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结合分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3822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了提供没有前带现象的影响并对试料中的分析物能够准确地进行定性以及定量分析的特异结合分析方法,将含有分析对象物的试料与保持标记材所标记的第1特异结合物质的保持部接触,使分析对象物与第1特异结合物质相结合,将上述试料与固定了第2特异结合物质的第1检测部接触,使过剩的分析对象物与第2特异结合物质相结合,将上述试料与固定了和上述分析对象物相同或类似的物质的第2检测部接触,使上述第1特异结合物质与上述物质结合,分别测量第1检测部以及第2检测部得到的来自上述标记材料的信号1以及信号2,接着根据上述强度求出上述试料中的分析对象物的浓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进行试料中的分析对象物的定性分析或者定量分析的。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家庭内和地区的医疗条件的充实、以及紧急性较高的临床检查等的增加,即使不是临床检查的专家也迫切希望开发能够迅速简便且准确地实施测量的。作为这样的,应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测定、利用受体的受体检验、以及使用互补核酸序列的杂交的核酸探针测定等许多方法已经为人熟知,从其特异性的高度来看,在临床检查等广泛的领域中得到普遍地应用。更进一步的方法是一种免疫测定的色谱分析法,例如使液态试料与特异结合物质在不溶化乃至固定化的多孔性载体或微粒子充填型载体构成的基体上接触,通过利用液态试料沿着基体的毛细管现象的渗透力而流出的现象,来分析试料中的分析对象物是否存在(例如,日本国专利第2504923号、日本国专利第2667793号、特公平7-78503号、特开平10-73592号、以及特开平8-240591号等各公报)。具体是,使肉眼或光学等方法能够任意检测的标记材料所标记的特异结合物质与分析对象物进行特异结合反应。然后,使与分析对象物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特异结合物质与在基体上固定化的结合剂进行结合,根据固定在基体上的标记量最终分析试料中的分析对象物是否存在。该色谱分析法,由于基体的载体的表面积较大,因此可以使大量的特异结合物质呈不溶化状态,能够引起特异结合反应的反应分子之间的碰撞频度比液相中的反应的场合大,因此从测量灵敏度以及测量时间上来看是有利的。但是,以往的色谱分析法存在被称为“前带(プロゾ-ン;Prozone)现象”的问题。所谓前带现象,是指对来自特异结合反应的信号强度不能一义地决定分析对象物的浓度的现象。具体地,在试料中过剩地存在分析对象物的场合,与标记的特异结合物质特异结合的分析对象物(标记材料-特异结合物质-分析对象物的结合体)和与标记的特异结合物质没有特异结合的分析对象物单体,会存在于基体上。于是,与标记的特异结合物质特异结合的分析对象物、和分析对象物单体,对在基体上固定化的结合剂,竞争进行特异结合反应。因此,分析对象物单体被结合剂结合,与标记的特异结合物质特异结合的分析对象物,在毛细管现象的渗透力作用下有时会流出。由此,导致被结合剂结合的标记的特异结合物质的量减少,使基于特异结合物质的特异结合反应的信号强度与试料中所含有的分析对象物的量不相对应。因此,在试料中分析对象物量过剩地存在的场合,由标记量进行特定的分析对象物的量会异常地减少,有些场合不能正确地把握试料中的分析对象物存在与否。对此提出以下确认方法为了不受前带现象的影响而正确地测量分析对象物,使用稀释的不同浓度的试料,通过多次测量信号的强度,确认分析对象物是否以高浓度存在。但是,这需要使用许多个反应容器,造成测量工序复杂、分析装置的大型化以及复杂化。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没有前带的影响、即使使用小型简易的测量装置也能准确地定性以及定量测量试料中的分析对象物的以及特异结合分析装置。其中,本专利技术将标记材料-第1特异结合物质-分析对象物的结合体固定在固定了第2特异结合物质的第1检测部,根据该第1检测部的信号强度进行定量,因此,在特别低的浓度区的测定精度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工序(A)将含有分析对象物的试料与可以检测的标记材料所标记的第1特异结合物质接触,使上述分析对象物与第1特异结合物质相结合而得到标记材料-第1特异结合物质-分析对象物的结合体的工序;(B)将上述试料与固定了第2特异结合物质的第1检测部接触,使没有与第1特异结合物质结合的过剩分析对象物以及上述结合体与第2特异结合物质相结合,从而固定在第1检测部的工序;(C)将上述试料与固定了和上述分析对象物相同或类似的物质的第2检测部接触,使上述结合体中的第1特异结合物质与上述物质结合,从而将上述结合体固定在第2检测部的工序;(D)分别测量第1检测部以及第2检测部所得到的来自上述标记材料的信号1以及信号2的强度的工序;以及(E)根据上述信号1以及信号2的强度求出上述试料中的分析对象物的浓度从而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工序。在上述工序(E)中,根据上述工序(D)得到的信号1的强度而特定上述分析对象物的浓度时,在导致有2个相互不同的浓度1以及浓度2的情况下,优选根据上述信号2的强度判定浓度1以及浓度2其中之一的真实性来决定上述分析对象物的浓度。优选根据上述工序(D)得到的信号2的强度判定前带现象。理想情况是,先进行工序(B),将经过工序(A)的上述试料与固定了第2特异结合物质的第1检测部接触,使没有与第1特异结合物质结合的过剩分析对象物以及上述结合体与第2特异结合物质相结合而固定在第1检测部,接着进行工序(C),将经过工序(B)的上述试料与固定了和上述分析对象物相同或类似的物质的第2检测部接触,使上述结合体中的第1特异结合物质与上述物质结合,从而将上述结合体固定在第2检测部。又,也可先进行工序(C),将经过工序(A)的上述试料与固定了和上述分析对象物相同或类似的物质的第2检测部接触,使上述结合体中的第1特异结合物质与上述物质结合从而固定在第2检测部,接着进行工序(B),将经过工序(C)的上述试料与固定了第2特异结合物质的第1检测部接触,使没有与第1特异结合物质结合的过剩分析对象物以及上述结合体与第2特异结合物质相结合从而固定在第1检测部。又,也可预先进行工序(A),将第1检测部以及第2检测部设置在片状的色谱用基体上,将经过工序(A)的上述试料滴入到第1检测部与第2检测部的上游一侧,在上述基体内借助于毛细管现象的浸透力使上述试料移动到第1检测部与第2检测部,进行工序(B)~(E)。又,也可以将保持可以检测的标记材料所标记的第1特异结合物质的保持部、第1检测部以及第2检测部设置在片状的色谱用基体上,将上述试料滴入到上述保持部或其上游的一侧,在上述基体内借助于毛细管现象的浸透力使上述试料移动到上述保持部、第1检测部与第2检测部,进行工序(A)~(E)。优选来自上述标记材料的信号是显示呈色、荧光或发光的信号。第1特异结合物质和第2特异结合物质中的至少一方是抗体为好。优选上述标记材料是金属溶胶、染料溶胶或者含有荧光物质的粒子或着色乳胶粒子。还有,在上述工序(D)中,沿着上述分析对象物的移动方向依次连续地测量上述信号1以及信号2为宜。在上述工序(D)中,制作表示连续测量的信号1以及信号2与上述分析对象物的移动方向的位置的关系的对应曲线、在上述工序(E)中,根据上述对应曲线进行定性或定量为宜。在上述工序(E)中,根据从分析对象物浓度已知的试料得到的定量信息,以及在上述工序(D)中得到的信号1以及信号2进行上述分析对象物的定量为宜。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特异结合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片状色谱用基体、设置于上述基体上的固定了特异结合物质的第1检测部、设置于上述基体上的固定了与分析对象物相同或类似的物质的第2检测部,使含有分析对象物和特异结合物质的试料借助于毛细管现象的渗透力移动到第1检测部以及第2检测部,并使其产生特异结合反应,通过检测来自上述特异结合反应的信号进行上述分析对象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再者,理想情况是,上述装置具有设置于上述基体上第1检测部的上游一侧的保持部,该保持部保持可以检测的标记材料所标记的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特异结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工序:(A)将含有分析对象物的试料与可以检测的标记材料所标记的第1特异结合物质接触,使上述分析对象物与第1特异结合物质相结合而得到标记材料-第1特异结合物质-分析对象物的结合体的工序;(B)将上述试料与固定了第2特异结合物质的第1检测部接触,使没有与第1特异结合物质结合的过剩的分析对象物以及上述结合体与第2特异结合物质相结合而固定在第1检测部的工序;(C)将上述试料与固定了和上述分析对象物相同或类似的物质的第2检测部接触,使上述结合体中的第1特异结合物质与上述物质结合,从而将上述结合体固定在第2检测部的工序;(D)分别测量第1检测部以及第2检测部所得到的来自上述标记材料的信号1以及信号2的强度的工序;以及(E)根据上述信号1以及信号2的强度求出上述试料中的分析对象物的浓度从而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村达朗龟井明仁北胁文久権丈纪子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