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轴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88733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轴及其制造方法。驱动轴(10)通过在由中碳钢构成的中空管体(12)的两端上,接合由中碳钢构成的实心短轴(14)而构成。在此,在用粒度级号表示中空管体(12)与实心短轴(14)的接合部的晶粒度时,中空管体(12)侧为#5~#9,实心短轴(14)侧为#10~#12。由此,能得到接合强度优异的驱动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轴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轴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驱动轴用于在机动车中将行驶驱动力产生机构所产生的行驶驱动力向车轮传递。
技术介绍
要求机动车的驱动轴既轻量,又使设置有等速万向节(ConstantVelocityUniversalJoints)等的端部的刚性优异。为了对应该需求,实施了以下的一种技术方案,将轴部制成中空管体,且制成实心短轴,并且将该轴部与实心短轴进行接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报特开2008-087003号)。作为接合方法,采用例如摩擦压接。
技术实现思路
中空管体的壁厚为外径与内径之差,而相对于此,实心短轴的壁厚为直径。由此可知,中空管体与实心短轴彼此的壁厚差较大。若对这样的壁厚差较大的接合件实施淬火,则有可能产生淬裂。另外,若以确保实心短轴的硬化层深度的方式来设定淬火条件,则使中空管体的晶粒粗大化而强度下降。为了避免该情况,也可以考虑不对中空管体实施淬火。然而,在该情况下,为了使中空管体具有充分的强度,必须增大外径或壁厚。如上所述,在接合中空管体与实心短轴而得到驱动轴的情况下,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轴(10),其在由中碳钢构成的中空管体(12)的两端上,接合由中碳钢构成的实心短轴(14)而成,其特征在于,/n在用粒度级号表示所述中空管体与所述实心短轴的接合部的晶粒度时,所述中空管体侧为#5~#9,且所述实心短轴侧为#10~#12。/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8 JP 2019-0642671.一种驱动轴(10),其在由中碳钢构成的中空管体(12)的两端上,接合由中碳钢构成的实心短轴(14)而成,其特征在于,
在用粒度级号表示所述中空管体与所述实心短轴的接合部的晶粒度时,所述中空管体侧为#5~#9,且所述实心短轴侧为#10~#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实心短轴的原材料的中碳钢为,以重量比例计,含有C:0.45~0.51%、Si:0.25%以下、Mn:0.30~0.50%、P:0.015%以下、S:0.008~0.020%、Cu:0.2%以下、Ni:0.1%以下、Cr:0.1~0.2%、Mo:0.05~0.25%、Nb:0.03~0.08%、Ti:0.01~0.05%(其中,Mo、Nb、Ti至少任一种)、Al:0.02~0.04%、B:10~30ppm,剩余部分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粒度级号为#9~#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实心短轴的金属组织中的晶粒间界析出NbC、Mo2C、TiC中的至少任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中空管体的原材料的中碳钢为,以重量比例计,含有C:0.43~0.47%、Si:0.20%以下、Mn:0.60~0.90%、P:0.010%以下、S:0.008~0.020%、Cu:0.1%以下、Ni:0.1%以下、Cr:0.05%以下、Mo:0.05%以下、Nb:0.01~0.03%、Ti:0.01~0.05%(其中,Mo、Nb、Ti至少任一种)、Al:0.02~0.04%,剩余部分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粒度级号为#4~#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合部,所述中空管体的一部分以1~30μm的厚度嵌入所述实心短轴。


6.一种驱动轴的制造方法,在由中碳钢构成的中空管体(12)的两端上,接合由中碳钢构成的实心短轴(14),从而得到驱动轴(10),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通过冷锻来得到所述实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川满柴田直人菅井洸山本雅史村上贵文粂井和也竹内丰川村真树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