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的集油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1230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齿轮的集油挡板,它包括挡板本体和集油部;挡板本体由底板和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共同围绕形成半圆形的中空腔体,部分齿轮位于中空腔体内,并且挡板本体上开设有进油孔,该进油孔偏离挡板本体的底部;所述集油部包括圆弧形的冲击板以及设置于冲击板前、后两侧的防溅板,冲击板内开设有第一流体通道,冲击板面向中空腔体的一侧设有集油孔,冲击板背离中空腔体的一侧设有出油孔,集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连通。冲击板和两防溅板形成的集油部在使用时能将部分齿轮包覆住,齿轮上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撞击在冲击板上,通过在冲击板上第一流体通道、集油孔以及出油孔的相互配合,能将大部分油液进行有效收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轮的集油挡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速器流体浴槽的齿轮挡板结构,该挡板能将油液进行有效地定向回收。
技术介绍
机动车辆中的传动系统需要使用液压流体或油进行润滑和冷却来连续地运转。更具体地,发动机以及特别是变速器都需要润滑和冷却流体或油来使它们保持运转和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流体经由液压通道流通整个变速器。这种流体或油通过泵进行转移,如用于自动的CVT或其它变速器,并且可用于飞溅润滑,如用于手动的DCT或其它变速器。在流体或油介质中(诸如在油盘中)旋转的齿轮将引发流体流动。这种流动本质上是任意的,并且可以在其它旋转或不旋转的组件上收集。抛射出的液压流体是不受控制的,引起与其它组件接触而造成的飞溅、稳定的流体流动和/或不同的流体流动。流体会直接撞击到相邻齿轮的齿轮啮合处上,或可溅回到旋转部件上并因流体冲击而引发阻力。此外,与旋转部件接触的流体能够抵挡它的运动,进而造成额外的阻力和动力损失,称为搅动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齿轮的集油挡板,其目的在于克服油液四散飞溅的问题。为了达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齿轮的集油挡板,它包括挡板本体以及集油部;所述挡板本体由半圆环形的底板以及固定于该底板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组成,上述底板和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共同围绕形成半圆形的中空腔体,所述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的上部的中央位置均开设有半圆形的开口,并且挡板本体上开设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偏离挡板本体的底部;所述集油部包括圆弧形的冲击板以及设置于冲击板前、后两侧的防溅板,所述冲击板固定于挡板本体上端的左侧,各防溅板的一端固定于冲击板,另一端向挡板本体的中部延伸;所述冲击板内开设有第一流体通道,冲击板面向中空腔体的一侧设有集油孔,冲击板背离中空腔体的一侧设有出油孔,所述集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连通,并且集油孔位于出油孔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前、后两侧的防溅板均呈扇形。更进一步的,各防溅板内分别设有第二流体通道,并且各防溅板上分别设有第二集油孔和第二出油孔,所述第二集油孔设置于面向中空腔体的一侧。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挡板本体以中空腔体的开口朝上的方式进行安装,挡板本体的下部浸没在变速器流体浴槽中,本技术通过将进油孔设置在偏离挡板本体底部的位置,使得流体浴槽中的油液只有高度高于进油孔的部分能进入挡板本体的中空腔体内,确保中空腔体内只有少部分的油液,从而限制齿轮直接接触的油量,进而减少齿轮在中空腔体内旋转时的搅动损失。其次,由冲击板和两防溅板形成的集油部在使用时能将部分齿轮包覆住,齿轮上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撞击在冲击板上,通过在冲击板上第一流体通道、集油孔以及出油孔的相互配合,能将大部分油液进行有效收集。附图说明图1为齿轮以及集油挡板在变速器内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集油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集油挡板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集油部防溅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集油部冲击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参照图1,图1所示为变速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齿轮1安装于集油挡板2内,集油挡板2的下部浸没在变速器底部的流体浴槽3中。同时参照图2,所述集油挡板2包括挡板本体4以及集油部5,集油部5安装于挡板本体4的左侧上端。所述挡板本体4由半圆环形的底板41以及固定于该底板41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42组成,上述底板41和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42共同围绕形成半圆形的中空腔体40,该中空腔体40用于放置旋转的齿轮1,其内部尺寸空间略大于齿轮1。所述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42的上部的中央位置均开设有半圆形的开口43,上述两开口43相互对应,用于配合放置齿轮1的转轴10。从图2中可以看出,挡板本体4上开设有进油孔45,所述进油孔45偏离挡板本体4的底部,即进油孔45和挡板本体4的底部具有一定的高度差,这些进油孔45基本都位于同一个高度,可以设置在半圆形侧壁42上,也可以设置在底板41上。同时参照图3,所述集油部5包括圆弧形的冲击板51以及设置于冲击板51前、后两侧的防溅板52,所述冲击板51固定于挡板本体4上端的左侧,本实施例中,冲击板51约为1/4个圆弧长度。同时参照图5,冲击板51内设有第一流体通道61,冲击板51面向中空腔体40的一侧设有集油孔62,冲击板51背离中空腔体40的一侧设有出油孔63,所述集油孔62和出油孔63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61连通,并且集油孔62位于出油孔63的上方。冲击板51的集油孔62可以收集大部分的油液,主要是收集齿轮1旋转时的圆周向油液。所述各防溅板52均呈扇形,它们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冲击板51,另一端向挡板本体4的中部延伸;同时参照图2和图4,各防溅板52内分别设有第二流体通道71,并且各防溅板52上分别设有第二集油孔72和第二出油孔73,所述第二集油孔72设置于面向中空腔体40的一侧。防溅板52的集油孔72用于收集齿轮1旋转时产生的侧向油液,配合冲击板51能使集油部5的集油效果达到最佳。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挡板本体4以中空腔体40的开口朝上的方式进行安装,挡板本体4的下部浸没在变速器流体浴槽3中,本技术通过将进油孔45设置在偏离挡板本体1底部的位置,使得流体浴槽3中的油液只有高度高于进油孔45的部分能进入挡板本体4的中空腔体40内,确保中空腔体40内只有少部分的油液,从而限制齿轮1直接接触的油量,进而减少齿轮1在中空腔体40内旋转时的搅动损失。其次,由冲击板51和两防溅板52形成的集油部5在使用时能将部分齿轮1包覆住,齿轮1上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撞击在冲击板51上,通过在冲击板51上第一流体通道61、集油孔62以及出油孔63的相互配合,能将大部分油液进行有效收集。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齿轮的集油挡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挡板本体以及集油部;/n所述挡板本体由半圆环形的底板以及固定于该底板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组成,上述底板和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共同围绕形成半圆形的中空腔体,所述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的上部的中央位置均开设有半圆形的开口,并且挡板本体上开设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偏离挡板本体的底部;/n所述集油部包括圆弧形的冲击板以及设置于冲击板前、后两侧的防溅板,所述冲击板固定于挡板本体上端的左侧,各防溅板的一端固定于冲击板,另一端向挡板本体的中部延伸;所述冲击板内开设有第一流体通道,冲击板面向中空腔体的一侧设有集油孔,冲击板背离中空腔体的一侧设有出油孔,所述集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连通,并且集油孔位于出油孔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的集油挡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挡板本体以及集油部;
所述挡板本体由半圆环形的底板以及固定于该底板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组成,上述底板和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共同围绕形成半圆形的中空腔体,所述前、后两侧的半圆形侧壁的上部的中央位置均开设有半圆形的开口,并且挡板本体上开设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偏离挡板本体的底部;
所述集油部包括圆弧形的冲击板以及设置于冲击板前、后两侧的防溅板,所述冲击板固定于挡板本体上端的左侧,各防溅板的一端固定于冲击板,另一端向挡板本体的中部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碧军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宝锐齿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