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减振器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7776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振器壳体,具备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在上壁板与上壁加强板之间夹装有供减振器安装用的紧固构件插通的多个轴环。轴环配置在绕减振器的圆周上。减振器的上部通过所述紧固构件而紧固固定于上壁加强板和上壁板。在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向对方构件方向鼓出的凹陷部。凹陷部在配置轴环的圆周上配置于相邻的轴环之间。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在凹陷部处结合于对方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减振器壳体本申请基于在2019年04月0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9-073101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悬架的减振器的上部进行支承的车辆的减振器壳体。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的悬架的支承部的结构,已知有减振器的上端部被支承于减振器壳体的结构。减振器壳体例如结合于车身的前侧框架和上梁,成为使从减振器输入的载荷由车身支承的结构。减振器壳体具有上壁部,在上部壁紧固固定有减振器的上端部(例如,参照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4104838号)。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4104838号记载的减振器壳体具备将减振器的上部和四周区域覆盖的下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上壁重叠的上部壳体。上部壳体具有与下部壳体的上壁重合地接合的罩壁。减振器的上端部被螺栓紧固于下部壳体的上壁和上部壳体的罩壁。
技术实现思路
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4104838号记载的减振器壳体设为使上部壳体的罩壁重合地接合于下部壳体的上壁,在该状态下在两者上螺栓紧固减振器的上端部的结构。因此,难以使从减振器的上部输入的大的载荷由下部壳体的上壁和上部壳体的罩壁高效地分散支承,为了稳定地支承输入载荷,不得不增加下部壳体、上部壳体的壁厚。然而,当增加下部壳体、上部壳体的壁厚时,容易成为招致车辆重量的增加、制品成本的高涨的原因,因此希望研究出能够更高效地支承来自减振器的上部的输入载荷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提高减振器的上部的支承强度的车辆的减振器壳体。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减振器壳体采用了以下的结构。(1)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减振器壳体支承从悬架的减振器输入的载荷,其中,具备:上壁板,其将所述减振器的至少上方覆盖;及上壁加强板,其在所述上壁板的下方处结合于所述上壁板,在所述上壁板与所述上壁加强板之间夹装有供减振器安装用的紧固构件插通的多个轴环,并且多个所述轴环配置在以所述减振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所述减振器的上部通过插通于所述轴环的所述紧固构件而被紧固固定于所述上壁加强板和所述上壁板,在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向所述上壁板与所述上壁加强板相对的对方构件方向鼓出的第一凹陷部,并且所述第一凹陷部在配置所述轴环的所述圆周上被配置于相邻的所述轴环之间,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在所述第一凹陷部处被结合于所述对方构件。通过上述(1)的结构,来自减振器的上部的输入载荷经由多个轴环由上壁加强板和上壁板分散支承。此时,来自减振器的上部的输入载荷通过第一凹陷部处的结合部,向上壁板及上壁加强板的配置轴环的圆周上的大范围分散。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通过配置在以减振器的中心轴线o1为中心的圆周上的轴环和配置在与轴环的排列相同的圆周上的第一凹陷部处的结合部,将输入载荷向上壁板及上壁加强板的面上的大范围均等地分散传递。因此,即使为了轻量化而通过壁厚较薄的板材形成上壁板、上壁加强板,也能够得到充分大的减振器支承强度。(2)在上述(1)的方案中,可以是,车辆的减振器壳体还具备侧方构件,该侧方构件在所述上壁板的车宽方向外侧位置处,将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连结于车辆侧部的上梁,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俯视观察形状,在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向所述上壁板与所述上壁加强板相对的对方构件方向鼓出的第二凹陷部,并且所述第二凹陷部配置在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的附近,所述侧方构件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邻的位置处,被结合于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根据上述(2)的方案,在第二凹陷部处的结合部不存在的情况下,在配置轴环、第一凹陷部的圆周和上壁板与上壁加强板的角部之间能够形成刚性低的区域,向上壁板与上壁加强板的角部难以传递来自减振器的上部的输入载荷。然而,在本结构中,在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的附近配置第二凹陷部处的结合部,因此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的附近的刚性提高,向该角部的附近也容易均等地传递来自减振器的上部的输入载荷。并且,侧方构件在与第二凹陷部相邻的位置处,结合于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因此来自减振器的上部的输入载荷通过侧方构件高效地向上梁传递。(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可以是,减振器壳体还具备:前壁板,其将所述减振器的至少前方覆盖;及后壁板,其将所述减振器的至少后方覆盖,所述上壁板具有对所述减振器的上端部进行支承的大致平坦的上壁主体部和从所述上壁主体部的端部向下方弯折而延伸的上壁弯折部,所述前壁板具有将所述减振器的前方覆盖的前壁主体部和从所述前壁主体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后方弯折而延伸的前壁弯折部,所述后壁板具有将所述减振器的后方覆盖的后壁主体部和从所述后壁主体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前方弯折而延伸的后壁弯折部,所述前壁板与所述后壁板通过所述前壁弯折部和所述后壁弯折部而相互结合,并且所述上壁板通过所述上壁弯折部而结合于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通过上述(3)的结构,上壁板、前壁板、后壁板这三个板构件设为具有平坦的主体部和从主体部的端缘弯折地延伸的弯折部的基本结构。减振器壳体通过所述三个板构件相互结合而构成。因此,减振器壳体通过成形容易的小型且简单的结构的部件的组合而能够形成。(4)在上述(3)的方案中,可以是,所述上壁主体部具有在车宽方向内侧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大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边、以及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大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边,所述上壁弯折部具有从所述侧边向下方弯折而延伸的侧部弯折片、从所述前边向下方弯折而延伸的前弯折片、以及从所述后边向下方弯折而延伸的后弯折片,所述侧部弯折片、所述前弯折片、所述后弯折片所相邻的部分彼此为一体结构,在基于所述上壁主体部、所述侧部弯折片、所述前弯折片的相互大致垂直的三面对合部和基于所述上壁主体部、所述侧部弯折片、所述后弯折片的相互大致垂直的三面对合部的各附近部安装有悬架支承构件。在上述(4)的方案的情况下,在上壁板的刚性高的前后的三面对合部的附近部安装悬架支承构件。因此,悬架具有高刚性地经由悬架支承构件由减振器壳体支承。(5)在上述(3)或(4)的方案中,可以是,所述上壁加强板具有与所述上壁主体部的下方相对配置的上壁加强主体部和从所述上壁加强主体部的端缘向下方弯折而延伸的上壁加强弯折部,所述上壁加强弯折部结合于所述上壁弯折部。在上述(5)的方案的情况下,上壁加强板与上壁板在端缘的弯折部处一体地结合,从而构成更牢固的支承结构体。(6)在上述(5)的方案中,可以是,减振器壳体还具备上连接板,该上连接板配置于所述上壁主体部与所述前壁主体部的上部位置之间和所述上壁主体部与所述后壁主体部的上部位置之间中的至少一者,该上连接板将所述上壁板连接于车辆侧部的上梁,所述上连接板具有在所述上壁板的前侧或后侧的位置处接合于所述上壁弯折部的接合凸缘,在所述上壁弯折部与所述接合凸缘之间夹装有从所述前壁弯折部或所述后壁弯折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减振器壳体,其支承从悬架的减振器输入的载荷,其中,所述车辆的减振器壳体具备:/n上壁板,其将所述减振器的至少上方覆盖;及/n上壁加强板,其在所述上壁板的下方结合于所述上壁板,/n在所述上壁板与所述上壁加强板之间夹装有供减振器安装用的紧固构件插通的多个轴环,并且多个所述轴环配置在以所述减振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n所述减振器的上部通过插通于所述轴环的所述紧固构件而被紧固固定于所述上壁加强板和所述上壁板,/n在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向所述上壁板与所述上壁加强板相对的对方构件方向鼓出的第一凹陷部,并且所述第一凹陷部在配置所述轴环的所述圆周上被配置于相邻的所述轴环之间,/n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在所述第一凹陷部处被结合于所述对方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05 JP 2019-0731011.一种车辆的减振器壳体,其支承从悬架的减振器输入的载荷,其中,所述车辆的减振器壳体具备:
上壁板,其将所述减振器的至少上方覆盖;及
上壁加强板,其在所述上壁板的下方结合于所述上壁板,
在所述上壁板与所述上壁加强板之间夹装有供减振器安装用的紧固构件插通的多个轴环,并且多个所述轴环配置在以所述减振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
所述减振器的上部通过插通于所述轴环的所述紧固构件而被紧固固定于所述上壁加强板和所述上壁板,
在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向所述上壁板与所述上壁加强板相对的对方构件方向鼓出的第一凹陷部,并且所述第一凹陷部在配置所述轴环的所述圆周上被配置于相邻的所述轴环之间,
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在所述第一凹陷部处被结合于所述对方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壳体,其中,
所述车辆的减振器壳体还具备侧方构件,该侧方构件在所述上壁板的车宽方向外侧位置处,将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连结于车辆侧部的上梁,
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俯视观察形状,
在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向所述上壁板与所述上壁加强板相对的对方构件方向鼓出的第二凹陷部,并且所述第二凹陷部配置在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部的附近,
所述侧方构件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邻的位置处,被结合于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壳体,其中,
所述车辆的减振器壳体还具备:
前壁板,其将所述减振器的至少前方覆盖;及
后壁板,其将所述减振器的至少后方覆盖,
所述上壁板具有对所述减振器的上端部进行支承的大致平坦的上壁主体部和从所述上壁主体部的端部向下方弯折而延伸的上壁弯折部,
所述前壁板具有将所述减振器的前方覆盖的前壁主体部和从所述前壁主体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后方弯折而延伸的前壁弯折部,
所述后壁板具有将所述减振器的后方覆盖的后壁主体部和从所述后壁主体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前方弯折而延伸的后壁弯折部,
所述前壁板与所述后壁板通过所述前壁弯折部和所述后壁弯折部而相互结合,并且所述上壁板通过所述上壁弯折部而结合于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壳体,其中,
所述上壁主体部具有在车宽方向内侧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真康阿部祐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