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门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8009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备能够抑制卡爪弹簧的作用力的偏差的卡止部的车用门锁装置,即使在该卡止部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如预期那样对车门进行开闭操作的车用门锁装置。车用门锁装置1具备支承部件、闩锁(15)、卡爪(18)、以及将卡爪(18)向闩锁(15)侧施力的卡爪弹簧(19)。上述支承部件具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支承部件以及金属制的第二支承部件。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具有与卡爪弹簧(19)的另一端部卡止的第一卡止部。上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从上述第一卡止部观察,被设置于向上述第一卡止部从卡爪弹簧(19)受到的弹力的方向远离的位置的第二卡止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门锁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用门锁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了车用门锁装置。上述车用门锁装置具备闩锁、卡爪等各种杆。上述杆被收纳于大致箱状的支承部件(外壳)。闩锁被支承为能够绕被外壳支承的轴部件转动。在车门被关闭时,闩锁与被设置于车辆的主体的撞击器卡合,并且,绕上述轴部件向规定的第一方向转动。另外,卡爪被支承为能够绕被外壳支承的轴部件转动。车用门锁装置具备卡爪弹簧(扭转螺旋弹簧)。卡爪弹簧的一端部与卡爪卡止,卡爪弹簧的另一端部与外壳卡止。卡爪通过卡爪弹簧而被向闩锁侧施力。卡爪与卡合在撞击器的闩锁卡合,而限制闩锁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转动。由此,车门被关闭的状态被保持。若拉动与卡爪连结的门把手,则卡爪向与卡爪弹簧对卡爪的施力方向相反的一侧转动。由此,卡爪从闩锁脱离,闩锁能够向第二方向转动。即、使车门成为能够打开的状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186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66028号公报外壳具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支承部件(机壳)、以及金属制的第二支承部件(子基板)。在专利文献1中,卡爪弹簧的另一端部与第一支承部件卡止。在对车门(或者车用门锁装置)外加了冲击而第一支承部件破损的情况下,卡爪不会如预期那样向闩锁侧被施力。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卡爪弹簧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支承部件卡止。即使对车门(或者车用门锁装置)施加冲击,但金属制的第二支承部件与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支承部件相比,难以破损。因此,能够使卡爪如预期那样继续向闩锁侧施力。但是,一般,第二支承部件通过对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形成。在供卡爪弹簧的另一端部卡止的卡止部通过对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形成的情况下,与卡止部是合成树脂制的情况相比,其制造精度(尺寸以及位置的精度)低。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车用门锁装置相比,卡爪的作用力的偏差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鉴于上述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抑制卡爪弹簧的作用力的偏差的卡止部的车用门锁装置,且即使在该卡止部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如预期那样对车门进行开闭操作的车用门锁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车用门锁装置具备:支承部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上述支承部件支承的第一轴部件转动,在车门被关闭时,向规定的第一方向转动并且与被设置于车辆的主体的撞击器卡合的闩锁;被支承为能够绕被上述支承部件支承的第二轴部件转动,与卡合在上述撞击器的闩锁卡合,从而限制上述闩锁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转动的卡爪;以及是具有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并且上述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被施加向规定方向的外力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在已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卡爪卡合,且上述另一端部被上述支承部件支承,将其弹力向上述卡爪施加而将上述卡爪向上述闩锁侧施力的弹性部件,上述支承部件具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支承部件以及金属制的第二支承部件,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具有供上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部卡止的第一卡止部,上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从上述第一卡止部观察,被设置于向上述第一卡止部从上述弹性部件受到的弹力的方向远离的位置的第二卡止部。另外,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支承部件是冲压加工品。另外,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轴部件是金属制的,上述支承部件还具有金属制的第三支承部件,上述第二轴部件的一端部被第二支承部件支承,上述第二轴部件的另一端部被上述第三支承部件支承。如上述那样,在通常时,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部与第一支承部件的第一卡止部卡止。该第一支承部件是合成树脂材制的,相对地(例如与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相比),其制造精度高。因此,能够抑制卡爪弹簧的作用力的偏差。这里,第二支承部件的第二卡止部从第一卡止部观察,通常时被配置于向第一卡止部从弹性部件受到的弹力的方向(与支承反作用力相反的方向)远离的位置。即使冲击被施加于车门、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支承部件的第一卡止部破损,若金属制的第二卡止部未破损并残存的话,则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部与第二卡止部卡止。因此,卡爪被弹性部件施力,维持相对于闩锁可卡合/脱离的状态。因此,根据本技术,通常时能够抑制弹性部件的作用力的偏差,即使在第一卡止部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如预期那样对车门进行开闭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室内侧观察组装了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门锁装置的车辆的右侧的前门的侧视图。图2是从斜上方且后方观察闩锁机构的立体图。图3是从斜上方且前方观察闩锁机构的立体图。图4是从后方观察闩锁机构的主视图。图5是闩锁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4的A-A剖视图。图7是表示卡爪弹簧的另一端部的卡止形态的简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车用门锁装置,1a…提升杆,1b…座垫,10…闩锁机构,11…主体(第一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12…基板(第三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13…子基板(第二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14…闩锁轴(第一轴部件的一个例子),15…闩锁,16…闩锁弹簧,17…卡爪轴(第二轴部件的一个例子),18…卡爪,19…卡爪弹簧(弹性部件的一个例子),111…立壁部(第一卡止部的一个例子),121…后壁部,122…侧壁部,131…基部,DH…门把手,F14…凸缘部,F17…凸缘部,FD…前门(车门的一个例子),N3…爪部(第二卡止部的一个例子),S…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门锁装置1进行说明。车用门锁装置1例如如图1所示,应用于车辆的右侧的前门FD。前门FD的前侧的端面经由未图示的铰链被组装在被设置于车辆的主体部的侧面部的乘降口。前门FD绕上述铰链的轴转动,开闭车辆的乘降口。以下的说明的各种方向表示前门FD被关闭的状态的方向。此外,前门FD与本技术的车门对应。车用门锁装置1被配置于前门FD的内面板P1(车室内侧面板)与外面板P2(车室外侧面板)之间。车用门锁装置1具备图2~图4所示的闩锁机构10。闩锁机构10保持前门FD被关闭的状态。车用门锁装置1除了闩锁机构10以外,还具备作为将门把手DH的操作力向闩锁机构10传递而使关闭状态的前门FD打开的装置的打开连杆机构。该打开连杆机构与本技术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以下对闩锁机构10进行说明,省略打开连杆机构的说明。如图5所示,闩锁机构10具备:主体11、基板12、子基板13、闩锁轴14、闩锁15、闩锁弹簧16、卡爪轴17、卡爪18、卡爪弹簧19、提升杆1a以及座垫1b。此外,主体11、子基板13以及基板12分别与本技术的第一支承部件、第二支承部件以及第三支承部件对应。另外,闩锁轴14、卡爪轴17分别与本技术的第一轴部件以及第二轴部件对应。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基板12。主体11是合成树脂制。主体11是朝后方被开放的大致箱状部件。即主体11具有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底壁部、以及包围底壁部的后侧的空间S的周壁部。周壁部是大致与底壁部垂直的壁部。另外,在底壁部形成有贯通孔、与底壁面垂直的壁部(加强筋)、凹部以及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门锁装置,是被设置于车辆的门的车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支承部件;/n闩锁,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上述支承部件支承的第一轴部件转动,在车门被关闭时,向规定的第一方向转动并且与被设置于车辆的主体的撞击器卡合;/n卡爪,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上述支承部件支承的第二轴部件转动,与卡合在上述撞击器的闩锁卡合,从而限制上述闩锁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转动;以及/n弹性部件,其是具有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并且上述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被施加规定方向的外力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在已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卡爪卡合,且上述另一端部被上述支承部件支承,将其弹力向上述卡爪施加而将上述卡爪向上述闩锁侧施力,/n上述支承部件具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支承部件以及金属制的第二支承部件,/n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具有供上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部卡止的第一卡止部,/n上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从上述第一卡止部观察,被设置于向上述第一卡止部从上述弹性部件受到的弹力的方向远离的位置的第二卡止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2 JP 2018-2190921.一种车用门锁装置,是被设置于车辆的门的车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件;
闩锁,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上述支承部件支承的第一轴部件转动,在车门被关闭时,向规定的第一方向转动并且与被设置于车辆的主体的撞击器卡合;
卡爪,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上述支承部件支承的第二轴部件转动,与卡合在上述撞击器的闩锁卡合,从而限制上述闩锁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转动;以及
弹性部件,其是具有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并且上述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被施加规定方向的外力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在已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上述一端部与上述卡爪卡合,且上述另一端部被上述支承部件支承,将其弹力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泉翔悟小岛一记尾高善树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