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4945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包括越野车,越野车的车顶设置有置物架,置物架上设置有探测组件、识别组件与干扰摧毁组件,探测组件包括雷达,雷达为四面阵雷达,四面阵雷达均布在置物架的四周;越野车的内部设置有控制指挥中心,控制指挥中心分别与探测组件、识别组件和干扰摧毁组件相连,探测组件与识别组件发现并确认目标无人机时,将数据发送至控制指挥中心,控制指挥中心控制干扰摧毁组件对目标无人机做出应对措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采用四面阵雷达,四面阵雷达可实现全向无遮挡探测,同时还可以消除在执法过程中,由于传统雷达的遮挡造成的打击盲区,打击失误率低,降低了所保护空域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无人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如今各式各样的飞行器大量涌现,特别是对于那些飞行高度在1000米以下、飞行速度低于200公里/小时、体型较小的无人机,因其具有不惧伤亡、操作灵活、容易制造、成本低廉等特点,在近几年来发展相当迅猛,发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大量涌现的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公司也助推了民用无人机的普及,无人机发展迅猛的同时也对个人、社会甚至是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因此,国内积极研发反无人机防御系统,尤其是车载反无人机防御系统,其机动性高,能够快速、有效地到达目的地执行任务,但是,目前车载反无人机技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车载反无人机防御系统中雷达、红外热成像仪、测距传感器、无线电侦收设备以及激光炮等元器件均设置在车体顶部,在打击目标无人机时,由于系统自身元器件的遮挡会造成许多打击盲区,从而降低打击成功率,所保护空域的安全性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具有降低打击盲区,提高打击成功率低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其中,包括越野车,越野车的车顶设置有置物架,置物架上设置有探测组件、识别组件与干扰摧毁组件,探测组件包括雷达,雷达为四面阵雷达,四面阵雷达均布在置物架的四周;越野车的内部设置有控制指挥中心,控制指挥中心分别与探测组件、识别组件和干扰摧毁组件相连,探测组件与识别组件发现并确认目标无人机时,将数据发送至控制指挥中心,控制指挥中心控制干扰摧毁组件对目标无人机做出应对措施。进一步,在置物架的前部、后部、左部以及右部分别设置有雷达安装座,四面阵雷达固定在雷达安装座上。进一步,雷达安装座包括固定板和雷达安装板,固定板和雷达安装板固定相连,固定板与置物架相连,四面阵雷达与雷达安装板相连。进一步,置物架与U型板相连,U型板套设在置物架上,U型板设置有通孔,对应的,固定板与置物架上也设置有通孔,固定板、U型板以及置物架通过螺栓连接。进一步,在固定板和雷达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可提升雷达安装座的稳定性,进而保证雷达所测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识别组件包括红外热成像仪、测距传感器以及无线电侦收设备;红外热成像仪、测距传感器以及无线电侦收设备均设置在转台上,以增大识别范围。进一步,转台包括第一转台和第二转台,第二转台设置在第一转台上,第二转台可跟随第一转台转动;第一转台可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第二转台可在竖直方向上转动,识别组件与干扰摧毁组件均设置在第二转台上。进一步,第一转台包括底座和顶盖,底座包括固定端和连接端,固定端与置物架相连,连接端外侧套设有滑环,滑环可相对于底座转动,滑环与顶盖固定相连,顶盖与第二转台相连。进一步,第二转台包括第一罩体和转板,顶盖上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与第一罩体固定相连,第一罩体内设置有第二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与转板相连,识别组件与干扰摧毁组件均设置在转板上。进一步,置物架包括第一连接架、承载架以及第二连接架,第一连接架、承载架以及第二连接架通过缓冲组件顺次相连,以增强置物架的减震性能,进而增强探测组件、识别组件与干扰摧毁组件的稳定性。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机动性高,通过性强,能够快速、有效地满足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对目标的探测搜索、侦查识别、跟踪监视、干扰和摧毁等任务需求;采用四面阵雷达,四面阵雷达可实现全向无遮挡探测,同时还可以消除在执法过程中,由于传统雷达的遮挡造成的打击盲区,打击失误率低,大大降低了所保护空域的安全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的置物架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的缓冲柱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的置物架与后保险杠的连接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的雷达安装示意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的雷达安装示意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反的无人机车的识别组件与干扰摧毁组件一体化的装配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反的无人机车的识别组件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反的无人机车的滑环与底座连接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的滑环与底座连接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包括越野车1,越野车1的车顶设置有置物架2,置物架2上设置有探测组件3、识别组件4与干扰摧毁组件5,越野车1的内部设置有控制指挥中心,控制指挥中心分别与探测组件3、识别组件4和干扰摧毁组件5相连,探测组件3与识别组件4发现目标无人机时,将数据发送至控制指挥中心,控制指挥中心控制干扰摧毁组件5对目标无人机做出应对措施。具体的,置物架2包括第一连接架21、承载架22以及第二连接架23,第一连接架21、承载架22以及第二连接架23顺次相连,第一连接架21设置在车体前部并与车体固定相连,承载架22设置在车体顶部,第二连接架23设置在车体后部并与后保险杠固定相连。第一连接架21为U型,U型顶部为第一连接端,U型的底部为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车体固定相连,优选的,第一连接端与车体可拆卸连接,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端设置有连接片211,第一连接端与连接片211的连接关系可以是焊接;连接片2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对应的,车体上也设置有相应数量的固定孔,通过螺栓与螺母将第一连接架21固定在车体上。优选的,连接片211的形状与车体相匹配,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架21设置在前挡风玻璃的两侧,因此,连接片211的形状为L型,以增大连接片211与车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连接片211的受力面积,从而增大置物架2的承载能力。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连接端与承载架22相连,连接方式可选用焊接,优选的,第二连接端与缓冲组件24相连,缓冲组件24与承载架22相连,缓冲组件24包括缓冲柱241,缓冲柱24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相连,另一端与承载架22相连,缓冲柱241的两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端和承载架22相匹配的凹槽,缓冲柱241的中间设置有通孔,对应的,第二连接端与承载架22上也设置有通孔,第二连接端、缓冲柱241以及承载架22通过螺栓与螺母相连。值得注意的是,缓冲柱24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如橡胶,缓冲柱241也可以直接采用弹簧替换。第二连接架23为U型,U型底部为第三连接端,U型的顶部为第四连接端,第三连接端与承载架22相连,其连接方式与第二连接端与承载架22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如图4所示,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越野车,越野车的车顶设置有置物架,置物架上设置有探测组件、识别组件与干扰摧毁组件,探测组件包括雷达,雷达为四面阵雷达,四面阵雷达均布在置物架的四周;越野车的内部设置有控制指挥中心,控制指挥中心分别与探测组件、识别组件和干扰摧毁组件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越野车,越野车的车顶设置有置物架,置物架上设置有探测组件、识别组件与干扰摧毁组件,探测组件包括雷达,雷达为四面阵雷达,四面阵雷达均布在置物架的四周;越野车的内部设置有控制指挥中心,控制指挥中心分别与探测组件、识别组件和干扰摧毁组件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其特征在于,在置物架的前部、后部、左部以及右部分别设置有雷达安装座,四面阵雷达固定在雷达安装座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其特征在于,雷达安装座包括固定板和雷达安装板,固定板和雷达安装板固定相连,固定板与置物架相连,四面阵雷达与雷达安装板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其特征在于,置物架与U型板相连,U型板套设在置物架上,U型板设置有通孔,对应的,固定板与置物架上也设置有通孔,固定板、U型板以及置物架通过螺栓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板和雷达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可提升雷达安装座的稳定性,进而保证雷达所测数据的准确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打击盲区的反无人机车,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锋杜健冯文龙朱言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国卫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