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悬架系统和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4497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悬架系统和汽车,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所述3D打印后转向节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臂受力分析后的非受力路径上的镂空减重结构;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沿预设方向延伸的连接结构,所述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轴孔的轴向;设置于所述连接臂上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受力路径形成为不等厚的且形状不规则的立体结构,且至少部分所述连接臂与所述连接结构之间通过所述加强筋连接,至少部分所述连接臂与另一所述连接臂和/或所述轴孔连接座之间通过另外的所述加强筋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加强筋和镂空减重结构的设计,减少了后转向节的重量,有利于实现悬架系统以及汽车的轻量化,并保证汽车的操纵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悬架系统和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悬架系统和汽车。
技术介绍
后转向节是汽车后悬架系统上的主要零件之一,其形状比较复杂,集中了轴、套、盘环、叉架等四类零件的结构特点,主要由支撑轴颈、法兰盘、叉架三大部分组成。其主要作用是连接多连杆独立悬架各摆臂、轮毂轴承和制动卡钳,以承受车轮传递过来的负荷。同时承受轮胎、后纵臂、后支柱,以及后悬横向控制臂传递的冲击载荷。为保障后轮在行驶过程中定位准确,通常要求其具有高强度及尺寸、位置精度。并且为了保障汽车的通过平顺性以及经济性,要求结构重量轻。因此后转向节的结构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连接部件的受力情况,在满足受力强度的前提下,减小重量。常用转向节结构比较简单,在满足强度的要求下,重量较大。后转向节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复杂,为保证强度和耐久性能,目前多采用球墨铸铁工艺获得。受限于后转向节布置空间和承载特点,现有的后转向节结构笨重并且四驱拓展性差。产品的工艺可行性、装配便利性和结构可靠性较差。而使用现有后转向节的后悬架系统,存在车辆转弯随动性差,低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包括:中部设置有轴孔(11)的轴孔连接座(1)以及多个由所述轴孔连接座(1)的向外延伸的连接臂,所述轴孔连接座(1)上环绕所述轴孔(11)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2),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连接相应车辆部件的安装部,其特征在于,一体成型的所述3D打印后转向节,还包括:/n设置于所述连接臂受力分析后的非受力路径上的镂空减重结构;/n所述安装孔(12)的孔壁沿预设方向延伸的连接结构,所述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轴孔(11)的轴向;/n设置于所述连接臂上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受力路径形成为不等厚的且形状不规则的立体结构,且至少部分所述连接臂与所述连接结构之间通过所述加强筋连接,至少部分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包括:中部设置有轴孔(11)的轴孔连接座(1)以及多个由所述轴孔连接座(1)的向外延伸的连接臂,所述轴孔连接座(1)上环绕所述轴孔(11)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2),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连接相应车辆部件的安装部,其特征在于,一体成型的所述3D打印后转向节,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连接臂受力分析后的非受力路径上的镂空减重结构;
所述安装孔(12)的孔壁沿预设方向延伸的连接结构,所述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轴孔(11)的轴向;
设置于所述连接臂上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受力路径形成为不等厚的且形状不规则的立体结构,且至少部分所述连接臂与所述连接结构之间通过所述加强筋连接,至少部分所述连接臂与另一所述连接臂和/或所述轴孔连接座(1)之间通过另外的所述加强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后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上还设置有镂空减重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后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筒状或半筒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后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的数量为四个,包括:对应预设正方形的四个角顺次设置的第一连接结构(13)、第二连接结构(14)、第三连接结构(15)和第四连接结构(16),其中,所述预设正方形的中点位于所述轴孔(11)的轴线上;
多个所述连接臂包括: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3)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臂(2),所述第一连接臂(2)靠近所述轴孔连接座(1)的一端设置有H臂连杆安装部(21),所述第一连接臂(2)远离所述轴孔连接座(1)的一端设置有上端臂安装部(22);
对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14)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臂(3),所述第二连接臂(3)远离所述轴孔连接座(1)的一端设置有前束拉杆安装部;以及,
对应所述第三连接结构(15)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臂(4),所述第三连接臂(4)远离所述轴孔连接座(1)的一端设置有H臂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D打印后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
第一加强筋(5),所述第一加强筋(5)分别连接第一连接臂(2)、所述第四连接结构(16)的半筒状结构和轴孔连接座(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蒯振田博士葛俊武胜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