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位式的二次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9190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53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位式的二次顶出机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后模、上顶针板、下顶针板以及下底板,上顶针板上固定有上顶针,下顶针板上固定有下顶针,上顶针板与下顶针板等宽,还包括限位柱、KO杆、行位以及拨块,限位柱穿设在上顶针板上,限位柱的顶部伸出上顶针板,限位柱的顶部与后模存在设定距离,限位柱的底部与下顶针板的顶部固定连接,KO杆的底部穿设在下底板内,KO杆的顶部穿过下顶针板插入上顶针板中,行位设置在下顶针板上,拨块固定在下底板上,拨块的顶部一体化设置有朝中心处偏斜的导块,导块顶部穿过行位插设进上顶针板内,行位的侧方卡住KO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行位式的二次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1、塑胶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塑胶零部件的多元化结构越来越复杂,品质要求愈来愈严格,对于有凹槽的塑胶产品,现在塑胶行业中的顶出都是一次的,模具进行注塑成型后将产品顶出的过程中会出现产品卡在顶针上不掉落等问题,因此对于该种产品,模具需要二次顶针将产品顶出,在二次顶出的过程中,需要先顶出型腔,再顶出顶针包围组,所以要二次顶出结构,在现有技术中,模具顶针板共2组4块,宽窄不一样,顶针板两端要装有扣机,用于控制上下的两组顶针板的延时打开,模具的加工时间长,底板两端的方铁还要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行位式的二次顶出机构,无需对方铁进行加工,缩短了模具的加工工时。

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行位式的二次顶出机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后模、上顶针板、下顶针板以及下底板,所述上顶针板上固定有上顶针,所述下顶针板上固定有下顶针,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下顶针板等宽,还包括限位柱、ko杆、行位以及拨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位式的二次顶出机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后模(1)、上顶针板(2)、下顶针板(3)以及下底板(4),所述上顶针板(2)上固定有上顶针(21),所述下顶针板(3)上固定有下顶针(31),所述上顶针板(2)与所述下顶针板(3)等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柱(5)、KO杆(6)、行位(7)以及拨块(8),所述限位柱(5)穿设在所述上顶针板(2)上,所述限位柱(5)的顶部伸出所述上顶针板(2),所述限位柱(5)的顶部与所述后模(1)之间存在设定距离,所述限位柱(5)的底部与所述下顶针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KO杆(6)的底部穿设在所述下底板(4)内,所述KO杆(6)的顶部穿过所述下顶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位式的二次顶出机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后模(1)、上顶针板(2)、下顶针板(3)以及下底板(4),所述上顶针板(2)上固定有上顶针(21),所述下顶针板(3)上固定有下顶针(31),所述上顶针板(2)与所述下顶针板(3)等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柱(5)、ko杆(6)、行位(7)以及拨块(8),所述限位柱(5)穿设在所述上顶针板(2)上,所述限位柱(5)的顶部伸出所述上顶针板(2),所述限位柱(5)的顶部与所述后模(1)之间存在设定距离,所述限位柱(5)的底部与所述下顶针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ko杆(6)的底部穿设在所述下底板(4)内,所述ko杆(6)的顶部穿过所述下顶针板(3)插入所述上顶针板(2)中,所述行位(7)设置在所述下顶针板(3)上,所述拨块(8)固定在所述下底板(4)上,所述拨块(8)的顶部一体化设置有朝中心处偏斜的导块(81),所述导块(81)顶部穿过所述行位(7)插设进所述上顶针板(2)内,所述行位(7)的侧方卡住所述ko杆(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位式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针板(2)包括上顶针固定板(22)和上顶针托板(23),所述上顶针托板(23)设置在所述上顶针固定板(22)的底部,所述下顶针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幸东贺海彪
申请(专利权)人:三威实业珠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