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502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作业车,该作业车能够对从通气孔取入到发动机罩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适当地进行调整。所述作业车具备:冷却风扇,该冷却风扇经由通气孔(30)将发动机罩(10)的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内部;冷却单元(90),该冷却单元在发动机罩(10)的内部设置于冷却风扇(40)的前方,利用由冷却风扇(40)取入的空气来对作为冷却对象的流体进行冷却;以及一对整流板(100)(右侧整流板(110)、左侧整流板(150)),该一对整流板在发动机罩(10)的内部设置于通气孔(30)与冷却单元(90)之间,并且具有侧视时为大致矩形状、前方及上方开放的切口部(右侧切口部(120)、左侧切口部(1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作业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备冷却单元的作业车的技术,该冷却单元利用被取入到发动机罩的内部的空气来对油等流体进行冷却。
技术介绍
以往,具备冷却单元的作业车的技术已变得众所周知,该冷却单元利用被取入到发动机罩的内部的空气来对油等流体进行冷却。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拖拉机,作为对流体进行冷却的冷却单元,该拖拉机具备散热器和油冷却器、中冷器等。在拖拉机中的散热器的左右侧方分别设有整流板。这样,在拖拉机中,限制了空气从散热器的侧方被吸入到该散热器等。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拖拉机中,只是通过整流板来限制空气从散热器的侧方被吸入到该散热器等,而针对如下情况并未做出考虑:例如在发动机罩的左右侧部具有通气孔的情况下,对从该通气孔取入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632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鉴于如上所述的状况而做出,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该作业车能够对从通气孔取入到发动机罩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适当地进行调整。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上所述,接着说明用于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方案。即,在技术方案1中,作业车具备:发动机罩,在该发动机罩的左右侧部具有通气孔;风扇,该风扇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该风扇经由所述通气孔将所述发动机罩的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内部;冷却单元,该冷却单元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设置于所述风扇的前方,该冷却单元利用由所述风扇取入的空气来对作为冷却对象的流体进行冷却;以及一对整流板,该一对整流板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设置于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冷却单元之间,并且该一对整流板具有侧视时为大致矩形状的切口部,该切口部的前方及上方开放。在技术方案2中,所述切口部具有由两边形成的角度为大致90度的角部。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一对整流板的所述切口部包含具有向前方下降的阶梯状的台阶差的切口部。在技术方案4中,所述一对整流板的所述切口部包含向前方开放的口的角部被形成为切口状的切口部。在技术方案5中,所述发动机罩的所述通气孔具有在侧视时与所述整流板重叠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整流板不重叠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跨越所述切口部的下端部。在技术方案6中,所述冷却单元具有冷却对象彼此不同的多个冷却器,所述多个冷却器包括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该第二冷却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器的前方,并且该第二冷却器与所述第一冷却器相比上端部的高度位置形成得较低,所述一对整流板的所述切口部包含在侧视时设置于从所述第一冷却器向前方分离的位置的切口部。在技术方案7中,所述一对整流板的所述切口部包含在侧视时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器的上方的切口部。在技术方案8中,所述第二冷却器包括第三冷却器和设置于所述第三冷却器的前方的第四冷却器,所述第三冷却器和所述第四冷却器设置为在从正面观察时左右一方侧不重叠并且左右另一方侧重叠,所述一对整流板的所述切口部形成为,在侧视时与所述左右一方侧的所述切口部相比所述左右另一方侧的所述切口部更大。技术的技术效果作为本技术的效果,起到如下所示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中,能够通过一对整流板来对从通气孔取入到发动机罩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适当地进行调整。在技术方案2中,通过切口部具有角部,能够利用角部来取入更多的空气。由此,特别是在热停滞或集中时、或者想要使空气进一步流动时,通过在必要的部位的附近设置角部,能够高效地引导空气。在技术方案3中,在整流板的切口部内也具有台阶差,由此能够将从通气孔取入后的处于该通气孔与整流板之间的空气经由前后方向位置上相互不同的多个路径来向冷却单元的前方引导。在技术方案4中,能够将从通气孔取入后的处于该通气孔与整流板之间的空气经由整流板尽可能顺畅地向冷却单元的前方引导。在技术方案5中,能够使被引导到冷却单元的前方的空气不仅包含经由整流板而被引导的空气,而且包含不经由整流板而被引导的空气。在技术方案6中,能够对第一冷却器供给温度未上升的空气(未通过第二冷却器的空气)。在技术方案7中,从整流板的切口部向冷却单元的前方引导的空气不被供给到第二冷却器,因此能够抑制对该第二冷却器供给过量的空气。在技术方案8中,能够向第三冷却器和第四冷却器在从正面观察时重叠的一侧引导比较多的空气,并且向不重叠的一侧引导比较少的空气。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拖拉机的整体结构的右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拖拉机的前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内部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内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是表示右侧的整流板以及右侧的吸气口的左侧视图。图6是表示左侧的整流板以及左侧的吸气口的右侧视图。图7是表示冷却器周围的配置结构的右侧视图。图8是表示冷却器周围的配置结构的左侧视图。图9是表示冷却器周围的配置结构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空气向冷却器流动的情形的右侧面示意图。图11是表示空气向冷却器流动的情形的左侧面示意图。图12是表示空气向冷却器流动的情形的右侧俯视图。图13是表示空气向冷却器流动的情形的左侧俯视图。图14是表示油导入导出构造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油导入导出构造的立体图。图16的(a)是表示油冷却器及油导入导出构造的右侧视图,图16的(b)是省略了图16的(a)的一部分的图。图17的(a)是表示油去路的下游侧端部的主视图,图17的(b)是图17的(a)的正面剖视图。图18的(a)是表示止回阀的主视图,图18的(b)是表示止回阀的正面剖视图。图19的(a)是表示止回阀的中间部件的正面剖视图,图19的(b)是表示止回阀的中间部件的正面分解剖视图。图20是表示打开状态的止回阀的中间部件的正面剖视图。图21是表示油导入导出构造的正面剖视图。图22是表示油导入导出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23的(a)是表示全长变更前的止回阀的正面剖面示意图,图23的(b)是表示全长变更后的止回阀的正面剖面示意图。图24是表示在止回阀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油导入导出构造中的油的流通方式的正面剖面示意图。图25是表示在止回阀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的油导入导出构造中的油的流通方式的正面剖面示意图。图26的(a)是表示块接头及支架的主视图,图26的(b)是表示块接头及支架的俯视图。图27的(a)是表示块接头及支架的右侧视图,图27的(b)是表示块接头及支架的右侧面局部剖视图。图28是表示块接头的安装状态的右侧视图。图29是表示块接头的配管连接状态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图30是表示块接头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图31是图30的局部放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具备:/n发动机罩,在该发动机罩的左右侧部具有通气孔;/n风扇,该风扇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该风扇经由所述通气孔将所述发动机罩的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内部;/n冷却单元,该冷却单元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设置于所述风扇的前方,该冷却单元利用由所述风扇取入的空气来对作为冷却对象的流体进行冷却;以及/n一对整流板,该一对整流板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设置于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冷却单元之间,并且该一对整流板具有侧视时为大致矩形状的切口部,该切口部的前方及上方开放。/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7 JP 2018-2445251.一种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罩,在该发动机罩的左右侧部具有通气孔;
风扇,该风扇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该风扇经由所述通气孔将所述发动机罩的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内部;
冷却单元,该冷却单元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设置于所述风扇的前方,该冷却单元利用由所述风扇取入的空气来对作为冷却对象的流体进行冷却;以及
一对整流板,该一对整流板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设置于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冷却单元之间,并且该一对整流板具有侧视时为大致矩形状的切口部,该切口部的前方及上方开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部具有由两边形成的角度为大致90度的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整流板的所述切口部包含具有向前方下降的阶梯状的台阶差的切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整流板的所述切口部包含向前方开放的口的角部被形成为切口状的切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的所述通气孔具有在侧视时与所述整流板重叠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整流板不重叠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跨越所述切口部的下端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邨公孝村松大地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