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91207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城市交通技术领域,包括地面车道、下穿隧道和人行过街通道;所述人行过街通道包括悬设于在下穿隧道船槽段上方的人行天桥和设置于下穿隧道框架段两侧的地下人行通道;所述人行天桥和地下人行通道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利用下穿隧道的结构,采用地下人行通道和悬设的人行天桥形成环形的人行过街系统,适用于短下穿车行隧道的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可快速实现任意方向的人行过街,该人行过街系统使下穿隧道所在的十字路口过街距离近、不影响城市景观且造价相较于人行地道过街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
本技术涉及城市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
技术介绍
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主要以汽车为载体,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设施逐渐转化为主要满足汽车这一类交通设施通行的道路系统。而随着城市道路的扩张、汽车的日渐增多,人行过街反而越来越不方便且安全隐患日益严重。为解决城市道路的人行过街问题,目前一般采用平面过街、人行天桥过街、人行地道过街等3种方式。平面过街是指通过人行横通道的过街方式,人行天桥过街是指通过架设人行天桥的过街方式,人行地道过街是指通过设置下穿人行地道的过街方式。对设短下穿车行隧道的城市菱形立交地面层交叉口,平面过街由于人车通道重叠而导致行人安全性受到威胁、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人行天桥过街的景观性较差、建筑高度大于6m导致行人爬坡高度大、行人受风、雨、雪、冻影响较大;由于下穿车行隧道的存在,若设置人行地道下穿车行隧道将导致人行地道的埋深大于10m,行人通行不方便且工程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短下穿车行隧道的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所述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包括地面车道、下穿隧道和人行过街通道;所述人行过街通道包括悬设于下穿隧道船槽段上方的人行天桥和设于下穿隧道两侧的地下人行通道;所述人行天桥与地下人行通道相互连通,形成环形的人行过街系统,可实现任意方向的人行过街。所述地面车道与下穿隧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下穿隧道位于地面车道的下方。所述下穿隧道为双孔隧道,包括框架段和两段船槽段,框架段位于两段船槽段之间,框架段包括顶板、中隔墙、两个边墙。所述人行天桥位于下穿隧道和地面车道之间,在下穿隧道内通行的车辆从人行天桥下方穿行,既可以实现行人与车流的完全分离,同时使得形成的人行过街系统不影响城市景观。所述天桥桥墩与中隔墙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天桥桥墩对天桥梁体起到支撑作用,与下穿隧道框架段相互独立,天桥桥墩对中隔墙和下穿隧道的设置没有任何影响;且天桥桥墩还可以与中隔墙连接为一体,作为中隔墙的延伸部分,起到简化结构构造的效果。所述地下人行通道与下穿隧道平行且位于下穿隧道的侧上方。所述地下人行通道下穿地面车道,地下人行通道与地面车道的垂直距离为3.5m,受地面车道的遮蔽,行人在通过地下人行通道时可免受风吹日晒。所述地下人行通道采用矩形闭合框架,为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现场浇筑而成。进一步地,所述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均设置有排水通道,所述下穿隧道设置有排水系统,所述排水通道与排水系统连通,使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内的雨水可通过排水通道汇集到下穿隧道的排水系统内,避免雨水在人行系统中淌积。进一步地,所述下穿隧道框架段为双孔隧道,包括顶板、中隔墙和2个边墙;所述中隔墙及2个边墙上设置有台阶,所述天桥梁体搭设于中隔墙及2个边墙上,利用中隔墙及边墙支撑人行天桥,无需另外设置人行天桥的支撑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人行过街通道还包括分设于下穿隧道框架段四角的人行地道接口段、人行梯道、残疾人坡道,所述人行地道接口段为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人行梯道及残疾人坡道的人行交通转换节点。行人通过人行梯道、残疾人坡道可从地面的四个方向进入人行天桥和地下人行通道,并通过人行天桥和地下人行通道完成四个街道四个方向上的过街。进一步地,所所述人行梯道和残疾人坡道均采用整体式U型槽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现场浇筑而成。所述人行梯道和残疾人坡道分两侧设置,使残疾人和一般行人分流进入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通道,以确保残疾人的安全通行。进一步地,所述人行梯道和残疾人坡道的中间均设置休息平台,便于行人或残疾人上坡过程中休息;所述人行梯道的坡度为1:2;所述残疾人坡道的坡度为1:12。进一步地,所述地下人行通道、残疾人坡道每15m设置一道沉降缝;所述人行地道接口段与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人行梯道、残疾人坡道之间均设置一道沉降缝,避免人行过街系统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破坏。所述沉降缝的缝宽为2c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可快速实现任意方向的人行过街,既可以实现行人和车流的完全分离,避免了架设天桥景观性差、人行爬坡大、受天气影响大的缺点,同时也避免了采用人行地道过街导致的造价高、爬坡大的缺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I-I面剖视图;图3为图1的II-II面剖视图;图4为图1的Ⅲ-Ⅲ面剖视图;图5为图1的Ⅳ-Ⅳ面剖视图;图6为图1的Ⅴ-Ⅴ面剖视图;图7为图1的Ⅵ—Ⅵ面剖视图;图8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其中:1—地面车道,2—下穿隧道,21—框架段,211—顶板,212—中隔墙,213—边墙,22—船槽段,3—人行过街通道,31—人行天桥,311—天桥桥台,312—天桥桥墩,313—天桥梁体,32—地下人行通道,33—人行地道接口段,34—人行梯道,35—残疾人坡道,4—沉降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技术中,所述下穿隧道2为短下穿车行隧道,所述下穿隧道2内设置有排水系统,用于排出下穿隧道2内的积水。所述下穿隧道2的排水系统的设计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实施例1如图1~8所示,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包括地面车道1、下穿隧道2和人行过街通道3,所述地面车道1与下穿隧道2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下穿隧道2位于地面车道1的下方;所述人行过街通道3包括悬设于下穿隧道船槽段22上方的人行天桥31和设置于下穿隧道框架段21两侧的地下人行通道32,所述人行天桥31与地下人行通道32相互连通。所述下穿隧道2为双孔隧道,包括框架段21和船槽段22,框架段21位于2段船槽段22之间,框架段21包括顶板211、中隔墙212、两个边墙213。两个边墙213的外侧设有地下人行通道32。所述人行天桥31为两跨桥梁结构,包括天桥桥台311、天桥桥墩312及天桥梁体313。所述天桥桥墩312位于中隔墙212的延伸线上,所述天桥桥台311与人行地道接口段33连为一体,所述天桥梁体313搭设于天桥桥台311及天桥桥墩312上。所述人行天桥31、地下人行通道32均设置有排水通道;所述下穿隧道2设置有排水系统;所述排水通道与排水系统连通。所述人行过街通道3还包括分设于下穿隧道框架段21四个角的人行地道接口段33、人行梯道34、残疾人坡道35,所述人行地道接口段33为人行天桥31、地下人行通道32、人行梯道34及残疾人坡道35的人行交通转换节点。所述人行梯道34和残疾人坡道35分设于人行地道接口段33的两侧;所述人行梯道34和残疾人坡道35均一端与地面人行道连接,另一端与人行地道接口段33连接。所述人行梯道34和残疾人坡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包括地面车道(1)、下穿隧道(2)和人行过街通道(3),地面车道(1)与下穿隧道(2)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下穿隧道(2)位于地面车道(1)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过街通道(3)包括悬设于下穿隧道(2)上方的人行天桥(31)和设置于下穿隧道(2)两侧的地下人行通道(32),所述人行天桥(31)与地下人行通道(32)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包括地面车道(1)、下穿隧道(2)和人行过街通道(3),地面车道(1)与下穿隧道(2)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下穿隧道(2)位于地面车道(1)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过街通道(3)包括悬设于下穿隧道(2)上方的人行天桥(31)和设置于下穿隧道(2)两侧的地下人行通道(32),所述人行天桥(31)与地下人行通道(32)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穿隧道(2)为双孔隧道,包括一框架段(21)和两段船槽段(22),框架段(21)位于两段船槽段(22)之间;所述框架段(21)包括顶板(211)、中隔墙(212)、两个边墙(213);两个边墙(213)的外侧设有地下人行通道(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天桥(31)为两跨桥梁结构,包括天桥桥台(311)、天桥桥墩(312)及天桥梁体(313);所述天桥桥墩(312)位于中隔墙(212)的延伸线上,所述天桥桥台(311)与人行地道接口段(33)连接,所述天桥梁体(313)搭设于天桥桥台(311)及天桥桥墩(3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墙(212)及2个边墙(213)上设置有台阶,所述天桥梁体(313)搭设于中隔墙(212)及2个边墙(213)的台阶上。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春郭玉龙李旭彪任俊行阮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恒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