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816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包括配电箱,配电箱内壁底部的一端与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电机的一侧与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轴的另一端的外表面与皮带轮二的内圈套接,皮带轮二通过皮带一与皮带轮一固定连接,皮带轮一套接于转动杆一的外表面,转动杆一的外表面与齿轮二的中部固定连接,齿轮二与齿轮一啮合。该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通过配电箱内部的电机带动异形齿轮一转动,从而使切割片进行转动,达到切割片对建筑变形缝内部的混凝土灰渣和多余砖块进行切割的目的,解决了由于建筑变形缝的间隙较小,工人不方便进入其内部进行工作,工作效率低下,浪费时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膨胀变形,墙体会因差异而产生开裂,为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在建筑墙体中设置变形缝,变形缝在构造上面保持结构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能自由变形。变形缝内部含有大量的混凝土残渣和砖块,通常都是工人钻进去进行清理,这样不仅清理不干净而且危险系数较高,对工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施工非常不方便,工作效率非常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试图克服以上缺陷,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以达到了快速在狭窄的建筑房屋的变形缝内部进行施工,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提高施工的工作效率,节省时间,能够进入工人无法进入的狭窄施工环境的效果。(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包括配电箱,配电箱内壁底部的一端与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电机的一侧与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轴的另一端的外表面与皮带轮二的内圈套接,皮带轮二通过皮带一与皮带轮一固定连接,皮带轮一套接于转动杆一的外表面,转动杆一的外表面与齿轮二的中部固定连接,齿轮二与齿轮一啮合,齿轮一通过支撑杆一固定连接于配电箱的顶部,转动杆一的一端穿过固定连接于支撑板一侧的轴承一与切割片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板的一端与配电箱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的另一端与盖板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配电箱内壁的中部与支撑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柱的另一端与轴承二的一侧固定连接,轴承二套接于转动杆二一端的外表面,转动杆二的一端与异形齿轮二的一侧固定连接,异形齿轮二与异形齿轮一啮合,异形齿轮一的中部固定连接于转动轴的一端,转动杆二另一端的外表面通过皮带二与转动杆三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杆三一端的外表面与轴承三套接,轴承三的一侧与支撑杆二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杆二的另一端与配电箱的底部固定连接,转动杆三的另一端与半型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半型齿轮的另一侧与齿槽啮合,齿槽的底部与滑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滑动板的底部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固定板的上表面与铲板的一端固定连接,配电箱一侧的底部与护板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护板底部的外侧与立板的一端固定连接。进一步改进在于:齿轮一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齿轮一对称设置于齿轮二的两侧,并且两个齿轮一均与齿轮二啮合。进一步改进在于:切割片的数量为四个,两个切割片为一组对称设置于两个转动杆一的两侧。进一步改进在于:护板的宽度大于半型齿轮的厚度,并且护板将半型齿轮和轴承三包括在内。进一步改进在于:半型齿轮只有二分之一有齿牙,半型齿轮的另外二分之一为光滑面。进一步改进在于:铲板的数量为均匀大小的六片三角板,每个铲板通过滑轮固定连接于固定板的表面。(三)有益效果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通过配电箱内部的电机带动异形齿轮一转动,从而使切割片进行转动,达到切割片对建筑变形缝内部的混凝土灰渣和多余砖块进行切割的目的,解决了由于建筑变形缝的间隙较小,工人不方便进入其内部进行工作,工作效率低下,浪费时间的问题。2.该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装置底部的铲板对变形缝底部的灰渣进行铲起,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提高清理变形缝内部灰渣的工作效率,节约时间,降低传统人工进入变形缝内部进行施工的劳动负担,降低工人进入变形缝内部的危险性,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右侧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左侧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正面剖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3D示意图。图中:1配电箱、2固定板、3滑动板、4齿槽、5铲板、6转动杆一、7轴承一、8切割片、9皮带轮一、10盖板、11支撑板、12电机、13皮带一、14皮带轮二、15转动轴、16齿轮一、17齿轮二、18支撑杆一、19护板、20立板、21异形齿轮一、22轴承二、23异形齿轮二、24支撑柱、25半型齿轮、26转动杆三、27连接杆、28支撑杆二、29转动杆二、30皮带二、31轴承三。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如图1-4所示,包括配电箱1,配电箱1内壁底部的一端与电机12的底部固定连接,电机12的一侧与转动轴15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轴15的另一端的外表面与皮带轮二14的内圈套接,皮带轮二14通过皮带一13与皮带轮一9固定连接,皮带轮一9套接于转动杆一6的外表面,转动杆一6的外表面与齿轮二17的中部固定连接,齿轮二17与齿轮一16啮合,齿轮一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齿轮一16对称设置于齿轮二17的两侧,并且两个齿轮一16均与齿轮二17啮合,设置两个齿轮一16,便于通过电机12通过齿轮一16带动两侧的切割片8转动,提高工作效率,齿轮一16通过支撑杆一18固定连接于配电箱1的顶部,转动杆一6的一端穿过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1一侧的轴承一7与切割片8的中部固定连接,切割片8的数量为四个,两个切割片8为一组对称设置于两个转动杆一6的两侧,设置四个切割片8,便于将建筑变形缝内部的混凝土残渣进行切掉,提高切割的工作效率和切割的全面性,支撑板11的一端与配电箱1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11的另一端与盖板10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配电箱1内壁的中部与支撑柱24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柱24的另一端与轴承二22的一侧固定连接,轴承二22套接于转动杆二29一端的外表面,转动杆二29的一端与异形齿轮二23的一侧固定连接,异形齿轮二23与异形齿轮一21啮合,异形齿轮一21的中部固定连接于转动轴15的一端,转动杆二29另一端的外表面通过皮带二30与转动杆三26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杆三26一端的外表面与轴承三31套接,轴承三31的一侧与支撑杆二28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杆二28的另一端与配电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转动杆三26的另一端与半型齿轮25的一侧固定连接,半型齿轮25只有二分之一有齿牙,半型齿轮25的另外二分之一为光滑面,将半型齿轮25设置二分之一含有齿牙,更好的使铲板5进行左右循环的工作,半型齿轮25的另一侧与齿槽4啮合,齿槽4的底部与滑动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滑动板3的底部与连接杆27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27的另一端与固定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固定板2的上表面与铲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铲板5的数量为均匀大小的六片三角板,每个铲板5通过滑轮固定连接于固定板2的表面,设置多个铲板5,更好的将建筑变形缝内底部的混凝土残渣进行铲起,提高工作效率,配电箱1一侧的底部与护板19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护板19的宽度大于半型齿轮25的厚度,并且护板19将半型齿轮25和轴承三31包括在内,通过护板19将半型齿轮25保护起来,保护半型齿轮25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易被损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包括配电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1)内壁底部的一端与电机(12)的底部固定连接,电机(12)的一侧与转动轴(15)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轴(15)的另一端的外表面与皮带轮二(14)的内圈套接,皮带轮二(14)通过皮带一(13)与皮带轮一(9)固定连接,皮带轮一(9)套接于转动杆一(6)的外表面,转动杆一(6)的外表面与齿轮二(17)的中部固定连接,齿轮二(17)与齿轮一(16)啮合,齿轮一(16)通过支撑杆一(18)固定连接于配电箱(1)的顶部,转动杆一(6)的一端穿过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1)一侧的轴承一(7)与切割片(8)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板(11)的一端与配电箱(1)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11)的另一端与盖板(10)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n配电箱(1)内壁的中部与支撑柱(24)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柱(24)的另一端与轴承二(22)的一侧固定连接,轴承二(22)套接于转动杆二(29)一端的外表面,转动杆二(29)的一端与异形齿轮二(23)的一侧固定连接,异形齿轮二(23)与异形齿轮一(21)啮合,异形齿轮一(21)的中部固定连接于转动轴(15)的一端,转动杆二(29)另一端的外表面通过皮带二(30)与转动杆三(26)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杆三(26)一端的外表面与轴承三(31)套接,轴承三(31)的一侧与支撑杆二(28)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杆二(28)的另一端与配电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转动杆三(26)的另一端与半型齿轮(25)的一侧固定连接,半型齿轮(25)的另一侧与齿槽(4)啮合,齿槽(4)的底部与滑动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滑动板(3)的底部与连接杆(27)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27)的另一端与固定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固定板(2)的上表面与铲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配电箱(1)一侧的底部与护板(19)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护板(19)底部的外侧与立板(20)的一端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施工结构,包括配电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1)内壁底部的一端与电机(12)的底部固定连接,电机(12)的一侧与转动轴(15)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轴(15)的另一端的外表面与皮带轮二(14)的内圈套接,皮带轮二(14)通过皮带一(13)与皮带轮一(9)固定连接,皮带轮一(9)套接于转动杆一(6)的外表面,转动杆一(6)的外表面与齿轮二(17)的中部固定连接,齿轮二(17)与齿轮一(16)啮合,齿轮一(16)通过支撑杆一(18)固定连接于配电箱(1)的顶部,转动杆一(6)的一端穿过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1)一侧的轴承一(7)与切割片(8)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板(11)的一端与配电箱(1)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11)的另一端与盖板(10)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配电箱(1)内壁的中部与支撑柱(24)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柱(24)的另一端与轴承二(22)的一侧固定连接,轴承二(22)套接于转动杆二(29)一端的外表面,转动杆二(29)的一端与异形齿轮二(23)的一侧固定连接,异形齿轮二(23)与异形齿轮一(21)啮合,异形齿轮一(21)的中部固定连接于转动轴(15)的一端,转动杆二(29)另一端的外表面通过皮带二(30)与转动杆三(26)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杆三(26)一端的外表面与轴承三(31)套接,轴承三(31)的一侧与支撑杆二(28)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杆二(28)的另一端与配电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转动杆三(26)的另一端与半型齿轮(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菲柠建筑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