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道型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283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腔道型微导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设有双腔道管,双腔道管近端连接有操作机构,双腔道管设有大腔道和小腔道,大腔道内设置有内管,内管与大腔道形成滑动配合连接;内管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弯曲90~120°的弧度;操作机构设有向近端撤回双腔道管的机构和相对双腔道管向近端撤回时,保持内管不动的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大腔道内的内管能够更加安全的对侧支血管进行路径导向,同时降低操作难度与风险,提高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腔道型微导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用于血管内辅助建立导引导丝通道的微导管。技术背景在经皮介入手术(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PTCA和球囊导管扩张术PTA)的过程中,微导管内的导引导丝需要经过人体血管干路至血管分支,最后到达需要治疗的病理血管位置。由于人体的血管干路与血管分支连接的角度具有随机性,这为导引导丝准确被推入血管分支带来困难。往往需要操作医生将导引导丝远端部分在体外塑性变形后通过血管干路移至血管干路与血管分支的分叉位置,再通过旋转,并不断尝试推送与回撤导引导丝,至导引导丝远端成功穿插进入侧血管分支或旁血管分支。现有技术的导引导丝进入侧血管分支或旁血管分支,采用Sasuke微导管,其远端部分为双腔道结构,通过调节血管干路的腔道的空间,以增大另一腔道,提高另一腔道里直径为0.014in的导引导丝进入侧血管分支或旁血管分支的概率。实际操作中,调节Sasuke微导管在血管干路的腔道的空间,以增大另一腔道,提高其内的导引导丝进入侧血管分支或旁血管分支概率的效果不明显,依旧需要对导引导丝远端部分进行塑性变形,推送到达血管干路与血管分支的分叉位置后,通过旋转,并不断尝试推送与回撤导引导丝,直到导引导丝远端成功穿插进入侧血管分支或旁血管分支。另一结构的微导管ProntoExtractionCatheter,采用双腔道,其另一腔道远端开口处设置为斜面,用于对直径为0.014in的导引导丝进行导向,使其伸出该腔道。该结构减少了血管干路的腔道的空间,提高另一腔道里的导引导丝进入侧血管分支或旁血管分支的概率,又通过斜面导向,使导引导丝远端在触碰开口处的斜面向侧血管分支或旁血管分支导向时,角度发生改变被引向另一腔道远端开口,再以一定的斜角伸出另一腔道远端开口,进一步增大导引导丝进入侧血管分支或旁血管分支的概率。由于导引导丝本身存在有一定的刚性,当导引导丝准备从另一腔道伸出时,若其远端碰撞到斜面时,会使斜面受到一个沿导引导丝推进方向的冲击力,若该冲击力过大,会使斜面前段与斜面后端产生断裂的风险,又由于斜面的导向作用,导引导丝远端会沿斜面伸出另一腔道远端开口,致使导引导丝远端直接朝向侧血管分支或旁血管分支管壁方向前进,存在有穿透血管分支管壁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腔道型微导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腔道型微导管,设有双腔道管,双腔道管近端连接有操作机构,双腔道管设有大腔道和小腔道,大腔道内设置有内管,内管与大腔道形成滑动配合连接;内管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弯曲90~120°的弧度;操作机构设有向近端撤回双腔道管的机构和相对双腔道管向近端撤回时,保持内管不动的机构。本专利技术的小腔道远端长于大腔道远端。本专利技术的内管设有三层,外层为高密度聚乙烯的外层管,中间层为镍钛金属管,内层为聚四氟乙烯的薄层管;内管的远端部分为薄层管与镍钛金属管组成;内管的近端部分为薄层管与外层管组成;镍钛金属管近端与外层管远端搭接连接,构成内管的中间部分;镍钛金属管管壁呈网状,外层管的远端融熔在镍钛金属管外表面的空隙中,薄层管的材料融熔在镍钛金属管内表面的缝隙中。本专利技术的向近端撤回双腔道管的机构由大腔道经单腔道管至空心螺钉连接构成。本专利技术的相对双腔道管向近端撤回时,保持内管不动的机构由外层管经套筒至手柄连接构成;外层管伸进螺母通孔和空心螺钉孔内,形成滑动配合连接;空心螺钉与螺母形成螺纹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大腔道的近端连接单腔道管的远端,单腔道管的近端连接空心螺钉远端。本专利技术的螺母近端的通孔套置在套筒的远端,采用卡扣将套筒远端固定连接在螺母近端通孔内。本专利技术的套筒近端沿其外缘间隔设有2~4个沿圆周向的一圈凸起,手柄开有通孔,通孔内间隔开有环形凹槽,套筒近端伸进手柄孔内时,其上的凸起嵌入凹槽中,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大腔道和小腔道设置在椭圆形管内。本专利技术的小腔道远端连接有导管尖端。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双腔道管设有大腔道和小腔道,大腔道内设置有内管,内管与大腔道形成滑动配合连接,内管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弯曲,操作机构设有向近端撤回双腔道管的机构和相对双腔道管向近端撤回时,保持内管不动的机构,利用大腔道内的内管能够更加安全的对侧支血管进行路径导向,同时降低操作难度与风险,提高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导管尖端和双腔道管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双腔道管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尾管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的轴向剖面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是内管5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单腔道管3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8是双腔道型微导管使用示意图步骤一。图9是双腔道型微导管使用示意图步骤二。图10是双腔道型微导管使用示意图步骤三。图11是双腔道型微导管使用示意图步骤四。图12是双腔道型微导管使用示意图步骤五。图13是双腔道型微导管使用示意图步骤六。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双腔道型微导管,从远端至近端顺序设有导管尖端1、双腔道管2、单腔道管3和尾管4。导管尖端1采用柔软的尼龙弹性体pebax材料。如图2所示,双腔道管2内沿轴向设有内管5。如图3所示,双腔道管2设有长度为300~350mm,截面为椭圆形管,椭圆形管的半长轴为1.22mm,半短轴为0.88mm。椭圆形管的外壁6内设有两个截面为圆形的腔道(管道):大腔道8和小腔道7,小腔道7远端长于大腔道8远端,伸出椭圆形管,大腔道8远端与椭圆形管远端齐平。大腔道8内径为0.024in(0.61mm),小腔道7内径为0.0170in(0.43mm)。双腔道管2由两种材料共挤形成,外壁6为聚酰胺与聚醚嵌段共聚物Pebax或尼龙Nylon,大腔道8和小腔道7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小腔道7为导引导丝的穿行通道,丝径为0.014in(0.36mm)的导引导丝穿过小腔道7致病变位置,双腔道型微导管沿导引导丝被导引致血管分支的分叉位置。大腔道8内设置内管5,内管5可以沿大腔道8和单腔道管3内轴向移动,与大腔道8和单腔道管3形成滑动配合连接。内管5为另一根导引导丝的穿行通道。导管尖端1的近端与小腔道7远端同轴焊接连接。大腔道8的近端连接单腔道管3的远端,同轴焊接连接。单腔道管3的近端连接尾管4的空心螺钉14远端,采用紫外光固化胶UV连接。如图6所示,内管5由三层组成,外层为Hdpe材质的外层管10,中间层为柔软的镍钛金属管9,内层为聚四氟乙烯PTFE薄层管11。内管5的远端部分为薄层管11与镍钛金属管9组成,薄层管11与镍钛金属管9的远端齐平。内管5的近端部分为薄层管11与外层管10组成。镍钛金属管9近端与外层管10远端搭接连接,构成内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腔道型微导管,设有双腔道管(2),双腔道管(2)近端连接有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腔道管(2)设有大腔道(8)和小腔道(7),大腔道(8)内设置有内管(5),内管(5)与大腔道(8)形成滑动配合连接;所述内管(5)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弯曲90~120°的弧度;所述操作机构设有向近端撤回双腔道管(2)的机构和相对双腔道管(2)向近端撤回时,保持内管(5)不动的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腔道型微导管,设有双腔道管(2),双腔道管(2)近端连接有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腔道管(2)设有大腔道(8)和小腔道(7),大腔道(8)内设置有内管(5),内管(5)与大腔道(8)形成滑动配合连接;所述内管(5)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弯曲90~120°的弧度;所述操作机构设有向近端撤回双腔道管(2)的机构和相对双腔道管(2)向近端撤回时,保持内管(5)不动的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道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腔道(7)远端长于大腔道(8)远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腔道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5)设有三层,外层为高密度聚乙烯的外层管(10),中间层为镍钛金属管(9),内层为聚四氟乙烯的薄层管(11);所述内管(5)的远端部分为薄层管(11)与镍钛金属管(9)组成;所述内管(5)的近端部分为薄层管(11)与外层管(10)组成;所述镍钛金属管(9)近端与外层管(10)远端搭接连接,构成内管(5)的中间部分;所述镍钛金属管(9)管壁呈网状,所述外层管(10)的远端融熔在镍钛金属管(9)外表面的空隙中,所述薄层管(11)的材料融熔在镍钛金属管(9)内表面的缝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腔道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向近端撤回双腔道管(2)的机构由大腔道(8)经单腔道管(3)至空心螺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琪
申请(专利权)人:为泰医疗器械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