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排气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193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发动机排气结构包括第一连管、第一套管、第二连管和第二套管。第一连管的入口用于与发动机连接,第一套管靠近发动机的一端封闭,第一套管套设在第一连管外,形成谐振腔体,第一连管排出的废气能够进入谐振腔体内。第二连管的入口与第一连管的出口对应设置,第二连管的出口用于与消声器连接,且第二连管的入口尺寸小于第二连管的出口尺寸。第二套管分别套设在第二连管和第一套管外,形成稳压腔体。通过谐振腔体和稳压腔体的配合作用来压制废气的倒灌,降低废气的倒灌量,从而提高充气效率,增加发动机的扭矩。同时,谐振腔体可以改变反射排气压力波的峰值,实现降噪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排气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摩托车包括发动机和排气管,排气管与发动机相连接。摩托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发动机的燃烧室内产生的废气从发动机出口流出,并经排气管将废气排出。但是,废气在排气管内会产生排气压力反射波,在气门重叠角期间,若排气管内反射正压波,反射的正压波会阻止废气的排出,排出的废气反射回发动机的燃烧室内,部分废气通过打开的进气门倒灌至进气道内,使得发动机的充气效率下降,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扭矩。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减少废气的倒灌量,提升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增加发动机的扭矩。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包括:第一连管,所述第一连管的入口用于与发动机连接;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端封闭,所述第一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一连管外,形成谐振腔体;第二连管,所述第二连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连管的出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连管的入口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连管的出口尺寸;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连管和所述第一套管外,形成稳压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连管排出的废气能够进入所述谐振腔体内,所述谐振腔体内的废气能够排出至所述稳压腔体内。上述发动机排气结构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上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第一套管套设在第一连管外,形成谐振腔体;第二套管套设在第一套管和第二连管外,形成稳压腔体。该稳压腔体分别与第一连管、谐振腔体、第二连管连通,是第一连管、谐振腔体、第二连管的负载边界,且直接影响排气压力波的反射。在反射排气压力波的作用下,当第二连管内的废气向第一连管内反向流动时,谐振腔体可以吸纳一些返流的废气,从而减少进入第一连管的返流废气;当第一连管向第二连管正向排气时,储存在谐振腔体内的废气被释放,向第二连管流动,同时稳压腔体内的废气也向第二连管流动,通过谐振腔体和稳压腔体的配合作用来压制废气的倒灌,降低废气的倒灌量,从而提高充气效率,增加发动机的扭矩。由于第二连管入口尺寸小于第二连管出口尺寸,第二连管起到截流的作用,增加回流至谐振腔体内的废气量,而谐振腔体内的废气变多可以更好地压制废气的倒灌,降低废气的倒灌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充气效率,增加发动机的扭矩。此外,谐振腔体可以改变反射排气压力波的峰值,将排气压力波的波峰值降低,将排气压力波的波谷提升,这样排气压力波的变化剧烈程度下降,使得压力变化幅值减小,从而实现降噪的目的。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压腔体的当量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连管的直径、所述第一套管的当量直径和所述第二连管的当量直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套管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第二连管的一端端面与所述第一连管的出口端端面之间的距离为3mm~2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管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2mm~15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靠近所述第二连管设置,所述第二管段的当量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管段的直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段包括连接段和避让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管连接,所述避让段与所述第一连管之间形成有出入口,所述稳压腔体通过所述出入口与所述谐振腔体相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第二连管的一端封闭,所述第一连管上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一连管通过所述通气孔与所述谐振腔体相连通;所述谐振腔体为四分之一波长谐振腔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气结构还包括触媒,所述触媒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管内,且所述触媒位于所述第二连管的出口处;所述第二连管的入口内径小于触媒芯体的直径。一种发动机,包括消声器以及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所述消声器与所述发动机排气结构连接。上述的发动机,第一套管套设在第一连管外,形成谐振腔体;第二套管套设在第一套管和第二连管外,形成稳压腔体。该稳压腔体分别与第一连管、谐振腔体、第二连管连通,是第一连管、谐振腔体、第二连管的负载边界,且直接影响排气压力波的反射。在反射排气压力波的作用下,当第二连管内的废气向第一连管内反向流动时,谐振腔体可以吸纳一些返流的废气,从而减少进入第一连管的返流废气;当第一连管向第二连管正向排气时,储存在谐振腔体内的废气被释放,向第二连管流动,同时稳压腔体内的废气也向第二连管流动,通过谐振腔体和稳压腔体的配合作用来压制废气的倒灌,降低废气的倒灌量,从而提高充气效率,增加发动机的扭矩。由于第二连管入口尺寸小于第二连管出口尺寸,第二连管起到截流的作用,增加回流至谐振腔体内的废气量,而谐振腔体内的废气变多可以更好地压制废气的倒灌,降低废气的倒灌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充气效率,增加发动机的扭矩。此外,谐振腔体可以改变反射排气压力波的峰值,将排气压力波的波峰值降低,将排气压力波的波谷提升,这样排气压力波的变化剧烈程度下降,使得压力变化幅值减小,从而实现降噪的目的。一种摩托车,包括上述的发动机。上述的摩托车,第一套管套设在第一连管外,形成谐振腔体;第二套管套设在第一套管和第二连管外,形成稳压腔体。该稳压腔体分别与第一连管、谐振腔体、第二连管连通,是第一连管、谐振腔体、第二连管的负载边界,且直接影响排气压力波的反射。在反射排气压力波的作用下,当第二连管内的废气向第一连管内反向流动时,谐振腔体可以吸纳一些返流的废气,从而减少进入第一连管的返流废气;当第一连管向第二连管正向排气时,储存在谐振腔体内的废气被释放,向第二连管流动,同时稳压腔体内的废气也向第二连管流动,通过谐振腔体和稳压腔体的配合作用来压制废气的倒灌,降低废气的倒灌量,从而提高充气效率,增加发动机的扭矩。由于第二连管入口尺寸小于第二连管出口尺寸,第二连管起到截流的作用,增加回流至谐振腔体内的废气量,而谐振腔体内的废气变多可以更好地压制废气的倒灌,降低废气的倒灌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充气效率,增加发动机的扭矩。此外,谐振腔体可以改变反射排气压力波的峰值,将排气压力波的波峰值降低,将排气压力波的波谷提升,这样排气压力波的变化剧烈程度下降,使得压力变化幅值减小,从而实现降噪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动机排气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动机排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动机排气结构的结构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连管,20、第一套管,21、第一管段,22、第二管段,221、第一连接段,222、第二连接段,223、第一避让段,224、第二避让段,30、谐振腔体,40、第二连管,50、第二套管,60、稳压腔体,70、触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连管,所述第一连管的入口用于与发动机连接;/n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端封闭,所述第一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一连管外,形成谐振腔体;/n第二连管,所述第二连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连管的出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连管的入口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连管的出口尺寸;/n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连管和所述第一套管外,形成稳压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连管排出的废气能够进入所述谐振腔体内,所述谐振腔体内的废气能够排出至所述稳压腔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管,所述第一连管的入口用于与发动机连接;
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端封闭,所述第一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一连管外,形成谐振腔体;
第二连管,所述第二连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连管的出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连管的入口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连管的出口尺寸;
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连管和所述第一套管外,形成稳压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连管排出的废气能够进入所述谐振腔体内,所述谐振腔体内的废气能够排出至所述稳压腔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腔体的当量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连管的直径、所述第一套管的当量直径和所述第二连管的当量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套管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第二连管的一端端面与所述第一连管的出口端端面之间的距离为3mm~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管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2mm~15mm。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宏亮蒋鹏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