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209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包括下模仁、支撑顶块和垫块,所述下模仁的上侧设有模型腔和边浇口,所述下模仁上设有第一顶针孔和第二顶针孔,所述支撑顶块上设有第三顶针孔和第四顶针孔,所述第四顶针孔的底部设缓冲腔,所述缓冲腔的底部设有连通到垫块上侧的镶针孔,所述第一顶针孔内设有第一顶针,且所述第一顶针穿入第三顶针孔至其底部,所述第二顶针孔内设有第二顶针,且所述第二顶针穿入有第四顶针孔中,所述镶针孔中设有镶针,且至少当所述垫块上侧抵靠至所述支撑顶块下侧时,所述镶针的上端抵靠至所述第二顶针的下端。该脱模结构在脱模过程中可将模具主体与水口自行切断,省去了后续切水口的工序,提高了注塑成型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
技术介绍
在注塑模具行业,采用边浇口这种浇口形式的模具应用最为广泛,但这种模具在脱模时模具主体与边浇口处成型的水口一起脱模,在脱模后需要增加切断水口操作工序,使得注塑成型工序增加,降低了注塑成型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脱模过程中可将模具主体与水口自行切断,省去了后续切水口的工序,提高了注塑成型生产效率。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包括下模仁、支撑顶块和垫块,所述支撑顶块间隔设定的间隙设于所述下模仁下方,所述垫块设于所述支撑顶块下侧,所述下模仁的上侧设有模型腔和边浇口,所述下模仁上对应所述模型腔的位置设有第一顶针孔,下模仁上对应所述边浇口的位置设有第二顶针孔,所述支撑顶块对应所述第一顶针孔处设有第三顶针孔,支撑顶块对应所述第二顶针孔设有第四顶针孔,所述第四顶针孔的底部设缓冲腔,所述缓冲腔的底部设有连通到垫块上侧的镶针孔,所述第一顶针孔内设有第一顶针,且所述第一顶针穿入第三顶针孔至其底部,所述第二顶针孔内设有第二顶针,且所述第二顶针穿入有第四顶针孔中,所述镶针孔中设有镶针,且至少当所述垫块上侧抵靠至所述支撑顶块下侧时,所述镶针的上端抵靠至所述第二顶针的下端。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腔的直径大于所述镶针孔的直径,所述镶针上端设有第一增大部,所述第一增大部的直径大于所述镶针孔的直径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针孔的下端设有第二增大部,所述第二增大部设于所述缓冲腔的上端,所述第二增大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顶针孔的直径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腔的高度=所述第一增大部的高度+所述第二增大部的高度+a,其中,a设为≥5mm。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顶块包括上下叠设的上支撑顶块和下支撑顶块,所述第三顶针孔延伸至所述下支撑顶块的上侧,且所述第三顶针孔的下端设有增大腔,所述第一顶针的下端设有第三增大部,所述第三增大部设于所述增大腔内。进一步地,所述边浇口对应所述第二顶针孔的位置设有倒扣井形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在注塑成型时,所述垫块抵靠至所述支撑顶块的下端,使所述镶针的上端抵靠至所述第二顶针的下端,当注塑完成后,脱模时,先将所述垫块下移一定的距离,使所述镶针下落,可使所述第二顶针也跟着下落,然后开始向上移动所述支撑顶块进行脱模,这样就使得第一顶针开始跟随支撑顶块上顶模型腔内的注塑模型时,第二顶针却延迟一定的距离才能抵到边浇口内成型的水口下方,即使得第二顶针在脱模时获得一定的缓冲距离,使注塑模型先被顶起,从而在注塑模型被顶起而水口未被顶起的过程中,将水口与注塑模型之间切断,从而在完全脱模后得到水口与注塑模型分开的两个单体。因此,该脱模结构在脱模过程中可将模具主体与水口自行切断,省去了后续切水口的工序,提高了注塑成型生产效率。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在注塑状态的剖视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中图1的A部放大视图;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图1的B部放大视图;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在预脱模状态的剖视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中图4的C部放大视图;图6:本技术实施例中图4的D部放大视图;图7: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在脱模状态的剖视图;图8:本技术实施例中图7的E部放大视图;图9:本技术实施例中图7的F部放大视图。各部件名称及其标号1、下模仁;3、垫块;4、第一顶针;5、第二顶针;6、镶针;7、缓冲腔;11、模型腔;12、边浇口;21、上支撑顶块;22、下支撑顶块;41、第三增大部;51、第二增大部;61、第一增大部;101、第一顶针孔;102、第二顶针孔;103、第三顶针孔;104、第四顶针孔;105、增大腔;121、倒扣井形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照图1-9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包括下模仁、支撑顶块和垫块,所述支撑顶块间隔设定的间隙设于所述下模仁下方,所述垫块设于所述支撑顶块下侧,所述下模仁的上侧设有模型腔和边浇口,所述下模仁上对应所述模型腔的位置设有第一顶针孔,下模仁上对应所述边浇口的位置设有第二顶针孔,所述支撑顶块对应所述第一顶针孔处设有第三顶针孔,支撑顶块对应所述第二顶针孔设有第四顶针孔,所述第四顶针孔的底部设缓冲腔,所述缓冲腔的底部设有连通到垫块上侧的镶针孔,所述第一顶针孔内设有第一顶针,且所述第一顶针穿入第三顶针孔至其底部,所述第二顶针孔内设有第二顶针,且所述第二顶针穿入有第四顶针孔中,所述镶针孔中设有镶针,且至少当所述垫块上侧抵靠至所述支撑顶块下侧时,所述镶针的上端抵靠至所述第二顶针的下端。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腔的直径大于所述镶针孔的直径,所述镶针上端设有第一增大部,所述第一增大部的直径大于所述镶针孔的直径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针孔的下端设有第二增大部,所述第二增大部设于所述缓冲腔的上端,所述第二增大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顶针孔的直径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腔的高度=所述第一增大部的高度+所述第二增大部的高度+a,其中,a设为≥5mm。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顶块包括上下叠设的上支撑顶块和下支撑顶块,所述第三顶针孔延伸至所述下支撑顶块的上侧,且所述第三顶针孔的下端设有增大腔,所述第一顶针的下端设有第三增大部,所述第三增大部设于所述增大腔内。进一步地,所述边浇口对应所述第二顶针孔的位置设有倒扣井形腔。扣井形腔可增加边浇口内形成的水口的厚度,从而使得水口在脱模顶出过程中不至于破裂。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在注塑成型时,所述垫块抵靠至所述支撑顶块的下端,使所述镶针的上端抵靠至所述第二顶针的下端,当注塑完成后,脱模时,先将所述垫块下移一定的距离,使所述镶针下落,可使所述第二顶针也跟着下落,然后开始向上移动所述支撑顶块进行脱模,这样就使得第一顶针开始跟随支撑顶块上顶模型腔内的注塑模型时,第二顶针却延迟一定的距离才能抵到边浇口内成型的水口下方,即使得第二顶针在脱模时获得一定的缓冲距离,使注塑模型先被顶起,从而在注塑模型被顶起而水口未被顶起的过程中,将水口与注塑模型之间切断,从而在完全脱模后得到水口与注塑模型分开的两个单体。因此,该脱模结构在脱模过程中可将模具主体与水口自行切断,省去了后续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仁、支撑顶块和垫块,所述支撑顶块间隔设定的间隙设于所述下模仁下方,所述垫块设于所述支撑顶块下侧,所述下模仁的上侧设有模型腔和边浇口,所述下模仁上对应所述模型腔的位置设有第一顶针孔,下模仁上对应所述边浇口的位置设有第二顶针孔,所述支撑顶块对应所述第一顶针孔处设有第三顶针孔,支撑顶块对应所述第二顶针孔设有第四顶针孔,所述第四顶针孔的底部设缓冲腔,所述缓冲腔的底部设有连通到垫块上侧的镶针孔,所述第一顶针孔内设有第一顶针,且所述第一顶针穿入第三顶针孔至其底部,所述第二顶针孔内设有第二顶针,且所述第二顶针穿入有第四顶针孔中,所述镶针孔中设有镶针,且至少当所述垫块上侧抵靠至所述支撑顶块下侧时,所述镶针的上端抵靠至所述第二顶针的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仁、支撑顶块和垫块,所述支撑顶块间隔设定的间隙设于所述下模仁下方,所述垫块设于所述支撑顶块下侧,所述下模仁的上侧设有模型腔和边浇口,所述下模仁上对应所述模型腔的位置设有第一顶针孔,下模仁上对应所述边浇口的位置设有第二顶针孔,所述支撑顶块对应所述第一顶针孔处设有第三顶针孔,支撑顶块对应所述第二顶针孔设有第四顶针孔,所述第四顶针孔的底部设缓冲腔,所述缓冲腔的底部设有连通到垫块上侧的镶针孔,所述第一顶针孔内设有第一顶针,且所述第一顶针穿入第三顶针孔至其底部,所述第二顶针孔内设有第二顶针,且所述第二顶针穿入有第四顶针孔中,所述镶针孔中设有镶针,且至少当所述垫块上侧抵靠至所述支撑顶块下侧时,所述镶针的上端抵靠至所述第二顶针的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的直径大于所述镶针孔的直径,所述镶针上端设有第一增大部,所述第一增大部的直径大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一彬董一聪
申请(专利权)人:三威实业珠海有限公司三威塑胶电子珠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