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符振强专利>正文

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新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6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它将棉秆粉碎成丝条状物,作为栽培食用菌培养基的主要原料,在建堆时随加水拌入或出菇后喷施不同比例的菇丰灵菌液。食用菌培养基配方:棉秆75-90%,辅料10-25%,菇丰灵菌液0.01-0.05%。本发明专利技术所用培养基取材方便,营养丰富,发酵快,发菌快,出菇快,长势猛,周期短,成本小,劳动强度低,产量效益大,适用范围广。既能解决棉籽皮生产食用菌原料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麦秸、稻草生产食用菌存在的问题,还能克服利用棉杆粉生产食用菌的种种不足。可降低种植成本15-40%,减少劳动强度30-50%,产量比用其他秸秆提高20-60%,比用同等面积棉花所产棉籽皮提高10倍以上,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物理化学
,具体说是一种利用棉秆栽培食用菌的高产稳产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栽培食用菌所用的主要原料是麦秸、稻草、玉米秸、玉米蕊、棉籽皮、甘蔗渣、牛粪、马粪、鸡粪、废棉和菌糠等,个别也有将棉秆通过机械加工粉碎成1-3mm粒度的粉末作培养基的。在以上原料中,利用棉籽皮、废棉作为主料栽培食用菌劳动强度相对较小,但其资源较少,成本较高;利用小麦、玉米等秸秆栽培食用菌,近年也因秸秆在农作物收获时直接还田,形成了原料难以收集,资源相对短缺,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强度加大的问题。特别是在棉区,一方面棉秆因较为坚硬难以利用,被大面积焚烧,形成了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生产双孢菇等食用菌原料不足的问题又非常突出,亟需寻找一条既能有效利用棉秆,又能解决食用菌原料不足的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利用棉秆作为培育食用菌培养基的主要原料,将棉秆根据不同菇类栽培的需要通过机械粉碎加工成不同的长度和碎度,打破几百年来不能利用棉秆栽培食用菌、特别是双孢菇等主要菇类的禁区,开辟利用棉秆栽培食用菌的新途径,提高利用棉秆栽培食用菌的价值。既为食用菌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寻找充足适宜的原料,也为棉区减少和避免焚烧棉秆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并在客观上降低食用菌种植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将棉秆经机械粉碎加工成不同的长度和碎度,作为栽培不同种类食用菌所需培养基的主要原料。在配方配料上,按照比用棉籽皮作主料的配方多加和比用其他秸秆作主料的配方少加氮物质的原则,参照相应的配方进行。在栽培种植上,参照不同菇类的常规管理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并对部分菇类的生产工艺作较大改进。在发酵发菌上,除将棉秆粉碎成不同种类食用菌栽培所需的长度和碎度,按配方配料外,在建堆时随加水拌入或出菇后喷施不同比例的以营养菌和发酵菌为主要成分的菇丰灵菌液。通过栽培不同菇类的实验证明,利用粉碎棉秆为主制成的培养基,营养丰富,发菌快,出菇早,后劲足,长势猛,产量大,效益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适合袋式生料栽培的菇类,也适合袋式熟料栽培的菇类,更适合床式发酵料栽培的菇类,而且在袋式发酵料的栽培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发酵床式栽培适用于双孢菇(包括高温双孢菇)、草菇、姬松茸等食用菌的生产;发酵袋式栽培适用于鸡腿菇、夏季平菇等食用菌的生产;生料袋式栽培适用于平菇和秀珍菇等食用菌的生产;熟料袋式栽培适用于金针菇、木耳、银耳、香菇、灵芝、猴头菇、茶薪菇、灰树花、真姬菇、假姬菇、滑菇、榆黄蘑、杏鲍菇、白灵菇、鲍鱼菇等许多种食用菌的生产。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标准及配方为实施床式发酵料栽培长度和碎度为4-8厘米丝条状物的棉秆75-80%,辅料20-25%,菇丰灵菌液0.08-0.1%。实施袋式发酵料栽培长度和碎度为1-2厘米丝条状物的棉秆85-90%,辅料10-15%,菇丰灵菌液0.01-0.5%。实施袋式生料和熟料栽培长度和碎度为1-2厘米丝条状物的棉秆85-90%,辅料10-15%,菇丰灵菌液0.01-0.5%。菇丰灵菌液可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产品科技市场佳诚菇业经营部购买。下面以利用粉碎棉秆快速发酵栽培双孢菇技术为例说明相关的技术要求和专利技术效果。1、概述利用粉碎棉秆快速发酵栽培双孢菇技术,不仅改变了300多年来国内外一直利用麦秸和稻草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菇的历史,避免了利用麦秸和稻草生产双孢菇原料体积过于宠大,不易贮藏,受潮霉变,品质难以保证,翻堆发酵作业强度过大等问题,找到了高效利用棉秆的现实途径,还大幅度提高了双孢菇的产量,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2、栽培双孢菇的现有技术状况双孢菇的种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法国,我国解放前后均为试验性栽培,商品性生产是近20多年的事情。概括以前国内外生产所用的主要原料都是麦秸或稻草、牛粪或马粪,生产工艺主要是前发酵和后发酵,前发酵包括预湿在内约经1个月的时间,后发酵约经7天的时间。其过程是时间长,原料体积宠大不易操作,不易贮藏,且受潮霉变,品质难以保证,翻堆发酵作业强度大次数多,堆温和透气条件要求严格,难以掌握,并在高温下作业,劳动强度大。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意大利、法国等已实现机械化,甚至微机管理,但生产的蘑菇价格昂贵,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大江南北仍以手工作业,但产菇量占世界第一。3、利用粉碎棉秆快速发酵栽培双孢菇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双孢菇生产工艺流程通常是配料(方)(主料+辅料)→预湿→建堆发酵→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翻堆→第三次翻堆→第四次翻堆→第五次翻堆(或从第三次翻堆后直接进入室内后发酵,也称为二次发酵)→铺料建床→播种→发菌→覆土→出菇管理。利用粉碎棉秆常规栽培双孢菇日程安排表 专利技术要点第一,主料由麦秸改用4-8厘米长度和碎度的丝条状棉秆,配料(方)做了相应的调整,即棉秆76.06%,棉饼3.8%,鸡粪11.4%,尿素0.57%,碳酸氢铵0.95%,硫酸钾0.57%,过磷酸钙1.9%,白灰1.9%,轻质碳酸钙0.76%,石膏1.52%,硫酸铵0.57%。第二、棉秆较坚硬,为促使其发酵快,发酵均匀、彻底,除先用机械粉碎外,在建堆发酵时随水加入总料重1/1000量的菇丰灵菌液。第三,在发酵工艺上有重大改进。即,减少了一次翻堆次数;缩短发酵时间5-10天;省去室内二次发酵(即后发酵);为提高产量,出菇后喷施适量的菇丰灵菌液。4、利用棉秆快速发酵栽培双孢菇的专利技术效果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双孢菇的产量。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北方用麦秸种植双孢菇一般每平方米产鲜菇10-15斤,而改用棉秆种植,因棉秆营养丰富,出菇猛,后劲足,每平方米产量可稳定达到20-25斤,比麦秸提高10-15斤以上,增幅为70-80%。实施精准栽培并在出菇后喷施菇丰灵菌液,可达30斤左右。第二,缩短了工艺流程时间17-25天,其中发酵快10-15天,发菌快2-3天,出菇快5-7天,使菇产期可赶在中秋和国庆之前,收益大为提高。第三,给棉秆找到了高效利用的新用途。既解决了棉区种植双孢菇的原料问题,也可减少大面积焚烧棉秆造成的污染,降低棉农种棉的风险。按一亩棉花可产500斤棉秆,每斤棉秆可转化0.6斤鲜菇,一亩棉花可转化鲜菇300斤(其产量是一亩棉籽皮的10倍)。按多年来双孢菇的最低市价每斤1.6元的计算,一亩棉秆可增收400元以上,100万亩的棉区每年可增收4亿多元。第四,利用棉秆种植双孢菇比利用麦秸和稻草省工省时,减少劳动强度,并能降低三分之一的生产成本。第五,棉秆粉碎种菇后的菌糠,作为有机肥既可再作生产沼气的原料,也可直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每亩棉田增加有机肥300斤以上,100万亩的棉区可增加有机肥3亿斤左右。第六,利用棉秆种植双孢菇的作业时间大多集中在农闲时节,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棉农可以离棉不离乡,增收不离村。专利技术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技术的优点是原料取材容易,加工简便,栽培省工省时,劳动强度低,生产周期短,成本费用低,产出效率高。尤其是培养基营养丰富,发酵快,发菌快,出菇快,长势猛,后劲足,周期短(茬口紧),产量大,效益高,适用范围广泛,劳动强度低,同时可延长棉花产业链条,降低种棉风险,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将棉秆经机械粉碎加工成不同长度和碎度的丝条状物,作为培育食用菌培养基的主要原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将棉秆经机械粉碎加工成不同长度和碎度的丝条状物,作为培育食用菌培养基的主要原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其特征在于按照比用棉籽皮作主要原料的常规配方多加和比用其他秸秆作主要原料的常规配方少加氮物质的原则进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粉碎棉秆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建堆时随加水拌入或出菇后喷施不同比例的以营养菌和发酵菌为主要成分的菇丰灵菌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粉碎棉秆培育食用菌的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实施床式发酵料栽培的配方为长度和碎度为4-8厘米丝条状物的棉秆75-80%,辅料20-25%,菇丰灵菌液0.08-0.1%;实施袋式发酵料栽培的配方为长度和碎度为1-2厘米丝条状物的棉秆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大振符振强刘修运
申请(专利权)人:符振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