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0814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包括跨骑式驾驶位,跨骑式驾驶位前设有向前延伸的上导流罩,在三轮摩托车前行时,上导流罩导入冷却风并沿跨骑式驾驶位下向后导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变现有技术中油箱前置的结构,将原油箱位置改为上导流罩,形成前后通透的导风结构并在行驶时导风至发动机,形成有效冷却;同时,由于上导流罩主要功能为导风以及装饰作用,因此,可设计成高度和大小不干涉驾驶者驾驶的结构,利于保证行驶安全,并且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该结构的布置,避免油箱、油路滴油(包括加油时)至发动机而导致的安全隐患,保证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
本技术涉及三轮车,特别涉及一种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
技术介绍
摩托车是一种使用便利能耗较低的车辆,具有较好的的市场需求;特别是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具有载货载人的功能,在农村以及郊区具有较多的需求。现有技术中,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前部沿袭了传统两轮摩托车的结构,整体结构紧凑轻便,且在制造工艺上成本较低;即跨骑式三轮摩托车从结构上来说油箱位于驾驶位前,发动机的前上部;而针对于三轮摩托车来说,不同于两轮轮摩托车发动机外露的特点,因而,前置的油箱加上驾驶室以及不同于两轮摩托车的前围板结构,使得发动机冷却不良,同时,油箱漏油后不能及时散发或被发现,会滴在发动机上,导致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由于不同于两轮摩托车的使用特点,油箱一般较两轮摩托车大,影响驾驶的舒适性。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进行改进,适应于跨骑式三轮摩托车的驾驶环境,能够在行驶中使发动机得到有效的冷却,避免油箱滴漏油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能够使得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舒适性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适应于跨骑式三轮摩托车的驾驶环境,能够在行驶中使发动机得到有效的冷却,避免油箱滴漏油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能够使得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舒适性较高。本技术的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包括跨骑式驾驶位,所述跨骑式驾驶位前设有向前延伸的上导流罩,在三轮摩托车前行时,上导流罩导入冷却风并沿跨骑式驾驶位下向后导风,本技术的车头中,将现有技术的三轮摩托车的油箱位改成安装上导流罩,上导流罩下部空置,形成前后通透的导风结构并在行驶时导风至发动机,形成有效冷却;同时,由于上导流罩主要功能为导风以及装饰作用,因此,可设计成高度和大小不干涉驾驶者驾驶的结构,利于保证行驶安全,并且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该结构的布置,避免油箱滴油(包括加油时)至发动机而导致的安全隐患,保证使用安全性;导流罩的结构以导风功能实现为准,形成前后贯通的通道,一般包括上表面以及两侧面,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所述上导流罩具有左侧面和右侧面,与所述左侧面和右侧面对接分别对应覆盖有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所述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分别向后斜下方延伸并与跨骑式驾驶位下部对接,形成一个连接的整体,该对接连接方式可采用螺钉连接、卡接头卡接等结构,一般采用高强度塑料件形成卡接,并在部分部位用螺钉或螺栓连接,在此不再赘述;左装饰罩及右装饰罩适应于本技术的上导流罩结构,所述上导流罩和左装饰罩及右装饰罩共同组成前后贯通的通风道,所述发动机位于该通风道的出风端;该结构增加导风罩对进风的横向约束,加强进风的导流作用,从而增加对发动机冷却风量,从而保证发动机的有效冷却;同时,使得驾驶室内形成较好的装饰和隔离效果。进一步,所述三轮摩托车具有驾驶室,所述驾驶室由顶棚、前围组件、挡风玻璃以及跨骑式驾驶位、上导流罩、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围成;上述部件之间依次连接,并在连接部位形成适当的变形;对于简易棚驾驶室的三轮摩托车来说,不包含侧围组件;对于整体封闭的驾驶室,还包括侧围组件,一般包括左侧围板、右侧围板(左侧围板、右侧围板也可以是支撑架安装玻璃窗形成)以及对应的车门共同行程侧面的围挡,顶棚和左侧围板、右侧围板之间可一体成形,形成一个有效的空间,并结合前挡风玻璃(当然包括支撑挡风被玻璃的支撑)、侧围组件(包括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相邻部件之间相互连接(卡接或者利用螺栓连接,属于现有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形成完整的驾驶室空间;驾驶室内,导流罩以及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结合跨骑式驾驶位(坐垫)与左右侧围板和左右前围板相对固定连接(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可在连接部位适当变形,以适应连接,可以是在前向两侧折弯变形,也可以直接连接变形的左前围板和右前围板,向后则向两侧折弯连接于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在此不再赘述),则形成相对封闭的驾驶室空间。进一步,还包括左踏板和右踏板,所述左踏板和右踏板构成驾驶室的底部,使得驾驶室与地面相对隔离;本结构中,左踏板和右踏板将驾驶时底部形成相对封闭,改变现有技术中的脚踏结构,避免行驶过程中外界泥水灰尘对驾驶人员造成干扰影响,保证安全驾驶;当然,左踏板和右踏板可设置相应的功能性孔,用于安装脚刹或者离合器等部件,在此不在赘述。进一步,所述前围件包绕于车前轮左右两侧以及上部,所述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分别向前对接前围件的对应位置(可通过适当的折弯变形以适应对接安装位置,左装饰罩对接前围件的后端左侧,右装饰罩对接前围件的后端右侧,在此不再赘述),形成通风道引入冷却风的进风端;可以理解为所述前围件由位于车前轮左右两侧的左前围板和右前围板以及前车轮上部的上前围板一体成形制成;形成通风道引入冷却风的进风端,冷却风从左前围板和右前围板之间被引导进入,通过通风道流动并冷却发动机,如图5所示(箭头为风的大体走向),通风道整体为前大后小的结构,而发动机位于通风道末端小口处,利于提高冷却风流速,从而提高冷却效果。进一步,所述前围件包绕于车前轮左右两侧以及上部,所述左踏板与左装饰罩和前围件的对应位置(靠左)固定连接形成一体;右踏板与右装饰罩和前围件的对应位置(靠右)固定连接形成一体;所述左踏板与左装饰罩和左前围板固定连接形成一体;右踏板与右装饰罩和右前围板固定连接形成一体,可以一体成形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结构简单紧凑,通用性较强,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所述跨骑式驾驶位与上导流罩前后对接,且与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共同围成通风道的后半部分,跨骑式驾驶位下部(靠后)用于安装发动机,冷却风通过驾驶位下部对发动机进行冷却,还利于提高驾驶的舒适性。进一步,所述上导流罩的上表面向前斜上方流线形延伸,所述左侧面和右侧面与上表面圆滑过渡;外观较好且导流效果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改变现有技术中油箱前置的结构,将原油箱位置改为上导流罩,形成前后通透的导风结构并在行驶时导风至发动机,形成有效冷却;同时,由于上导流罩主要功能为导风以及装饰作用,因此,可设计成高度和大小不干涉驾驶者驾驶的结构,利于保证行驶安全,并且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该结构的布置,避免油箱滴油(包括加油时)至发动机而导致的安全隐患,保证使用安全性;本技术适应于跨骑式三轮摩托车的驾驶环境,能够在行驶中使发动机得到有效的冷却,避免油箱、油路滴漏油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能够使得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舒适性较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驾驶室俯视图;图3为驾驶室前视图;图4为本技术应用于三轮摩托车的整体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形成的冷却风通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驾驶室俯视图,图3为驾驶室前视图,图4为本技术应用于三轮摩托车的整体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形成的冷却风通道结构图如图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跨骑式驾驶位,所述跨骑式驾驶位前设有向前延伸的上导流罩,在三轮摩托车前行时,上导流罩导入冷却风并沿跨骑式驾驶位下向后导风;/n所述上导流罩具有左侧面和右侧面,与所述左侧面和右侧面对接分别对应覆盖有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所述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分别向后斜下方延伸并与跨骑式驾驶位下部对接;所述上导流罩和左装饰罩及右装饰罩共同组成前后贯通的通风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跨骑式驾驶位,所述跨骑式驾驶位前设有向前延伸的上导流罩,在三轮摩托车前行时,上导流罩导入冷却风并沿跨骑式驾驶位下向后导风;
所述上导流罩具有左侧面和右侧面,与所述左侧面和右侧面对接分别对应覆盖有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所述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分别向后斜下方延伸并与跨骑式驾驶位下部对接;所述上导流罩和左装饰罩及右装饰罩共同组成前后贯通的通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结构总成包括驾驶室,所述驾驶室由顶棚、前围组件、挡风玻璃以及跨骑式驾驶位、上导流罩、左装饰罩和右装饰罩围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车头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踏板和右踏板,所述左踏板和右踏板构成驾驶室的底部,使得驾驶室与地面相对隔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东孙敏黎春琴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