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495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造涉及汽车部件设计制造领域,具体为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他拥有咬口结构的扭转梁,加入了弹力动力增强的纵梁内板结构组合后桥稳定杆后,使得后扭力梁的操控性和舒适性得到增加。包括主梁、纵梁,其中:所述主梁为截面结构为凹字结构的扭转梁,主梁的主体头端和尾端设置咬口,两只咬口内侧镜像设置相同结构的页式稳定杆支架,两只页式稳定杆支架之间由后桥稳定杆进行悬拉连接;所述后桥稳定杆包括一体塑形的空心或实心的杆身,拼接后的纵梁由上至下为,向外直线斜向设置的衬套支撑梁部,衬套支撑梁部下方笔直或向内凸出设置的主梁连接部,主梁连接部下方弧形或S形状的下梁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
本技术创造涉及汽车部件设计制造领域,具体为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
技术介绍
扭力梁式悬挂是汽车后悬挂类型的一种,是通过一个扭力梁来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以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但在平衡的情况下应力一般会集中在纵梁的头尾两端以及两个弹簧盘轴线位置,所以在设计上为了增加承重力,会尽量的要求主梁能吸收和分散更多的应力,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主梁会制造得很笨重,造成小车大梁的情况,整个底盘会非常硬,使得乘坐舒适度非常的底,对抗不平道路等情况下车辆整体通过率很低;后桥稳定杆是配合主梁一起使用的,他是管形的主梁增强引力吸收和调整的主要结构,在应用后桥稳定杆方面可以组合扭转梁,虽然也是独立悬架,单丝后扭转梁式悬架的布置方式相对多连杆式后悬架,在操控性和舒适性方面要略逊一筹,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含有扭转梁的独立悬架后扭力梁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他拥有咬口结构的扭转梁,加入了弹力动力增强的纵梁内板结构组合后桥稳定杆后,使得后扭力梁的操控性和舒适性、承载力得到增加。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包括主梁、纵梁,主梁左右的设置纵梁,纵梁和主梁连接处的超内侧位置设置弹簧盘,纵梁的尾端朝外侧焊接或套合螺栓连接有制动器支架,纵梁头端设置车身连接套管;其中:所述主梁为截面结构为凹字结构的扭转梁,主梁的主体头端和尾端设置咬口,两只咬口内侧镜像设置相同结构的页式稳定杆支架,两只页式稳定杆支架之间由后桥稳定杆进行悬拉连接;所述后桥稳定杆包括一体塑形的空心或实心的杆身,杆身头尾两端设置膨胀重心头,膨胀重心头的尾端套合设置有定位环,膨胀重心头的头端内凹设置连接孔管;所述纵梁包括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两者底部和顶部向内平直或弧形折合并拼接后焊接为管体,拼接后的纵梁由上至下为,向外直线斜向设置的衬套支撑梁部,衬套支撑梁部下方笔直或向内凸出设置的主梁连接部,主梁连接部下方弧形或S形状的下梁部;所述衬套支撑梁部的头端连接设置车身连接套管,主梁连接部的中央位置被纵梁的咬口咬合连接,下梁部的内侧设置弹簧盘,下梁部的外侧架设制动器支架。作为优选所述主梁为单层的凵字符形状结构,由头至尾直径一致。这种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成本低廉,不需要经过多种工艺进行塑形。作为优选所述杆身在膨胀重心头后端还设置扭力管。扭力管能减少杆身的重量,并且在能使得杆身在受到纵梁的左右摇摆应力的时候具有更强的弹性,而不是现有技术中直接的刚性结构,容易造成断裂。作为优选所述后桥稳定杆为空心后桥稳定杆。空心后桥稳定杆弹性更强,使得刚度下降,后扭力梁的弹性增加,从而车辆的底盘舒适度增加。作为优选所述主梁的底部向外平直弯折设置叉角,主梁的咬口侧面镜像设置与纵梁连接处形状匹配的咬口槽,咬口槽和平边的设置使得咬口设置出外翻或弯折弧形的折梁架,折梁架插合入纵梁底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咬口槽和平边的设置使得咬口设置出弧形的折梁架是双角的叉勾结构,他能直接插入纵梁,并且咬口槽的结构是顶部咬合和底部咬合的对口结构,这种结构制作最简单,最节省板体材料,贴合能力比较高,在配合页式稳定杆支架应力分散、传递和承受力结构更加优化。作为优选所述页式稳定杆支架为L形状或弧形弯折片状体一体冲压结构,头端裁切出S的分力部,和分力部后端直立的支架板部,支架板部会横向设置有让后桥稳定杆插入的支架插孔,而分力部会等距离设置有至少两个螺丝孔,用来加装用来做承重调节的分力片,分力片的形状是和分力部形状一致的,并且直接贴合分力部的底部叠合。作为优选所述页式稳定杆支架的最前端叠加设置为多个S形状的分力片。分力片是上下形状一致的,它的形状会和页式稳定杆支架头端的分力部主体结构一致,然后利用螺栓连接在底部,作为匹配纵梁匹配的位置会设置螺丝孔,用于三者连接,这种结构能形成面包车的叠状加强梁的结构,增加主梁的载重能力。作为优选所述页式稳定杆支架横向长度大于咬口的横向长度。这样可以将页式稳定杆支架更加向前延伸垫入纵梁的底部,因为底部受力更多,要和顶部的连接结构区分开。作为优选所述主梁连接部横向设置涨管孔,涨管孔设置胀管螺栓。这2个结构主要是有两个作用1是加强纵梁中央的强度和连接度,防止最中央的焊点崩焊,2是中央和主梁搭接增加搭接后的硬度,并且增加弹性和挂载力,原理类似扁担。作为优选所述杆连接撑页在稳定杆套插孔位置上凸出绕合设置稳定杆套合短管,套环贴合稳定杆套合短管设置。稳定杆套合短管的设置能使得和可调式稳定杆形成相互套合的结构,增加承重度和应力传递范围。作为优选所述作为纵梁包括随动臂外板和随动臂内板,两者底部和顶部向内平直或弧形折合并拼接后焊接为管体,拼接后的纵梁由上至下为,向外直线斜向设置的衬套支撑梁部,衬套支撑梁部下方笔直或向内凸出设置的主梁连接部,主梁连接部下方弧形或S形状的下梁部;主梁连接部的底部贴合设置扭转梁加强板的头端,且扭转梁加强板的头端切口形状与随动臂外板内弧形状一致,所述随动臂外板内弧的头端位置与主梁连接部的中轴弧线位置一致,其中所述下梁部的内侧架设置减震器支架,所述减震器支架为L形状结构,匹配减震器支架在下梁部的内侧外壁凸起加后一层设置有下梁连接替代凹壁,下梁连接替代凹壁对称设置有连接架孔,连接架孔位置上在下梁部的内侧设置有纵梁减震器支架连接螺母。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主梁是扭转梁结构,但是本扭转梁是完全的一种金属板直接折合裁切结构,他的前后直径一致,顶部凹凸有致,将纵向的受理结构完全交给后桥稳定杆,而不是一再加强自身的相关结构,不会造成自身在制作后是各种异形结构,增加工艺复杂度和制作成本,将结构的缺点交由新增加的自身的咬口结构和匹配咬口上设置的页式稳定杆支架上,并且增加分离应力的分力片,和增加其分力以及延长其和纵梁连接能力的分离式簧片结构分力片来进行对应的幅力增加或减少,使得本处结构能形成后桥堆叠钢板的能力,增加连接处的连接承受能力,同比类似技术具有左右纵梁虽然会受力向下弯折的情况,但是也能保持恢复弹性的能力,这种结构拥有更高的弹性,也拥有更高的应力传递性能;自由度高自由度,纵梁加强轮毂后传递的应力会集中传递到纵梁的中央位置,有工字形状结构来集中承担,而不是现有技术的要测量尾端或纵梁来负担,使得管形的纵梁需要更大的强度,比如只能设置成弧形,或必须有1个板件进行弯折,而不能够拼接焊接,比拼接焊接需要更多的制作工序和加工限制;扭梁各连接点应力有惯性释放功能,也就是主力和纵梁的主梁内侧弧角处的受力和应力传递结构,本结构传递非常迅速和连续,并且不具有现有技术那种断层性缺点;此外在减震器和及其架设在扭力梁上的承载结构减震器支架也是采取的相关紧凑的结构,将以往的几字形状结构减震器架改为L形状的单支架结构,将其中另外一只支架转为斜向槽体延长后的斜体下梁连接替代凹壁来进行代力,并且将以为随动臂内板外侧设置的连接螺母收纳到了随动臂内板也就是纵梁的内部,这种紧凑的结构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包括主梁、纵梁,主梁左右的设置纵梁,纵梁和主梁连接处的超内侧位置设置弹簧盘,纵梁的尾端朝外侧焊接或套合螺栓连接有制动器支架,纵梁头端设置车身连接套管;其特征是:所述主梁为截面结构为凹字结构的扭转梁,主梁的主体头端和尾端设置咬口,两只咬口内侧镜像设置相同结构的页式稳定杆支架,两只页式稳定杆支架之间由后桥稳定杆进行悬拉连接;所述后桥稳定杆包括一体塑形的空心或实心的杆身,杆身头尾两端设置膨胀重心头,膨胀重心头的尾端套合设置有定位环,膨胀重心头的头端内凹设置连接孔管;所述纵梁包括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两者底部和顶部向内平直或弧形折合并拼接后焊接为管体,拼接后的纵梁由上至下为,向外直线斜向设置的衬套支撑梁部,衬套支撑梁部下方笔直或向内凸出设置的主梁连接部,主梁连接部下方弧形或S形状的下梁部;所述衬套支撑梁部的头端连接设置车身连接套管,主梁连接部的中央位置被纵梁的咬口咬合连接,下梁部的内侧设置弹簧盘,下梁部的外侧架设制动器支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包括主梁、纵梁,主梁左右的设置纵梁,纵梁和主梁连接处的超内侧位置设置弹簧盘,纵梁的尾端朝外侧焊接或套合螺栓连接有制动器支架,纵梁头端设置车身连接套管;其特征是:所述主梁为截面结构为凹字结构的扭转梁,主梁的主体头端和尾端设置咬口,两只咬口内侧镜像设置相同结构的页式稳定杆支架,两只页式稳定杆支架之间由后桥稳定杆进行悬拉连接;所述后桥稳定杆包括一体塑形的空心或实心的杆身,杆身头尾两端设置膨胀重心头,膨胀重心头的尾端套合设置有定位环,膨胀重心头的头端内凹设置连接孔管;所述纵梁包括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两者底部和顶部向内平直或弧形折合并拼接后焊接为管体,拼接后的纵梁由上至下为,向外直线斜向设置的衬套支撑梁部,衬套支撑梁部下方笔直或向内凸出设置的主梁连接部,主梁连接部下方弧形或S形状的下梁部;所述衬套支撑梁部的头端连接设置车身连接套管,主梁连接部的中央位置被纵梁的咬口咬合连接,下梁部的内侧设置弹簧盘,下梁部的外侧架设制动器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其特征是:所述页式稳定杆支架为L形状或弧形弯折片状体一体冲压结构,头端裁切出S的分力部,和分力部后端直立的支架板部,支架板部会横向设置有让后桥稳定杆插入的支架插孔,而分力部会等距离设置有至少两个螺丝孔,用来加装用来做承重调节的分力片,分力片的形状是和分力部形状一致的,并且直接贴合分力部的底部叠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其特征是:所述页式稳定杆支架的最前端叠加设置多个S形状的分力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装低应力传递稳定杆结构的后扭力梁,其特征是:所述杆身在膨胀重心头后端还设置扭力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黎明翁盛锋杨天洪吴琼勇刘名英张绒仙李少安钱渊波陈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