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970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加固板,两所述加固板分别与古建筑柱脚两侧抵接,所述底座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古建筑柱脚位于两容纳槽之间,所述第一底板朝向第二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卡接块,所述第二底板上开设有与卡接块配合的卡接槽,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上分别设置有立柱,两所述立柱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两限位槽,所述加固板两侧分别卡接在两限位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便于安装,在安装过程中不易破坏古建筑原有结构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古建筑维护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现存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古建筑,在经历多年的历史岁月洗礼进入晚年时期,出现不同层度的安全隐患甚至毀坏的可能,急需采取措施进加固修缮来保存这些古建筑。古建筑大都采取砖混结构、木结构,由于使用年限长,各种腐蚀、材料老化及使用过程中的损坏等,出现承载力不足,需要对古建筑进行正确的加固、修缮、维护。授权公告号为CN20695726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古建筑的加固装置,包括多层加固机构和倾斜警示机构,多层加固机构包括内层加固柱、中层加固柱以及外层加固基台,内层加固柱内开设有柱脚放置槽一,古建筑柱脚放置于柱脚放置槽一内部,中层加固柱内开设有柱脚放置槽二,中层加固柱设置在外层加固地基台上端面,外层加固地基台上端面中间位置开设有柱脚放置槽三,内层加固柱穿过柱脚放置槽二,并放置于柱脚放置槽三内。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这种加固装置的内层加固柱和中层加固柱是套接在古建筑柱脚上的,在安装时只能从古建筑柱支撑柱的顶部向下套入,或者需要先将古建筑柱脚下方掏空,然后从底部向上套接内层加固柱和中层加固柱,安装时易对古建筑原有结构造成破坏,不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具有便于安装,在安装过程中不易破坏古建筑原有结构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加固板,两所述加固板分别与古建筑柱脚两侧抵接,所述底座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古建筑柱脚位于两容纳槽之间,所述第一底板朝向第二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卡接块,所述第二底板上开设有与卡接块配合的卡接槽,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上分别设置有立柱,两所述立柱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两限位槽,所述加固板两侧分别卡接在两限位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首先将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分别卡接在古建筑柱脚两侧,对立柱起到支撑作用,容纳槽侧壁与古建筑柱脚抵接,卡接块卡接在卡接槽内,能够限制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相对移动,然后将两加固板沿着古建筑柱脚的侧壁向下滑动,加固板两侧分别插接在限位槽内,限位槽对加固板进行限位,两加固板分别抵接在古建筑柱脚的两侧,能够进行加固,降低柱脚侧倾的风险,在安装过程中,不会对古建筑原有结构造成损坏,安装操作较为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板远离古建筑柱脚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与底座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板能够对加固板起到支撑作用,使加固板能够承载更大的载荷,增强了加固板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远离限位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底部与底座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支撑板能够对立柱起到支撑作用,使古建筑柱脚向立柱方向侧倾时,立柱不易发生弯曲,进一步增强了加固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板包括抵接在古建筑柱脚上的加固部和两个分别位于加固部两侧连接部,所述加固部与古建筑柱脚外壁贴合,所述连接部滑动连接在限位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部与柱脚外壁贴合,使加固板和柱脚的接触面积更大,加固效果更好,连接部与限位槽滑动连接,使安装加固板时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上分别开设有螺栓过孔,所述螺栓过孔内穿设有底板定位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定位螺栓管过螺栓过孔固定在地面上,能够对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进行定位,避免整个加固结构沿古建筑柱脚周向转动或向上滑动,增强加固结构本身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上开设有与限位槽连通的锁紧孔,所述锁紧孔内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与连接部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完加固板后,旋转锁紧螺栓,使锁紧螺栓抵紧在加固板的连接部,两块加固板的连接部相互抵紧,能够限制加固板的移动,避免游客不慎移动加固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板底端面朝向古建筑柱脚的一侧开设有圆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沿古建筑柱脚向下滑动加固板的过程中,圆角能够避免加固板的棱角划伤柱脚,较低对柱脚造成的损伤。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部朝向古建筑柱脚的一侧设置有减震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发生轻微地震或刮大风使,减震垫能够对古建筑柱脚的晃动进行缓冲,同时减震垫能够减轻加固板对古建筑柱脚的压伤。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在安装过程中,不会对古建筑原有结构造成损坏,安装操作较为方便;2.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使使加固板能够承载更大的载荷,增强了加固结构的稳定性;3.减震垫能够对古建筑柱脚的晃动进行缓冲。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加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第一底板;3、第二底板;4、容纳槽;5、卡接块;6、卡接槽;7、螺栓过孔;8、底板定位螺栓;9、加固板;91、连接部;92、加固部;10、限位槽;11、立柱;12、古建筑柱脚;13、第一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5、锁紧孔;16、锁紧螺栓;17、减震垫。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外形为半径相同的半圆形,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容纳槽4。容纳槽4的形状根据古建筑柱脚12横截面的形状设置,本实施例中古建筑柱脚12横截面为圆形,容纳槽4为半径与古建筑柱脚12半径一致的半圆形,古建筑柱脚12位于两容纳槽4之间。第一底板2朝向第二底板3的一侧设置有两组卡接块5,卡接块5为T形,第二底板3上开设有与卡接块5配合的卡接槽6,安装底座1时,首先安装第一底板2,使第一底板2的容纳槽4侧壁与古建筑柱脚12的侧壁抵接,然后将第二底板3的容纳槽4侧壁抵接在古建筑柱脚12侧壁上,接着向下滑动第二底板3使卡接块5卡接在卡接槽6内。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上分别开设有两组螺栓过孔7,螺栓过孔7内穿设有底板定位螺栓8,底板定位螺栓8将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固定在地面上。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上分别垂直焊接固定有立柱11,两立柱11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两限位槽10,立柱11远离限位槽10的一侧焊接固定有第二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4呈三角形,第二支撑板14底部与底座1焊接固定。参照图3,底座1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加固板9,加固板9包括抵接在古建筑柱脚12上的加固部92和两个分别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加固板(9),两所述加固板(9)分别与古建筑柱脚(12)两侧抵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所述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容纳槽(4),所述古建筑柱脚(12)位于两容纳槽(4)之间,所述第一底板(2)朝向第二底板(3)的一侧设置有卡接块(5),所述第二底板(3)上开设有与卡接块(5)配合的卡接槽(6),所述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上分别设置有立柱(11),两所述立柱(11)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两限位槽(10),所述加固板(9)两侧分别卡接在两限位槽(10)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加固板(9),两所述加固板(9)分别与古建筑柱脚(12)两侧抵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所述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容纳槽(4),所述古建筑柱脚(12)位于两容纳槽(4)之间,所述第一底板(2)朝向第二底板(3)的一侧设置有卡接块(5),所述第二底板(3)上开设有与卡接块(5)配合的卡接槽(6),所述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上分别设置有立柱(11),两所述立柱(11)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两限位槽(10),所述加固板(9)两侧分别卡接在两限位槽(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板(9)远离古建筑柱脚(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13),所述第一支撑板(13)底部与底座(1)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震性古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1)远离限位槽(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14),所述第二支撑板(14)底部与底座(1)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锦坤郭奕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君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