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2952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21
本申请公开了电刀装置,包括鞘管、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以及连接于鞘管远端的第一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第一电极轴向的近端侧为与所述鞘管相固定的连接部;所述电刀装置还包括:冷锚头,所述冷锚头的内部带有热交换腔;输送管,连通至所述热交换腔、用于向冷锚头输送冷却介质以调节冷锚头温度,所述输送管限定一穿引路径,所述鞘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并可沿所述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定位准确,治疗手段多样,治疗过程可控,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刀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电刀装置。
技术介绍
现阶段,肺部疾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大泡(pulmonarybulla)等。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COPD通常的特征为气流阻塞,尤其限制患者在呼气期间的通气量。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具有慢性咳嗽,伴有痰生成,导致呼气阻塞。在患有肺气肿的患者中,肺实质的破坏可以导致失去弹性回弹、气道范围减小、呼气阻塞、以及咳嗽。肺大泡(pulmonarybulla,也作肺大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的含气囊腔。在临床治疗中,外科手术是常见的选择,但是如若通过手术去除肺的患病部分,手术通常导致约15-30%的肺部有效量减少,其可能不足以引起肺功能的明显提高。同时对于年龄较大、体质偏弱、心肺功能较差或者存在并发症等情况肺癌患者,他们并不适合或者不耐受常规的手术切除疗法。因此,微创手术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例如肿瘤微创消融等许多局部治疗方法。肺部的肿瘤微创消融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等,其中只有射频消融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引列入。射频消融的原理是应用频率小于30MHz(通常在460~480kHz)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使得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在射频消融治疗中,使用的器械为电刀,其远端的电极经皮穿刺后能够将射频能传递给刺入部位周围的细胞组织。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电刀的电极与射频发生器连接,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通过穿刺点穿刺入靶肿瘤中。中性电极也与射频发生器连接,它贴附在患者身体合适部位。当射频发生器上的脚踏开关踩下时,电刀的电极与中性电极之间在人体组织之间建立回路连通,高频电流作用在两者之间的人体组织上,使电刀远端的电极接触到的肿瘤细胞凝固、变性、坏死。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用于肺部的电刀在工作时,现有的射频消融操作即使在B超或CT的引导下,也不能有效判断射频消融导管的前端电极的准确位置。CT图片是X线扫描出来的有限数量的断面图像,在某些角度下,看起来前端电极放置到了目标部位,但实际的位置也可能是不对了,仅仅是在投影方向上重叠而已,因此前端电极的位置难以判断,定位精度不够。在一些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对病灶或周围组织牵拉,相关技术中的方案一般无法完成该动作。因为治疗手段较为单一,因此现有的治疗手段存在将堵塞的部位打通后,病灶区在术后会再次堵塞的问题,治疗的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电刀装置,包括鞘管、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以及连接于鞘管远端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第一电极轴向的近端侧为与所述鞘管相固定的连接部;所述电刀装置还包括:冷锚头,所述冷锚头的内部带有热交换腔;输送管,连通至所述热交换腔、用于向冷锚头输送冷却介质以调节冷锚头温度,所述输送管限定一穿引路径,所述鞘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并可沿所述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可选的,所述热交换腔在冷锚头近端侧开口,所述输送管对接在该开口部位。可选的,所述输送管套设固定在所述冷锚头近端侧。可选的,所述冷锚头为筒状且远端封闭,筒状内部为所述热交换腔,所述输送管对接连通至筒状近端。可选的,所述冷锚头具有朝向远端的第一工作面,以及处于筒状外周的第二工作面,各工作面表面光滑。可选的,所述输送管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和内管,在所述内管中提供第一通道,在所述外管和内管的间隙中提供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热交换腔交汇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热交换腔形成冷却介质回路。可选的,所述外管密封套设在冷锚头近端侧,所述内管的端头延伸进入所述热交换腔。可选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冷锚头两者对接部位的外周面相互平齐。可选的,所述内管的远端为坡口结构。可选的,所述输送管的近端安装有冷锚头控制柄,所述冷锚头控制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了两个相互隔离的转接腔,各转接腔还连通用于对接外部管路的转接头。可选的,所述各转接腔直接开设于所述壳体内,或所述壳体内设有一转接件,所述各转接腔开设于所述转接件内。可选的,所述输送管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和内管分别连通至对应的一个转接腔。可选的,所述两个转接腔之间带有一部分公共腔壁,所述外管和内管穿入其中一转接腔,仅所述内管穿过所述公共腔壁进入另一转接腔。可选的,所述外管和内管分别与转接腔相应部位的腔壁固定,使得所述外管和内管保持轴向的相对位置。可选的,所述输送管内还穿设有牵引丝,牵引丝远端连接至所述冷锚头用以调节冷锚头姿态;所述输送管的近端安装有冷锚头控制柄,所述冷锚头控制柄上设有与牵引丝近端联动的控制部件。本申请通过带有热交换腔的冷锚头实现对电极的定位,方便消融、消凝以及电切等治疗过程的实施,治疗过程中定位准确,治疗手段多样,治疗过程可控,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进一步阐释。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电刀装置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电刀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a为图1中第一电极和鞘管配合示意图;图4b为图1中第一电极和鞘管配合关系透视示意图;图5为图1中第一电极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示意图;图7为图6中电刀装置剖面示意图;图8为图6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示意图;图9为图6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鞘管配合示意图;图10a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示意图;图10b为图10中锚定芯和锚定头示意图;图11a为图10中鞘管沿着锚定芯前行示意图;图11b为图10中鞘管沿着锚定芯后退示意图;图12为图10中锚定头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结构示意图;图14a为图13中输送管、冷锚头以及冷锚头控制柄示意图;图14b为图13中转接件、输送管以及冷锚头剖面示意图;图15为图13中电刀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3中冷锚头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3中冷锚头操作柄内部示意图;图18为一实施例中电刀装置示意图;图19为图18中牵引丝近端侧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8中牵引丝远端侧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1、鞘管;111、第一导线;1111、第一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电刀装置,包括鞘管、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以及连接于鞘管远端的第一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第一电极轴向的近端侧为与所述鞘管相固定的连接部;/n所述电刀装置还包括:/n冷锚头,所述冷锚头的内部带有热交换腔;/n输送管,连通至所述热交换腔、用于向冷锚头输送冷却介质以调节冷锚头温度,所述输送管限定一穿引路径,所述鞘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并可沿所述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刀装置,包括鞘管、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以及连接于鞘管远端的第一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轴向的远端侧为切割工作部,第一电极轴向的近端侧为与所述鞘管相固定的连接部;
所述电刀装置还包括:
冷锚头,所述冷锚头的内部带有热交换腔;
输送管,连通至所述热交换腔、用于向冷锚头输送冷却介质以调节冷锚头温度,所述输送管限定一穿引路径,所述鞘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并可沿所述穿引路径向远端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腔在冷锚头近端侧开口,所述输送管对接在该开口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套设固定在所述冷锚头近端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锚头为筒状且远端封闭,筒状内部为所述热交换腔,所述输送管对接连通至筒状近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锚头具有朝向远端的第一工作面,以及处于筒状外周的第二工作面,各工作面表面光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包括嵌套设置的外管和内管,在所述内管中提供第一通道,在所述外管和内管的间隙中提供第二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热交换腔交汇连通;
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热交换腔形成冷却介质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密封套设在冷锚头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宏周乐黄元新尤玲丽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