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90111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包括干燥筒A、干燥筒B、换热器、除水器,所述干燥筒A、干燥筒B中的其中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与另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之间连接所述换热器、除水器;其中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分别与另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带阀的切换管路,所述带阀的切换管路控制气路从干燥筒A通向干燥筒B,或干燥筒B通向干燥筒A;所述干燥筒A、干燥筒B内从上至下均设置有前过滤室、第一干燥室、第二干燥室、后过滤室,所述第一干燥室与第二干燥室内填充有吸附液体用的填料,且其侧壁上均设置有检修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对干燥筒实现无损再生、能过滤待干燥的气体杂质、干燥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对气体干燥,使用的是干燥筒,当干燥筒使用到一定阶段后,干燥筒内的吸附液体用的填料无法再吸附,此时需要将设备停止更换,若是设备不停止,则需要采用两个干燥筒依次替换着进行干燥,当一个干燥筒进行干燥气体时,另一个干燥筒需要重新添加吸附填料,效率比较低。此外,在进入干燥筒后有部分气体会夹杂着颗粒杂质,排出的气体有杂质,且干燥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干燥用的干燥筒内的填料进行干燥且能对待干燥的气体进行干燥,对干燥筒实现无损再生、能过滤待干燥的气体杂质、干燥效果好的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包括干燥筒A、干燥筒B、换热器、除水器,所述干燥筒A、干燥筒B中的其中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与另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之间连接所述换热器、除水器;其中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分别与另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带阀的切换管路,所述带阀的切换管路能控制气路从干燥筒A通向干燥筒B,或干燥筒B通向干燥筒A;所述干燥筒A、干燥筒B内从上至下均设置有前过滤室、第一干燥室、第二干燥室、后过滤室,所述第一干燥室与第二干燥室内填充有吸附液体用的填料,且其侧壁上均设置有检修门。本技术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的有益效果是,待干燥的气体先对第一个干燥筒(干燥筒A)内的吸附液体的颗粒(填料)进行干燥,再通过换热器、除水器进入第二个干燥筒(干燥筒B),利用第二个干燥筒(干燥筒B)对气体进行除水,这样能无间断的对气体进行干燥除水,当原本的第一个干燥筒(干燥筒A)内的吸附填料干燥后,且第二个干燥筒(干燥筒B)内的吸附填料无法再吸附时,通过切换管路进行切换,改为先经过干燥筒B,对干燥筒B内的吸附填料进行干燥,再经过干燥筒A,干燥筒A对气体进行干燥,能实现无损再生;且本申请中的前过滤室、后过滤室用以保证气体内夹杂的杂质,第一干燥室、第二干燥室保证气体的干燥性,检修口的设置可以在不使用时,检修第一干燥室、第二干燥室。优选地,所述带阀的切换管路包括设置在其中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与另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之间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并联,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上分别设置有两个阀体,所述第一管路上的两个阀体之间连接进气管,所述第二管路上的两个阀体之间连接出气管。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上依次设置有压缩机、缓冲罐,所述缓冲罐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以及质量流量控制器,所述压缩机包括真空泵压缩机和小压缩机,所述真空泵压缩机和小压缩机分别与缓冲罐连接。优选地,所述换热器、除水器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除水器位于两个换热器之间。优选地,所述换热器、除水器底部连接液体收集桶。优选地,所述干燥筒A、干燥筒B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优选地,所述干燥筒A、干燥筒B内从上至下均设置有前过滤室、第一干燥室、第二干燥室、后过滤室,所述第一干燥室与第二干燥室内填充有吸附液体用的填料,且其侧壁上均设置有检修门。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干燥筒A/干燥筒B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见附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包括干燥筒A1、干燥筒B2、换热器3、除水器6,干燥筒A1、干燥筒B2中的其中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与另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之间连接换热器3、除水器6;其中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分别与另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换热器3之间设置有带阀的切换管路8,带阀的切换管路8能控制气路从干燥筒A1通向干燥筒B2,或干燥筒B2通向干燥筒A1;干燥筒A1、干燥筒B2内从上至下均设置有前过滤室19、第一干燥室20、第二干燥室11、后过滤室4,第一干燥室20与第二干燥室11内填充有吸附液体用的填料,且其侧壁上设置有检修门5。前过滤室19、后过滤室4用以保证气体内夹杂的杂质,第一干燥室20、第二干燥室11保证气体的干燥性。带阀的切换管路8包括设置在其中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与另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之间的第一管路9、第二管路10,第一管路9与第二管路10并联,第一管路9、第二管路10上分别设置有两个阀体7,第一管路9上的两个阀体7之间连接进气管12,第二管路10上的两个阀体7之间连接出气管13。第一管路9上的两个阀体7分别为阀体A、阀体B,第二管路9上的两个阀体7分别为阀体C、阀体D。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开启阀体C、阀体B,关闭阀体A和阀体D,待干燥的气体先从进气管12经过阀体C进入到第一个干燥筒(干燥筒A1)内的吸附液体的颗粒(填料)进行干燥,带有湿气的气体在经过换热器3、除水器6,经过第二个干燥筒(干燥筒B2),利用干燥筒B2对气体进行除水干燥,这样能无间断的对气体进行干燥除水。当原本的第一个干燥筒(干燥筒A)内的吸附填料干燥后,且第二个干燥筒(干燥筒B)内的吸附填料无法再吸附时,通过切换管路进行切换,具体为阀体C、阀体B,开启阀体A和阀体D,气路从进气管12经过阀体D经过,进入到第一个干燥筒(干燥筒B2)内的吸附液体的颗粒(填料)进行干燥,带有湿气的气体在经过换热器3、除水器6,经过第二个干燥筒(干燥筒A1),利用干燥筒A1对气体进行除水干燥,这样能无间断的对气体进行干燥除水,能实现无损再生。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进气管12上依次设置有压缩机14、缓冲罐15,缓冲罐15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6以及质量流量控制器17,压缩机14包括真空泵压缩机141和小压缩机142,真空泵压缩机141和小压缩机142分别与缓冲罐15连接。真空泵压缩机141和小压缩机142的设置,保证了缓冲罐15内的压力,一旦压力不达标则控制真空泵压缩机141和小压缩机142加压或减压。为了保证从第一个干燥筒出来的气体的温度以及干燥性,则换热器3、除水器6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除水器6位于两个换热器3之间。换热器3、除水器6底部连接液体收集桶21,用以收集换热器3、除水器6内形成的液体。干燥筒A1、干燥筒B2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8,实时监测干燥筒A1、干燥筒B2的温度。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燥筒A(1)、干燥筒B(2)、换热器(3)、除水器(6),所述干燥筒A(1)、干燥筒B(2)中的其中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与另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之间连接所述换热器(3)、除水器(6);其中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分别与另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换热器(3)之间设置有带阀的切换管路(8),所述带阀的切换管路(8)控制气路从干燥筒A(1)通向干燥筒B(2),或干燥筒B(2)通向干燥筒A(1);所述干燥筒A(1)、干燥筒B(2)内从上至下均设置有前过滤室(19)、第一干燥室(20)、第二干燥室(11)、后过滤室(4),所述第一干燥室(20)与第二干燥室(11)内填充有吸附液体用的填料,且其侧壁上均设置有检修门(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燥筒A(1)、干燥筒B(2)、换热器(3)、除水器(6),所述干燥筒A(1)、干燥筒B(2)中的其中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与另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之间连接所述换热器(3)、除水器(6);其中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分别与另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换热器(3)之间设置有带阀的切换管路(8),所述带阀的切换管路(8)控制气路从干燥筒A(1)通向干燥筒B(2),或干燥筒B(2)通向干燥筒A(1);所述干燥筒A(1)、干燥筒B(2)内从上至下均设置有前过滤室(19)、第一干燥室(20)、第二干燥室(11)、后过滤室(4),所述第一干燥室(20)与第二干燥室(11)内填充有吸附液体用的填料,且其侧壁上均设置有检修门(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压气体无损再生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阀的切换管路(8)包括设置在其中一个干燥筒的出气口与另一个干燥筒的进气口之间的第一管路(9)、第二管路(10),所述第一管路(9)与第二管路(10)并联,所述第一管路(9)、第二管路(10)上分别设置有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忠刘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朗道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