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5883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人配送车稳定性差、越障和爬坡能力差、易翻车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底盘本体、驱动机构,在所述底盘本体底部设有万向轮、防前倾轮、两个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的驱动轮,其中两驱动轮相对平行的安装在底盘本体底部两侧,所述万向轮位于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后方,所述防前倾轮安装在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前方,且该防前倾轮触地点高于由两驱动轮触地点、万向轮触地点所形成的平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置底盘的配重和底盘的“小四轮”结构使无人配送车控制简单、稳定性好,不易翻车;越障和爬坡能力强,通过性好;能适应更复杂多变的地形,应用场景更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
本技术涉及智能无人售货
,具体涉及一种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
技术介绍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新零售物流体系智能化的发展,仓储、运输、配送等众多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成为物流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无人配送车没有无人机在城市空间的安全性受限的问题,且适用于开放的楼宇、社区、校园、工业园区等多种环境,解决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现有无人车底盘以四轮和六轮为主流,六轮系的相对复杂,控制系统繁琐,加工成本高,体积大,重量大,影响电池的续航里程,高昂的成本也成为很多产品推广普及的瓶颈。四轮系的越障和爬坡能力低,非水平路面的通过性不好,在相对复杂的使用环境里,有很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人配送车稳定性差、越障和爬坡能力差、易翻车的技术问题,以期实现无人配送车应用场景更广泛,能适应更复杂多变的地形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包括底盘本体、驱动机构,在所述底盘本体底部设有万向轮、防前倾轮、两个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的驱动轮,其中两驱动轮相对平行的安装在底盘本体底部两侧,所述万向轮位于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后方,所述防前倾轮安装在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前方,且该防前倾轮触地点高于由两驱动轮触地点、万向轮触地点所形成的平面。优选的,所述万向轮、驱动轮和防前倾轮的直径大小比例为:45~55:160~175:20~30。优选的,所述底盘本体包括由面板连接架固定连接的多层面板;所述面板连接架在所述面板间塔型设置。优选的,所述防前倾轮设置于所述多层面板的下部前方。优选的,所述万向轮通过万向轮固定架与所述面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驱动轮通过驱动轮安装架与所述面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防前倾轮通过防前倾轮固定架与所述面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对应于所述驱动轮的电机及其供电蓄电池电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主要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合理设置底盘的配重和底盘的“小四轮”结构使无人配送车控制简单、稳定性好,不易翻车;越障和爬坡能力强,通过性好;能适应更复杂多变的地形,应用场景更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无人配送车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无人配送车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以上图中,1为面板、2为面板连接架、3为万向轮、31为万向轮固定架、4为驱动轮、41为驱动轮安装架、5为防前倾轮、51为防前倾轮固定架、6为电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零部件和结构或单元模块,如无特别说明,则均为常规市售产品。实施例1:一种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参见图1、图2和图3,该无人配送车行走地盘设置于无人配送车底部,包括四层面板1和将面板1之间层层连接起来的若干面板连接架2,所述面板连接架2在面板1间塔型设置;最下层面板1底部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后方设有万向轮3,其直径为50cm,与无人配送车底盘本体底部两侧相对平行的分别设有驱动轮4,其直径为169cm,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前方设有防前倾轮5,其直径为25cm,且该防前倾轮5触地点高于由两驱动轮4触地点、万向轮3触地点所形成的平面。如图4所示,万向轮3通过万向轮固定架31与最下层面板1固定连接,在转向时,给无人配送车面板1提供支撑、调节移动方向、减小转动摩擦力;驱动轮4通过驱动轮安装架41与最下层面板1固定连接,给无人配送车提供移动动力;防前倾轮5通过防前倾轮固定架51与最下层面板1固定连接,用来在下坡、越障后避免最下层面板1瞬间前倾时最先接触地面,保证无人车能够顺利前行,并能保护无人车面板1、外壳等免受地面碰撞,避免受损。面板1上与无人配送车后面对应处还设有蓄电池电源6,为驱动轮4提供能源,并使面板1的配重靠后,保证无人配送车越障时车体的稳定。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
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包括底盘本体、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盘本体底部设有万向轮、防前倾轮、两个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的驱动轮,其中两驱动轮相对平行的安装在底盘本体底部两侧,所述万向轮位于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后方,所述防前倾轮安装在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前方,且该防前倾轮触地点高于由两驱动轮触地点、万向轮触地点所形成的平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包括底盘本体、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盘本体底部设有万向轮、防前倾轮、两个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的驱动轮,其中两驱动轮相对平行的安装在底盘本体底部两侧,所述万向轮位于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后方,所述防前倾轮安装在底盘本体正向行走方向的前方,且该防前倾轮触地点高于由两驱动轮触地点、万向轮触地点所形成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轮、驱动轮和防前倾轮的直径大小比例为:45~55:160~175:2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配送车行走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本体包括由面板连接架固定连接的多层面板;所述面板连接架在所述面板间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博雷川川刘大同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吉立达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