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130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和腔体,其进一步包括有行位脱模组件,行位脱模组件包括有第一行位、第二行位、驱动座、气缸和气缸固定座,气缸固定于气缸固定座上,气缸固定座固设于下模组件中,第一行位固定在驱动座上,第一行位的两侧面为斜面,第二行位沿第一行位的两侧面移动,气缸驱动驱动座移动,且带动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向腔体移动或远离。上述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具有行位脱模组件,该行位脱模组件脱模时,气缸驱动驱动座移动,第一行位先移动,使第一行位与其中一个扣位分离,第一行位带动第二行位移动,使第二行位与其他扣位分离,使模具开模时,不会对产品进行损伤,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生产
,尤其是涉及一种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在模具行业里,可以通过向模具中的腔体注入熔融塑料,熔融塑料冷却后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其中在产品之中有扣位,不能直接脱模,需要采用行位结构辅助脱模,但该种结构只能用于有一个方向扣位的产品的脱模,若产品有多个方向的扣位时,则传统的行位结构无法将产品脱模,会拉坏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十分简便地将产品拉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和腔体,所述腔体设置于所述上模组件和所述下模组件之间,其进一步包括有行位脱模组件,所述行位脱模组件包括有第一行位、第二行位、驱动座、气缸和气缸固定座,所述气缸固定于所述气缸固定座上,所述气缸固定座固设于所述下模组件中,所述第一行位固定在所述驱动座上,所述第一行位的两侧面为斜面,所述第二行位沿所述第一行位的两侧面移动,所述气缸驱动所述驱动座移动,且带动所述第一行位和所述第二行位向所述腔体移动或远离。优选地,所述第一行位上设有卡块,所述第二行位上设有卡槽,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卡设。优选地,所述卡块呈“T”字形。优选地,所述第一行位的两侧面形成的夹角为10°-20°。优选地,其进一步包括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盖板和导向座,所述盖板与所述导向座之间形成供所述第一行位和所述第二行位移动的导向槽。>优选地,所述导向座上设有导轨,所述导轨设于所述导向槽表面,所述导轨设有两个,所述第一行位沿其中一个导轨移动,所述第二行位沿另一个导轨移动。优选地,其进一步包括有垫板,所述垫板位于所述驱动座的下端。优选地,其进一步包括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位于所述驱动座的两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具有行位脱模组件,该行位脱模组件脱模时,气缸驱动驱动座移动,第一行位先移动,使第一行位与其中一个扣位分离,第一行位带动第二行位移动,使第二行位与其他扣位分离,使模具开模时,不会对产品进行损伤,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涉及的行位脱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涉及的第一行位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涉及的第二行位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涉及的导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涉及的导向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组件2、下模组件3、腔体4和行位脱模组件1,腔体4设置于上模组件2和下模组件3之间,行位脱模组件1包括有第一行位11、第二行位12、驱动座13、气缸14和气缸固定座15,气缸14固定于气缸固定座15上,气缸固定座5固定于下模组件3上,第一行位11固定在驱动座13上,第一行位11的两侧面为斜面,第二行位12设有两个,第二行位12沿第一行位11的两侧移动,气缸14驱动驱动座13移动,带动第一行位11移动,第二行位12沿第一行位11移动,使第一行位11和第二行位12进入或离开腔体4,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10°-20°,防止两个第二行位12产生干涉,第一行位11上设有卡块111,第二行位12上设有卡槽121,卡块111呈“T”字形,卡块111与卡槽121卡设,防止第一行位11与第二行位12分离。如图5和图6所示,行位脱模组件1进一步包括有导向组件16,导向组件16包括盖板161和导向座162,盖板161与导向座162之间形成供第一行位11和第二行位12移动的导向槽163,使第一行位11和第二行位12能够准确进入至腔体4中。导向座162上设有导轨,导轨设于导向槽163表面,导轨包括有第一导轨164和第二导轨165,第一行位11沿第一导轨164移动,第二行位12沿第二导轨165移动,第二行位12先沿第二导轨165移动脱离腔体4后,第二行位12脱离第二导轨165,第一行位11带动第一行位12脱离腔体4。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行位脱模组件1还进一步包括有垫板18和导向板17,垫板18位于驱动座13的下端,导向板17位于驱动座13的两端,降低驱动座13的磨损。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组件(2)、下模组件(3)和腔体(4),所述腔体(4)设置于所述上模组件(2)和所述下模组件(3)之间,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有行位脱模组件(1),所述行位脱模组件(1)包括有第一行位(11)、第二行位(12)、驱动座(13)、气缸(14)和气缸固定座(15),所述气缸(14)固定于所述气缸固定座(15)上,所述气缸固定座(15)固设于所述下模组件(3)中,所述第一行位(11)固定在所述驱动座(13)上,所述第一行位(11)的两侧面为斜面,所述第二行位(12)沿所述第一行位(11)的两侧面移动,所述气缸(14)驱动所述驱动座(13)移动,且带动所述第一行位(11)和所述第二行位(12)向所述腔体(4)移动或远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组件(2)、下模组件(3)和腔体(4),所述腔体(4)设置于所述上模组件(2)和所述下模组件(3)之间,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有行位脱模组件(1),所述行位脱模组件(1)包括有第一行位(11)、第二行位(12)、驱动座(13)、气缸(14)和气缸固定座(15),所述气缸(14)固定于所述气缸固定座(15)上,所述气缸固定座(15)固设于所述下模组件(3)中,所述第一行位(11)固定在所述驱动座(13)上,所述第一行位(11)的两侧面为斜面,所述第二行位(12)沿所述第一行位(11)的两侧面移动,所述气缸(14)驱动所述驱动座(13)移动,且带动所述第一行位(11)和所述第二行位(12)向所述腔体(4)移动或远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位(11)上设有卡块(111),所述第二行位(12)上设有卡槽(121),所述卡块(111)与所述卡槽(121)卡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行位脱模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111)呈“T”字形。


4.如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亿辰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