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531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包括设置于船体侧边的救助平台主体,所述救助平台主体低于船体甲板,所述救助平台主体两端前后两端呈倾斜向上设置并与所述船体甲板连接,所述救助平台主体远离船体中心的一侧与船体舷侧外板齐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提高救助效率,且增加救助安全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
本技术涉及一种远海救助船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交通强国”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海上的经济活动日益繁忙。海上救助力量肩负为“交通强国”战略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目前远海人命救生常见的方式是用救助艇,首先将救助艇从救助船上放下,利用救助艇的高航速和高机动性对落水人员进行救助,因为远海救助船干舷较高,因此救助艇上的获救人员可以通过软梯或是救生爬网从舷墙门上船,如图1所示;或是采取起吊救助艇的方式进行救助艇和艇上人员的整体回收,将获救人员转移到救助船上。近海快速救助船对获救人员的转移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在两舷侧设置了大型的下沉式救助区,下沉部位的最低点接近水面。获救人员可以从救助艇直接搬运至快速救助船上,或是从快速救助船上直接打捞遇险人员。通过爬网或软梯从舷墙门上船,缺点为:获救人员通常体力透支,通过软梯攀爬至救助船上对其要求较高,有些获救人员在水中时间较长,已经丧失了自主行动能力,此时靠攀爬软梯上船变得难以实现。救助艇和获救人员整体起吊回收,起缺点为:远海的海况比较恶劣,风浪较大,救助艇的回收风险较高;获救人员和救助人员都在救助艇内,人员较多,整体重量较大,回收风险加大;回收时间无法保障,如果遇到风浪较大的海况,回收时间难以保障,会延误获救人员的及时医疗救治。近海快速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区,起缺点为:远海海况恶劣,浪高较高,近海快速救助船的下沉平台最低点接近水面,人员上下不安全;远海航行的船舶总纵强度要求和稳性要求均高于近海沿海航行船舶,近海快速救助船的下沉平台位于船中,且长度较长,对总纵强度的影响比较大,而且也会牺牲船舶的储备浮力,对船舶安全性不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种结构进行改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有效提高救助效率,且增加救助安全可靠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用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包括设置于船体侧边的救助平台主体,所述救助平台主体低于船体甲板,所述救助平台主体两端前后两端呈倾斜向上设置并与所述船体甲板连接,所述救助平台主体远离船体中心的一侧与船体舷侧外板齐平。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救助平台主体布置于距离船体中心0.4倍船长之外,且靠近于船体中心0.4倍位置。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救助平台主体背离船体中心的侧壁设置有可拆式栏杆,所述可拆式栏杆与船体舷侧外板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救助平台主体前后后两端倾斜向上的倾斜角为45°,且救助平台主体相对于船体甲板下沉高度为0.8米,且救助平台主体长度为1.8米,所述救助平台主体宽度为0.8米。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救助平台内侧壁设置有内侧舷墙,所述内侧舷墙下部设置有流水孔。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侧舷墙与船体的挡货栏杆之间距离为0.7米。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救助效率更高:本申请通过救助平台主体下沉式设计减少了获救人员登船平台与水面的距离,便于人员上下,大大提高了救助效率;2、救助安全性可靠性更高:本申请通救助平台主体下沉式设计,减少了救助平台与水面的距离,单架可以直接从救助艇转移到救助平台,安全可靠;3、远海救助船的适用性更强:本申请将救助平台主体下沉式设计设置在船中0.4倍船长以外,不会对总纵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平台的最底部距离水面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以避免海浪对救助平台救助作业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救助平台主体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B-B部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与挡货栏杆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救助平台主体;2、可拆式栏杆;3、内侧舷墙;4、舷侧外板;5、挡货栏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包括设置于船体侧边的救助平台主体1,救助平台主体1低于船体甲板,救助平台主体1两端前后两端呈倾斜向上设置并与船体甲板连接,救助平台主体1远离船体中心的一侧与船体舷侧外板4齐平。其中救助平台主体1布置于距离船体中心0.4倍船长之外,且靠近于船体中心0.4倍位置;救助平台主体1前后后两端倾斜向上的倾斜角为45°,救助平台主体1长度为1.8米,救助平台主体1宽度为0.8米;且救助平台主体1相对于船体甲板下沉高度为0.8米,救助平台主体1距离水面高度为0.8米,便于人员和单架上船。救助平台主体1呈下沉式设置,距离水面的高度既考虑了获救人员上船的便利性,同时也兼顾了远海海域风浪较大,救助平台上浪的风险;救助平台主体1布置的位置位于船中0.4倍船长以外,不会对总纵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尽可能的远离舵桨,减少尾部螺旋桨尾流对下沉式救助平台区域救助艇的影响;并且救助平台主体1采取了双行走通道的宽度设置,即救助平台主体1的宽度设置为0.8米,保证单架的通行,救助平台主体1背离船体中心的侧壁设置有可拆式栏杆2,可拆式栏杆2与船体舷侧外板4连接,在救助平台内侧壁设置有内侧舷墙3,所述内侧舷墙3下部设置有流水孔(图中未标注);并且内侧舷墙3与船体的挡货栏杆5之间距离为0.7米。救助平台主体1内侧采用了内侧舷墙3的结构形式,可以防止恶劣海况下的甲板上浪,内侧舷墙3与作业甲板挡货栏杆5之间的宽度设置为0.7米,保证主甲板两侧正常的通道宽度;救主平台主体外侧采取了可拆式栏杆2的设计,在获救人员从救助艇上转移到船上时拆除,便于人员上下,平时依旧保持栏杆的形式,保证船上人员安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包括设置于船体侧边的救助平台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救助平台主体(1)低于船体甲板,所述救助平台主体(1)两端前后两端呈倾斜向上设置并与所述船体甲板连接,所述救助平台主体(1)远离船体中心的一侧与船体舷侧外板(4)齐平。/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731 CN 201921225437X1.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包括设置于船体侧边的救助平台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救助平台主体(1)低于船体甲板,所述救助平台主体(1)两端前后两端呈倾斜向上设置并与所述船体甲板连接,所述救助平台主体(1)远离船体中心的一侧与船体舷侧外板(4)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救助平台主体(1)布置于距离船体中心0.4倍船长之外,且靠近于船体中心0.4倍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海救助船的下沉式救助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救助平台主体(1)背离船体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鹏飞许晶李勇跃李世锋徐丹刘金刚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零四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