德国化学家理查·鄂伦麦尔(RichardErlenmeyer)于1861年专利技术。是硬质玻璃制成的纵剖面呈三角形状的反应器。口小、底大,有利于滴定过程进行振荡时,反应充分而液体不易溅出。该容器可以在水浴或电炉上加热。外观呈平底圆锥状,下阔上狭,有一圆柱形颈部,上方有一较颈部阔的开口,有时可用由软木或橡胶制作成的塞子封闭。瓶身上多有数个刻度,以标示所能盛载的容量。锥形瓶常用于化学滴定反应,亦可用于其他实验中,比如作为生物领域的细胞培养容器。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溶液充分反应,就要不停地晃动锥形以使瓶内溶液发生振荡,普通的锥形瓶就为一锥形光瓶,为了节省时间加快溶液混合或溶液溶氧,就只能是靠加大锥形瓶的晃动幅度,但瓶内仍会出现平流态或静流态,即混合和溶氧的速度仍较慢。如何从锥形瓶结构角度改进,加快混合和溶氧的速度是本技术所要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流汇聚扰流的锥形瓶,以在晃动时消除瓶内溶液出现平流态或静流态,加快混合和溶氧的速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流汇聚扰流的锥形瓶,包括锥形瓶体,所述锥形瓶体内壁上设有上下两道环形凸起以及位于两道环形凸起之间的凸块;所述凸块的一周边缘是由多段圆弧线段相切连接构成;所述环形凸起绕锥形瓶体周向一周,且为波浪形;所述两道环形凸起中,上环形凸起以向上拱起的波峰与下环形凸起的向下拱起的波谷相对,在上环形凸起的波峰和对应的下环形凸起的波谷之间设置所述凸块,以此每个所述凸块的周向与上、下环形凸起间形成有四处狭窄部,该四处狭窄部作为扰流加速部。上述方案中,所述环形凸起和凸块是在锥形瓶体加工时一体成型的凸起。上述方案中,所述环形凸起和凸块是外加固定在锥形瓶体内壁上。本技术的设计原理以及效果如下:本技术是在锥形瓶体内壁上设置上下两道环形凸起以及位于两环形凸起之间的凸块,每个凸块与上下两道环形凸起之间均形成有四处双曲线形狭窄部;当晃动锥形瓶时,根据双曲线限流结构对流体流速的改变原理,使瓶内溶液贴壁部分溶液由两道环形凸起导向,当碰及凸块后就分成两股水流,一股倾斜向上流经一狭窄部加速、然后降速,再流经另一狭窄部再加速;而另一股水流倾斜向下流经一狭窄部加速,然后降速,再流经另一狭窄部再加速;最后两股水流相汇拢,以此在水流流动中形成分流汇聚,以及流速快慢反复多次的转换,有效地消除瓶内液体出现的平流态或静流态,非常有效地促进了溶液混合或溶氧,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溶液混合或提升溶氧量,对于单细胞生物培养实验来说,提升溶氧量可以有效防止单细胞生物的结块,并防止细胞在锥形瓶局部因为缺氧而发生厌氧代谢。另外,双曲线形狭窄部的扰流作用也是温和地,不会导致生物细胞的破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锥形瓶体;11、环形凸起;111、波峰;112、波谷;12、凸块;13、狭窄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参见图1—图3所示:一种分流汇聚扰流的锥形瓶,包括锥形瓶体1,所述锥形瓶体1内壁上设有上下两道环形凸起11以及位于两道环形凸起11之间的凸块12。参见图1—图3所示,所述凸块12的一周边缘是由多段圆弧线段相切连接构成,即是指凸块12的一周边缘为光滑过渡的曲线,比如凸块12为椭圆形。图2中所示,举例凸块12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椭圆形,但是其一周边缘均是多段外凸的圆弧线段相切连接构成。参见图1—图3所示,所述环形凸起11绕锥形瓶体1周向一周,且为波浪形。所述两道环形凸起11中,上环形凸起11以向上拱起的波峰111与下环形凸起11的向下拱起的波谷112相对,在上环形凸起11的波峰111和对应的下环形凸起11的波谷112之间设置所述凸块12,以此每个所述凸块12的周向与上、下环形凸起11间形成有四处狭窄部13,该四处狭窄部作为扰流加速部。参见图1—图3所示,举例在锥形瓶体1的周向上共设置了两处上下对应的上环形凸起11的波峰111和对应的下环形凸起11的波谷112,在这两处上环形凸起11的波峰111间均设有凸块12,即在锥形瓶体1的周向上共有两个凸块12。实际中凸块12的数量可以按需设定,至少为一个,但设二个或更多为佳。所述环形凸起11是在锥形瓶体1加工时一体成型的凸起,或者,环形凸起11是外加固定在锥形瓶体1内壁上。同样,所述凸块12是在锥形瓶体1加工时一体成型的凸起,或者,凸块12也可以是外加固定在锥形瓶体1内壁上。为了方便检测瓶内溶液的状态,可在所述锥形瓶体1的底壁上设有传感元件,所述传感元件包括设于锥形瓶体1的底壁内侧的检测端、设于锥形瓶体1的底壁外侧的金属触点以及连接在贴片传感器与金属触点之间的导体,所述导体密封穿置埋设于底壁内。参见图1—图3所示,当晃动锥形瓶时,瓶内溶液由两道环形凸起11导向,当碰及凸块12后就分成两股水流,一股倾斜向上流经一狭窄部13(即扰流加速部)加速、然后降速,再流经另一狭窄部13(即扰流加速部)再加速;而另一股水流倾斜向下流经一狭窄部13(即扰流加速部)加速,然后降速,再流经另一狭窄部13(即扰流加速部)再加速;最后两股水流相汇拢;以此在水流流动中形成分流汇聚,以及流速快慢反复多次的转换,有效地消除瓶内液体出现的平流态或静流态,非常有效地促进了溶液混合或溶氧,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溶液混合或提升溶氧量,对于单细胞生物培养实验来说,提升溶氧量可以有效防止单细胞生物的结块,并防止细胞在锥形瓶局部因为缺氧而发生厌氧代谢。另外,双曲线扰流部的扰流作用也是温和地,不会导致生物细胞的破裂。为了能实时检测锥形瓶瓶内溶液的状态,可在锥形瓶体1的底壁上设有传感元件,所述传感元件包括设于锥形瓶体1的底壁内侧的检测端、设于锥形瓶体的底壁外侧的金属触点以及连接在贴片传感器与金属触点之间的导体,所述导体密封穿置埋设于底壁内。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流汇聚扰流的锥形瓶,包括锥形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瓶体(1)内壁上设有上下两道环形凸起(11)以及位于两道环形凸起(11)之间的凸块(12);所述凸块(12)的一周边缘是由多段圆弧线段相切连接构成;所述环形凸起(11)绕锥形瓶体(1)周向一周,且为波浪形;所述两道环形凸起(11)中,上环形凸起(11)以向上拱起的波峰(111)与下环形凸起(11)的向下拱起的波谷(112)相对,在上环形凸起(11)的波峰(111)和对应的下环形凸起(11)的波谷(112)之间设置所述凸块(12),以此每个所述凸块(12)的周向与上、下环形凸起(11)间形成有四处狭窄部(13),该四处狭窄部作为扰流加速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流汇聚扰流的锥形瓶,包括锥形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瓶体(1)内壁上设有上下两道环形凸起(11)以及位于两道环形凸起(11)之间的凸块(12);所述凸块(12)的一周边缘是由多段圆弧线段相切连接构成;所述环形凸起(11)绕锥形瓶体(1)周向一周,且为波浪形;所述两道环形凸起(11)中,上环形凸起(11)以向上拱起的波峰(111)与下环形凸起(11)的向下拱起的波谷(112)相对,在上环形凸起(11)的波峰(111)和对应的下环形凸起(11)的波谷(112)之间设置所述凸块(12),以此每个所述凸块(12)的周向与上、下环形凸起(11)间形成有四处狭窄部(13),该四处狭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泉曹灏张崴佳陆顺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华实验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