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水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81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建材,具体地涉及一种止水带。一种止水带,包括止水带本体、连接管、进水管和排气管;止水带本体,包括结构区和位于结构区两侧的防水区;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设置于所述止水带本体内,所述连接管的上具有与所述止水带本体外连通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止水带本体的防水区;进水管与排气管,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气管安装在所述止水带本体的结构区上且与所述连接管相互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止水带本体内部设置连接管,在连接管上设置连接到防水区的出水口,在利用进水管对连接管施加水压,利用排气管排空连接管内的空气,通过连接管内水压下降情况便可判断止水带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止水带
本技术涉及建筑建材,具体地涉及一种止水带。
技术介绍
止水带是一种建筑领域使用的防渗漏的设备,按用途可以细分为变形缝用止水带(B);施工缝用止水带(S);有特殊耐老化要求的接缝用止水带(J)。橡胶止水带主要用于混凝土现浇时设在施工缝及变形缝内与混凝土结构成为一体的基础工程,如地下设施、隧道涵洞、输水渡槽、拦水坝、贮液构筑物等。橡胶止水带是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部分或全部浇注埋进混凝土中。在浇埋混凝土以前先要使其在界面部位保持平展,接头部分粘接紧固,再充分浇捣,震荡混凝土来定位止水带,使其与混凝土良好的结合,以免影响止水效果。实际工程中由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同,止水带安装、止水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也有很大差别,导致部分工程止水带不能起到较好的止水作用,伸缩缝渗水、漏水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工程中,缺乏提前检测伸缩缝渗漏措施,直至后期工程进行闭水、水压试验时检测渗漏,不仅影响工期,而且现有的闭水和压水实验用水量大,对水资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止水带施工安装完成后,实际止水效果难以立即检验的问题,提供一种止水带,该止水带能够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快速检验止水带的止水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止水带,包括止水带本体、连接管、进水管和排气管;止水带本体,包括结构区和位于结构区两侧的防水区;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设置于所述止水带本体内,所述连接管的上具有与所述止水带本体外连通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止水带本体的防水区;进水管与排气管,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气管安装在所述止水带本体的结构区上且与所述连接管相互连通。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包括主连接管和辅连接管;主连接管,所述主连接管沿着所述止水带本体的第一方向延伸;辅连接管,所述辅连接管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所述辅连接管一端与所述主连接管道连通,另一端具有所述出水口。优选的,所述主连接管沿着所述止水带本体的第一方向贯穿所述止水带本体。优选的,所述辅连接管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辅连接管分布在所述止水带本体两侧的防水区内。优选的,所述主连接管中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主连接管任意一处的横截面分隔成两个独立通道;每个独立通道均连接有独立所述辅连接管。优选的,所述辅连接管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辅连接管沿所述主连接管的轴线方向等间距设置在一侧的所述防水区内,且所述辅连接管与其中一个所述独立通道连通;另一侧的所述防水区内对称设置有相同的且与另一个所述独立通道连通的所述辅连接管,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气管包括多个,每个单独的所述独立通道都连通有至少一个所述进水管和至少一个所述排气管。优选的,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止水带本体中部,且垂直于所述止水带本体;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止水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丝扣用于封堵所述进水管。优选的,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止水带本体中部,且垂直于所述止水带本体;所述排气管原理所述止水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丝扣用于封堵所述进水管。优选的,所述出水口为允许水从所述连接管内部流向外部的单向出水口,所述单向出水口等间距分布在所述止水带本体两侧的所述防水区上。优选的,所述单向出水口为锥形,锥形的单向出水口底面一侧靠近所述连接管,顶点一侧通所述止水带本体外。在现有技术中,要对止水带的防水效果进行检验需要在施工完成后工程验收阶段在埋设有止水带的区域加装加压设备,对止水带区域进行压水试验,如果不合格将会影响工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止水带本体内部设置连接管,在连接管上设置连接到防水区的出水口,在利用进水管对连接管施加水压,利用排气管排空连接管内的空气,通过连接管内水压下降情况便可判断止水带的防水效果;若连接管内水压保持稳定,则说明止水带防水效果良好能够不渗不漏,若连接管内水压快速下降则说明连接管内的液体从出水孔通过止水带与混凝土的缝隙持续渗漏,水带防水效果不能达到标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止水带截取一段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止水带截取另一段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止水带的截面图;图4是本技术止水带使用在圆形涵洞时垂直于涵洞轴线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止水带本体11-结构区12-防水区20-进水管30-连接管31-主连接管31a-左半圆管31b-右半圆管32-辅连接管40-出水口50-排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附图3中所示关系,“内、外”是指装置本身的内外关系。为解决止水带施工后难以快速检测止水带止水效果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止水带,包括止水带本体10、连接管30、进水管20和排气管50;止水带本体10,包括结构区11和位于结构区11两侧的防水区12;连接管30,所述连接管30设置于所述止水带本体10内,所述连接管30的上具有与所述止水带本体10外连通的出水口40,所述出水口40位于所述止水带本体10的防水区12;进水管20与排气管50,所述进水管20和所述排气管50安装在所述止水带本体10的结构区11上且与所述连接管30相互连通。其中止水带本体10可以是橡胶止水带(R)或者塑料止水带(P)也可以是金属止水带(M)。如图1到图3所示,止水带本体10包括结构区11和位于结构区11两侧的防水区12为现有止水带的通用结构,防水区12也就是在施工后会埋设在混凝土中的部分,结构区11是处于两个混凝土中间的部分。本技术在止水带本体10内部设置有连接管30,所述连接管30可以是埋设在止水带本体10内的单独管道,优选的当止水带的材质为橡胶或者塑料时,可采用直接成型的方法在止水带本体10内部形成空腔来形成连接管30。在连接管30上具有出水口40,所述出水口40位于止水带本体10的防水区12中,在使用时会被埋设在混凝土内部。在止水带本体10上具有进水管20和排气管50,进水管20和排气管50需要安装在止水带本体10的结构,防止在施工后进水管20和排气管50被埋在混凝土内部影响正常工作,进水管20和排气管50均与止水带本体10内部的连接管30连通。在实际使用时排气管50与连接管30的交汇点在施工时需要位于整个连接管30的最高点,如图4中所示,图中为止水带用在圆形涵洞时的情形,整个止水带被加工成环形,施工时需要将排气管50置于最上方,从进水管20向连接管30内注入液体,连接管30内的气体通过排气管50排出,待空气排空封堵排气管50然后向连接管30内继续加压通过压力下降情况即可判断位于防水区12内的出水口40是否已经被混凝土封堵严密,从而判断防水区12与混凝土的渗水情况。根据本技术的止水带,所述连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水带本体(10)、连接管(30)、进水管(20)和排气管(50);/n止水带本体(10),包括结构区(11)和位于结构区(11)两侧的防水区(12);/n连接管(30),所述连接管(30)设置于所述止水带本体(10)内,所述连接管(30)的上具有与所述止水带本体(10)外连通的出水口(40),所述出水口(40)位于所述止水带本体(10)的防水区(12);/n进水管(20)与排气管(50),所述进水管(20)和所述排气管(50)安装在所述止水带本体(10)的结构区(11)上且与所述连接管(30)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水带本体(10)、连接管(30)、进水管(20)和排气管(50);
止水带本体(10),包括结构区(11)和位于结构区(11)两侧的防水区(12);
连接管(30),所述连接管(30)设置于所述止水带本体(10)内,所述连接管(30)的上具有与所述止水带本体(10)外连通的出水口(40),所述出水口(40)位于所述止水带本体(10)的防水区(12);
进水管(20)与排气管(50),所述进水管(20)和所述排气管(50)安装在所述止水带本体(10)的结构区(11)上且与所述连接管(30)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30)包括主连接管(31)和辅连接管(32);
主连接管(31),所述主连接管(31)沿着所述止水带本体(10)的第一方向延伸;
辅连接管(32),所述辅连接管(32)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所述辅连接管(32)一端与所述主连接管(31)道连通,另一端具有所述出水口(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管(31)沿着所述止水带本体(10)的第一方向贯穿所述止水带本体(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连接管(32)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辅连接管(32)分布在所述止水带本体(10)两侧的防水区(12)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管(31)中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主连接管(31)任意一处的横截面分隔成两个独立通道;每个独立通道均连接有独立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蕊杨进新付云升石维新张奇付帮磊吴明哲张胜勇许光卓于心悦丁艳辉杨晓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